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目录学研究的重要贡献_张宗友_经义考_研究_读后 (1)

古典目录学研究的重要贡献_张宗友_经义考_研究_读后 (1)

古今书话*一~~󰀁扮铭助流括约硕黔吵硬自曳瑞八听新世纪图书馆2010年第6期古典目录母研究的重要贡献󰀂张宗友 <经义考>研究!读后孙振田(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摘要#(经义考>研究!是古典目录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做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将 经义考!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作者还就一些目录学史和古典目录学理论问题发表了新的看法,有些问题的研究颇资借鉴∃∀关键词# (经义考>研究!;目录学史;目录学理论∀Abstract#Stu为onji鳍YIK面madeanimportanteontributiontotheelassiealbiblio脚phy.仆 ebookpushedthestudyonJingyiKaotoanewstag已Inthehao瓦 theauthoradvaneedalotofnewviewsanddevelopedalotOfnewresearchfieldsaboutji咭YIKaO,andadvancedsomenewviewsaboutsomevroblemsOfbibliographyhisto汀andelassiealbiblio脚 phytheo-移Beside气thestylethattheauthorthinkssomeproblemsaboutji咭Yi凡即 alsoeangiveusmanyenlightenment∀Keywo油]study∃∃Ji鳍YIK即;Biblio脚phyhisto叮;Biblio目旧 phytheo巧 经义考!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162乡一1709)的目录学%经学巨著,在目录学史与经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就现代学术意义的 经义考!研究而言,虽有一定数量的单篇论文以及论文集出现,却一直没有专著问世,这与促义考!所拥有的地位显然是不相称的∃令人欣慰的是,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张宗友博士数年以前即开始着手 经义考!的研究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与精心的打磨,2008年12月,宗友博士(<经义考>研究!(下称姗究!)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吼通读全书不难发现,该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足称古典目录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全面推进与深化了 经义考!的研究工作 研究!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指导思想,综合运用文献考辨与梳理%数量统计与图表等多种方法,对 经义考!的问世原因%条目体系%分类体系%提要体系%按语及其与前代文献之关系%学术影响等做了全面%深人%系统的分析与论述,&条分缕析,论列甚详∋[I]∃其中,作者就相关问题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如关于 经义考!的条目特点,作者指出其著录上最能超越前人之处有二:一为以氏领书,&为前此目录著述所无,是 经义考!的创新之处∋(介经义考>研究!P55,下只标页码);一为四柱之法,&突破前人仅记亡佚或残存的局限,创造性地运用(四柱法)󰀂即分别(存)%(佚)%(圈)%(未见)这四种情况,对图书的留存面貌进行更为精细的描述与记录∋(P59)∃这一论断为前此之学者所未发∃再如关于提要体例,宗友博士指出:(,经义考!是辑考体提要的代表之作∋,&既辑录了大量的学术资料,又考辨了许多问题,是这一体例的佳构∋(P138一139),这是对 经义考!提要体例的全新定位与评价∃之前的研究者多以之为是辑录体∃除提出不少新的见解外,宗友博士还做了大量的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如根据(经义考!运用四柱法著录的&存∋%&佚∋%&胭∋%&未见∋等的详细统计数字,分析了经部图书的留存情况:&综合起来看,虽然中国典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经部之书又位居四部之首,最受尊奉,但是自秦汉至清初近两千年间,亡佚大半,保存下来的不足四分之一∃∋(P67)根据 经义考!条目的时代分布与作者著录情况论述了经学发展的整体趋势与面貌,指出&经学著作在数量上有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两宋和明代∃∋&这些著录超过10条以上的经学家,就是经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个关节点,在同代人中形成一座座著述高峰;无论是阐发大义,还是整理前人成果,他们的贡献都是不言而喻的∋(P6尔85)等等∃这是对 经义考!价值的最新发掘与深度阐释∃ 经义考!的按语是研究朱彝尊经学成就的重要材料,然而前此学者之研究多集中于对按语的义例进行归纳,不够深人∃作者着意97新世纪图书馆2010年第6期命盔颤粉从肠邵月揣翻两,嫂锡卞,六乡%%󰀁古今书话选取 尚书!类的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考辨类21条按语逐一做了细致的考辨与论析,或明其理路,或示其方法,或陈其得失,或条其源流,并明确指出其价值与意义∃这些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无疑都需要极大的学术勇气与深厚的学术功力∃正是这些新的见解与新的开拓,将 经义考!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宗友博士对 经义考!影响的研究∃尤其其中续考(经义考!的订正%续补之作,并为全祖望等十六家订正%续补之作一一撰写提要,且对翁方纲你经义考>补正!予以专题讨论,深刻而又清晰地展示并突出了以 经义考!为核心的著作群,这一著作群无论是就目录学还是经学来看,都堪称一大景观∃&一部著作,如果出现了以它为核心的著作群,则足以说明它的学术价值与影响∃∋(P248)包括专论 四库全书总目!与 经义考!之关系等在内,该部分计占全书篇幅的四分之一强,于中不难见出作者之用心∃2就一些目录学史问题发表了新的看法由于 研究!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指导思想,这就不能不对一些目录学史问题有所涉及,而宗友博士也多能给出独到的看法∃例如,关于何为第一部学科目录,在此前的研究中,或以为汉初韩信%张良所&次序兵法∋,如姚名达%王欣夫等先生;或以为军政杨仆所纪奏之 兵录!,如来新夏先生等∃而宗友博士则通过细密的考证指出,第一部可考的学科目录当是东汉郑玄的 三礼目录!,张良%韩信所&序次兵法∋只能是兵书而非目录,杨仆 兵录!也不足以逮断为目录书∃这一论断是对目录学与学术发展之间紧密关系的最新揭示,具有重要的目录学意义∃学科目录是学术发展与目录学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传统学术的核心,经学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因此,学科目录产生于经学领域,实为必然∃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角度来看,如果说 别录!以及 七略!% 汉志!等与图书整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的话, 三礼目录!则与图书整理脱离了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目录学作为特殊的学术研究形式的高度自觉∃这一结论也有助于重新认识郑玄对古典目录学所作的贡献∃此论也使从 三礼目录!到 经义考!这样一条经学学科目录的发展线条得到了突显∃宗友博士关于帝王的作品在目录中著录次序的论述则是另一显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例!(下称 提要!)云:&其历代帝王著作,从 隋书󰀁经籍志!例,冠各代之首∃∋至其编次先后, 汉书󰀁艺文志!以高帝%文帝所撰杂置诸臣之中,殊为非体∃),阴张舜徽先生云:& 汉志!于帝王撰述,各依时之先后,弃于当代臣工著作之前∃如儒家类叙往世群书既竟,始著录 高祖传!十三篇,陆贾二十三篇,刘敬三篇, 孝文传!十一篇,贾山八篇,孔减十篇,贾谊五十八篇,下逮汉世诸儒之书,至刘向%扬雄而止∃陆贾%刘敬,高祖时人,故次于高祖之下;孔减%贾谊,生值孝文,故著于孝文之末∃叙次之例,昭然可见∃其后(隋志!以历代帝王著作冠于各代之首,(四库全书总目!亦列康%雍%乾御撰之书于各类清儒著述之前,皆 汉志!遗规也∃乃 四库总目凡例冲斯例出 隋志!,又斥 汉志!以高帝%文帝所撰杂置诸臣之中,殊为非体,直并 汉志!亦未细读,甚哉馆臣之陋!),[3]意谓帝王作品著录于当代臣子之前的做法始于似书󰀁艺文志!而非 隋志!,另立新说∃而宗友博士通过对目录著作的梳理指出:&就目录分类沿革而言,重视本朝著述与帝王著述,则始自明代∃∋(P99)此论也是能够成立的,是关于目录著录帝王作品研究的新进展,与以上二说并立为三∃从当代(本朝)人著录&当代∋(&本朝∋)帝王的作品的角度出发,如以宗友博士之论为参照,检之 汉志)),则不难发现张先生之论尚存未周之处:即 高祖传!与 孝文传!的著录可能并不存在冠之于&各代之首∋的主观意图,它们的著录与 汉志!儒家类其它作品一样,是以时代先后为序进行著录的∃宗友博士此论之意义,于此亦可见一斑∃此论也促使研究者对相关问题不得不作进一步的思考∃3对古典目录学理论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研究陋涉及到一些目录学的理论问题,如关于辑考体概念的引人与讨论∃王重民先生曾将提要目录划分为叙录体%传录体与辑录体三类,并将 经义考!归人为辑录体一类∃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武秀成先生又提出新说,认为除王先生所说的三种之外,还应该再提出一种,即所谓的辑考体∃辑考体与辑录体的不同在于,辑录体的主要特点是广泛收集与图书或作者直接相关的资料,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目录编撰者较少发表自己的观点∃而辑考体则在大量辑录材料的基础上,撰者以案(注)的形式,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考辨,发表自己的看法∃辑录体更多的是&述而不言∋,而辑考体则更多的是&述而有考∋,融辑录与考辨于一体,因而学术价值更大,能给学者以更多的取资∃辑考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全面揭示提要目录的体例特点%学术特点极为重要,意义十分重大,是武先生对古典目录学理论的重大贡献∃武先生最初是在给学生授课时提出的,并没有发表专文予以推介∃随后,武先生指导的研究生边频在其硕士论文众玉海󰀁艺文>研究!中专门作了论述∃所论尚有未至之处,论文也没有公开发表∃再后,武氏在其 陈振孙评传!中对辑考体这一体例作了介绍,然而却十分简略[4j∃概言之,辑考体的概念还有继续补充%完善的必要与空间∃宗友博士在引人了辑考体这一概念的同时,最终完成了这一工作∃其一方面对有关史料作了全面考察,一方面总结云:&辑考体提要实则有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即(编次材料),采录诸说;后一部分则(榕铸材料),述98古今书话新世纪图书馆2010年第6期而有考∃这两部分在形式上是截然分开的,在内容上则各有侧重∃因此它既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又为撰者考辨问题%表达见解提供了空间,从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从提要体例的发展来看,可以说它反映了学术性增强的趋势∃∋(P138)从外在形式%应用长处%学术价值及其目录学史意义等方面对辑考体做了更为清晰的界定与完整的揭示∃虽然发端之功为武先生所居,宗友博士只是完成于后,其贡献同样是巨大的,不容小觑∃除据以对 经义考!的提要体例进行重新定位外,宗友博士还据以对王重民先生 老子考!展开论述,其云:& 老子考!的目录学成就,除收录齐全%分类允善之外,更主要地表现在对辑考体的著录体例的调整与创新上∃∋(P252)充分显示出辑考体概念的应用价值∃其他又如宗友博士对于目录分类的论述:&目录学首先是记录之学,其次是辨章之学,因此既重工具性,又重学术性∃无论是国家藏书目录,还是史志目录,在图书分类上,都要处理好一种关系,即编目备检与条别学术之间的关系∗∗从便于查检的角度来看,图书分类似以简便易索为佳;从辨章学术源流的角度来看,分类又应以详尽细密为尚∃∋ (P89)此论是对目录学理论的又一贡献,尤其指出&编目备检∋对&条别学术∋存在着影响,亦即目录的图书分类不只仅仅取决于图书的学术性质,还要受到目录的本体因素的制约,对于某些目录学问题的深人研究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一些研究者在研究目录学问题时,往往由于没有考虑到目录的本体因素,导致出现不必要的错误∃4有些问题的研究极具思辨色彩,颇资借鉴就通常情况来看,著录版本是目录编撰的重要内容,然而 经义考!在著录宋以来的经籍时,却没有著录版本,这招致了一些学者的&批评∋,如王重民先生即认为此或为 经义考!之&美中不足∋∃而宗友博士则辨之云:&首先,清初以前的学术传统中,对图书版本问题并不特别重视∃其次,就撰述宗旨而言, 经义考!以考求经义为职志,注重的是经义源流,或因此对版本等外在形式方面,未能特加措义∃再次,与朱氏个人经历有关∃朱氏身处明清易代之际,一生颠沛流离,穷困落拓,尽管嗜书如命,其实并无多少财力来广聚众本;人仕以前,也少有安定的环境供他详究版本∃鞍履所及,耳闻手抄,浏览群书之时多,详究版本之时少,或因此不能著录版本∃∋(Psl)显然,宗友博士所论更为符合实际情况∃王先生之失主要在于犯了以今律古的思维错误∃虽然目录著录版本起源甚早,而且在朱彝尊的时代也已产生了专门的版本目录,如钱曾的(读书敏求记!,但其著录版本更多地与收藏有关,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则相对较远∃ 提要!称钱氏为&赏鉴家∋[2],即很能说明这一点∃顾广沂(1766一1835) 石研斋书目序!云:&每见藏书家目录,经某书%史某书云云,而某书之何本?漫而不可别识,然则某书果为某书与否?且或有所未确,又乌从论其精物美恶耶?今先生此目,创为一格,各以人录之本,详注于下,既使读者于开卷间,目僚心通,而据以考信,遂不舍烛照数计∗∗特拈出之书于后,为将来撰目录之模范焉∃∋,呵见即使晚至顾广析的时代,目录著录版本仍然没有成为既定的规范,广为接受∃在古典目录学研究中,以今律古的现象并不少见,需要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经义考!设立 尔雅!类不设小学类,著录 尔雅磷书籍而不著录 尔雅!之外的小学类书籍,也使不少学者颇有异议,以之为未当,并认为应该收录进小学类的书籍∃如姚缩%周中孚%杉山宽行等均持此论∃宗友博士则与诸氏等不同,论云:&在传统的六分法或四分法为主的学术框架内,小学实无所依傍,只好作为经部的附属类别来处理∃而 尔雅!作为十三经之一,在经学框架内自成一类,理宜固然∃因此,设 尔雅!类而不设小学类,实际上体现了朱彝尊对经学与小学乃不同学术门类的清醒认识,尚不足为其分类之失∃∋ (PI32)这是目前为止最为合理的论述∃ 尔雅!因其主要内容在于解释经典中的词汇,故一般视为经学书籍, 汉志!% 隋志!即皆将其著录在整个六艺略或经部(,J%学类除外)的最后[61,而不是小学类中∃虽然后来的目录多将 尔雅!著录进小学类中,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 尔雅!的经书性质∃故 经义考!收录 尔雅!实为必然∃至于小学类的其他书籍,虽然通常被著录进六艺类或经部之中,因其终究不是经学著作,当然也就不能著录进 经义考!了∃周中孚等出现错误实因将&经部∋之书等同了&经学∋之书,没有注意到它们之间并非是直接的对应关系,而是存在着偏差∃目录所分类目与其所著录的书籍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这点也需要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宗友博士之论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该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 研究!第249页,引用了章学诚 论史籍考要略!的内容,其中有这么一句:&朱竹咤经义一考,为功甚巨,既辨经籍存亡,且采群书叙录,间为案断,以折其衷,后人溯经义者,所枚赖矣∃∋这里&经义一考∋之&考∋实当指 经义考!一书,似以加上书名号为是∃再如, 研究!第279页着重讨论了 四库全书!本 经义考!没有吸收翁方纲 经义考补正!的原因,所论深刻独到,亦有说服力∃但是,这里关于提出这一问题的必要性似未能引起作者足够的重视,尚须加强论证∃当然,这些不足相较于全书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并不影响全书所取得的高度成就∃我们期待着宗友博士奉献出更多的学术精品来∃注释+此外,台湾学者杨果霖先生撰有 朱奔羊<经义考>研究!一书,由台北花木兰文化工作坊2005年12(下转第70页)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