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行政处罚法》新旧对照(附全文)本章节无明显问题,无需删除。
第十条行政处罚的设定应当根据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以及行政处罚的目的和效果,确定适用的行政处罚种类。
行政处罚种类的设定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
第三章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第十一条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应当依法行使职权,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保障行政处罚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应当加强行政处罚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行政处罚的规范化、科学化、公正化。
第十二条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依法享有行政处罚的权力。
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应当按照法定职责和权限,依照本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严格实施行政处罚,不得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
第四章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第十三条行政处罚的管辖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
行政处罚的管辖机关应当依法行使职权,保障行政处罚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第十四条行政处罚的适用,应当根据行政处罚的种类、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以及行政处罚的目的和效果,确定适用的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
行政处罚的适用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
第五章行政处罚的决定第一节一般规定第十五条行政处罚决定应当以事实为依据,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行政处罚种类的规定,依法作出。
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在法定程序和期限内作出,并告知当事人。
第十六条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具有明确的追溯力,自作出之日起生效。
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期限内执行,不得拖延或者违法拒不执行。
第二节简易程序第十七条对于轻微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采用简易程序处理。
简易程序处理的行政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合法,不得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八条采用简易程序处理的行政处罚,可以不进行听证程序,但是应当告知当事人有权申辩,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和陈述。
简易程序处理的行政处罚,应当在法定程序和期限内作出,并告知当事人。
第三节普通程序第十九条对于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需要进行调查核实或者听证的,应当采用普通程序处理。
普通程序处理的行政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合法,不得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条行政机关应当在调查核实或者听证后,根据事实、证据和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普通程序处理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在法定程序和期限内作出,并告知当事人。
第四节听证程序第二十一条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需要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和陈述的,应当进行听证程序。
听证程序应当公开、公正、合法,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申辩权和辩护权。
第二十二条行政机关在听证程序中,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和陈述,查明事实,审查证据,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行政机关应当将听证记录或者听证笔录提供给当事人,当事人有权对听证记录或者听证笔录提出异议。
第二十三条行政机关在听证程序中,应当依法确认听证员,并对听证员的行为进行监督。
听证员应当独立、公正、客观地履行职责,不得有利害关系。
第六章行政处罚的执行第二十四条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在法定程序和期限内执行,不得拖延或者违法拒不执行。
行政机关应当根据行政处罚决定的内容和程序,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行政处罚的执行。
第二十五条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的执行,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行政处罚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执行中的问题。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二十六条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处罚权力时,应当依法行使职权,不得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
行政机关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七条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处罚权力时,应当依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得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机关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赔偿责任。
第二十八条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处罚权力时,应当依法公正、公开、透明,不得歧视当事人。
行政机关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歧视当事人的,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赔偿责任。
第八章附则第二十九条本法自2021年3月15日起施行。
同时,1987年12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同时废止。
第十条规定了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的范围,其中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而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如果法律已经对某种违法行为作出了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如果法律对某种违法行为未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可以补充设定行政处罚,但需要广泛听取意见,并向制定机关作出书面说明。
第十二条规定了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如果法律、行政法规已经对某种违法行为作出了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如果法律、行政法规对某种违法行为未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补充设定行政处罚,但需要广泛听取意见,并向制定机关作出书面说明。
第十三条规定了国务院部门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如果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可以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设定警告、通报批评或者一定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
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四条规定了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如果尚未制定法律、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设定警告、通报批评或者一定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
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XXX规定。
第十五条规定了国务院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定期评估行政处罚的实施情况和必要性,对不适当的行政处罚事项及种类、罚款数额等,应当提出修改或者废止的建议。
第十六条规定了除法律、法规、规章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第三章规定了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第十七条规定,行政处罚必须在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在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农业等领域推行建立综合行政执法制度,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
只有公安机关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机关才能行使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
第十九条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
第二十条规定,行政机关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书面委托符合本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
委托书应当明确委托的具体事项、权限、期限等内容,并向社会公布。
委托行政机关应当对受委托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第二十一条规定,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依法成立并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并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
第四章规定了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
第二十二条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
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将基层管理迫切需要的县级人民政府部门的行政处罚权交由能够有效承接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行使,并定期组织评估。
决定应当公布。
承接行政处罚权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按照规定范围、依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加强组织协调、业务指导、执法监督,建立健全行政处罚协调配合机制,完善评议、考核制度。
最后,第二十五条规定,两个以上行政机关都有管辖权的,由最先立案的行政机关管辖。
对管辖发生争议的,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也可以直接由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第26条规定,行政机关为了实施行政处罚,可以向相关机关提出协助请求。
如果被请求机关有职权处理相关事项,那么就应该依法协助。
第27条规定,如果违法行为涉嫌犯罪,行政机关应该及时将案件移送给司法机关,以便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需要行政处罚,司法机关应该及时将案件移送给相关行政机关。
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应该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的案件移送制度,加强证据材料移交和接收衔接,完善案件处理信息通报机制。
第28条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该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如果当事人有违法所得,除了依法应当退赔的之外,还应该予以没收。
违法所得是指实施违法行为所得到的款项。
如果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对违法所得的计算有特殊规定,就按照这些规定执行。
第29条规定,对于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如果同一个违法行为违反了多个法律规范,应该按照罚款数额高的规定给予罚款处罚。
第30条规定,如果未成年人不满14周岁有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但应该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
如果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有违法行为,应该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第31条规定,如果精神病人、智力残疾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但应该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
如果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应该给予行政处罚。
对于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智力残疾人有违法行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第32条规定,如果当事人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受他人胁迫或者诱骗实施违法行为、主动供述行政机关尚未掌握的违法行为、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或者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其他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形之一,应该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第33条规定,如果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不予行政处罚。
如果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可以不予行政处罚。
如果当事人有证据足以证明没有主观过错,也不予行政处罚。
如果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就按照这些规定执行。
如果对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应该对当事人进行教育。
第34条规定,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制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
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应该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五条规定,如果违法行为构成犯罪并被判处拘役或有期徒刑,而行政机关已经对当事人进行了行政拘留,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