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企业和后发企业创新路径的特征分析
【摘要】在分析了在位企业创新路径特征及其衰亡过
程的基础上,对后发企业在施行破坏性创新中的优劣势进行
了剖析,为后发企业制定破坏性创新策略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路径特征;破坏性创新;在位企业;后
发企业
引言
相对于后发企业而言,在位企业的人才、资金和技术等
资源更为丰富,在创新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因此能够保
持领先地位。然而当面临大的变革时,处于主导地位的在位
企业难逃被后发企业超越的命运。这主要是由于在位企业过
多的忽视了破坏性创新导致了最终衰败,而后发企业正是凭
借着破坏性创新得以超越在位企业取得了最后成功。因此,
如何使后发企业通过破坏性创新变短期优势为持续竞争优
势具有很大研究意义。
1、在位企业的创新路径特征及衰败过程分析
1.1在位企业的路径特征
在位企业逐渐扩大的组织规模和之前的种种成功令其
产生很大的组织惰性,因而在位企业选取创新路径时有以下
三个特征:
(1)资源分配取决于主流客户 谢福泉[1]认为在位企业
的资源分配更多时候由主流客户决定,而不是企业自己。在
位企业注重根据现有主流客户的需求改进自身技术,欲防止
因主流客户流失而难以达到规模增长的目标。但消费者缺乏
远见,这会令在位企业错失掉破坏性创新的机会,不断在现
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延续性创新。
(2)小市场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破坏性创新开辟的细分
市场最初只是针对在主流市场未被满足的低端客户甚至是
非消费者,并不能满足主流客户需求。出于对业务增长的需
要,在位企业一般会持忽视或者观望的态度,继续在自己的
现有市场内不断创新。
(3)追求创新的稳定和可预测性 破坏性创新开辟的市
场规模未知,消费者需求难预测,这无法满足需要根据消费
者的需求及投资收益率等调研数据才可以决策的在位企业。
同时组织惯性使在位企业形成创新的路径依赖,规避风险性
和不可预测性,在投资收益率及稳定性较高的延续性创新的
路上走下去。
1.2在位企业进行破坏性创新易入陷阱
同后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开展竞争时,在位企业总是落
败,主要原因是其创新路径特征使其进行破坏性创新时掉入
陷阱:
(1)熟悉性陷阱 Nelson等人[2]指出,企业一般只会在
组织常规知识的范围活动,在原有路径上继续延伸。这令企
业排斥不熟悉的决策方式,从而陷入熟悉性陷阱,无益于企
业实施破坏性创新。就算破坏性技术出现,也总是被忽略。
(2)参与过晚陷阱 破坏性产品的市场规模和收益无法
预测,在位企业一开始并不愿意开发。当破坏性产品形成一
定的市场规模后,在位企业才意识到其潜力,但最先进入破
坏性产品市场的企业已然发展壮大。所以尽管技术更先进、
资金更充足,在位企业也只是后来者,陷入参与过晚陷阱。
1.3破坏性创新导致在位企业失败的过程分析
结合上文在位企业创新的路径特征及其在破坏性创新
时容易落入的陷阱,我们来分析在位企业衰落的过程。
(1)破坏性产品的出现 在技术层面,破坏性创新较延
续性创新更简单,消除了后发企业在技术上的劣势。在位企
业追求更加高端的市场,因此低端客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后发企业从低端市场入手,为吸引低端客户而开发出破坏性
产品。
(2)破坏性产品占据低端市场 当破坏性创新产品问世
时,更看中价格但并不要求高质量的消费者就会被吸引。而
在位企业乐意把利润率较低、市场规模的小市场让给后发企
业,去开发更高端的市场,导致后发企业逐步占据低端市场。
(3)破坏性产品逐步向高端市场转移 当后发企业占据
低端市场之后,越来越多的后发企业进入,利润率的下降无
法满足其业务增长需求。随着破坏性产品技术质量的改进,
后发企业逐步迈向更高端的市场,而在位企业慢慢得就失去
了市场竞争优势。
(4)破坏性产品占据整个市场 当破坏性创新的产品最
终侵蚀在位企业核心产品的市场时,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成本
和技术优势,在位企业的主流产品往往难以与其竞争。若在
位企业欲开发破坏性产品,会落入参与过晚陷阱,最终因成
本和技术落后而陷入困境。
2、后发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的优劣势分析
2.1后发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的优势分析
在延续性创新领域,后发企业有人才、资金和技术等方
面的劣势,但在破坏性创新方面可凭借自身优势创造新技术
路径,超越在位企业。其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
(1)动机优势
迈向高端市场的现有客户和高端市场的高利润率不断
推动在位企业向更高端市场转移,低端市场中利润较低的产
品的开发与其战略不符,此时在位企业会主动放弃低端市
场。后发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对其增长规模的要求相对较小,
破坏性创新的动机领先于在位企业。
(2)核心刚性约束较小的优势
美国学者巴顿认为企业由于核心能力的长期积累而产
生一种难以适应变化的惰性为核心刚性[3]。一旦企业无法逾
越过去的成功,将掉入熟悉性陷阱或者参与过晚陷阱。后发
企业处于刚起步或者创业的阶段,核心刚性尚未形成或较
小,破坏性创新的过程可以当做组织核心技术建立的过程,
受到这方面的约束较小。
(3)技术机会能力较强的优势
在位企业现有客户需要企业改进现有产品或服务,加上
信息系统可能过滤掉与过去经验和认知模式不相符的技术
信息,现有客户未被满足的需要或者新的客户很难被在位企
业识别。另外某些管理者出于害怕自己权利被威胁的考虑,
也可能会阻挠组织响应。而后发企业很少受到这样的限制,
拥有较强的新技术感知和响应能力,具备更大优势。
2.2后发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的劣势分析
尽管后发企业在实施破坏性创新的过程中具备以上优
势,但由于破坏性创新本身具有不可预测性,后发企业也存
在一定的劣势。
(1)风险承受能力劣势
后发企业刚起步或仍处于创业阶段,一般规模较小,自
身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因此创新方式的选择就会更谨慎。后
发企业的破坏性创新会因为对于失败的承受能力不足而难
以被实施。
(2)资源、技术和人才劣势
在位企业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都是后发企业不具
备且短期内无法获得的。后发企业的种种劣势会促使其运用
资源时追求更高的稳定性,对在位企业采取追随策略,模仿
主流产品,最终与破坏性创新渐行渐远。
(3)市场营销劣势
由于破坏性创新所开辟的市场是全新的,后发企业还要
培养消费者改变现有的消费意识或形成全新的消费意识,这
相对于在位企业成熟健全的营销体系就是劣势。后发企业要
想拓展市场,就需要不断地去寻求新的营销方式,而新营销
方式的探索过程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3、结论与建议
如今全球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核心技术的生命周期
逐渐缩短,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唯一选择。由于
主流客户的约束及追求利润最大化令在位企业着眼于延续
性创新,忽视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破坏性创新。而后发企
业也正是通过破坏性技术成功地使在位企业让出了低端市
场,并通过逐步升级的技术渐渐在市场取得了竞争优势。本
文在分析了在位企业创新路径特征及其衰亡过程的基础上,
对后发企业在施行破坏性创新中的优劣势进行了剖析,为后
发企业制定破坏性创新策略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谢福泉.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在位企
业和后发企业的比较[J].探索与争鸣,2011,12:82-85.
[2] Nelson PR, Winter SG. Technical change in an
evolutionary model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
XC: 90-118.
[3]张利斌.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视角的企业核心刚性研
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