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外金融监管特点及我国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国外金融监管特点及我国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理念:强调金融体系的稳定安全,保护投资者利益
(2)控制资本充足率为主的间接管制阶段(1970至 1980年代) 主要内容:放松对金融机构经营范围的限制,强调金 融 机构要有足够的自有资本抵御其经营中的潜在风险。 措施:巴塞尔协议的自有资本比率要求 监管重点:事后救助的抵御性风险防范为主 理念:强调运用间接的调控机制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和 安全
这是一部英国历史上议院对提案修改达2000余次创下 修改最多记录的立法,也是英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部 关于金融服务的法律,它使得此前制定的一系列用于监 管金融业的法律、法规,如《1979年信用协会法》、 《1982年保险公司法》、《1986年金融服务法》、 《1986年建筑协会法》、《1987年银行法》、《1992 年友好协会法》等,都被其所取代,从而成为英国金融 业的一部“基本法”。该法明确了新成立的金融监管机 构 和被监管者的权力、责任及义务,统一了监管标准,规 范了金融市场的运作。
(3)资金链的崩溃: 近年股市上蒸发的市值达160亿之巨; 兑付委托理财,三累计达百亿之上,2001年40多 亿,2002年20多亿,2003年又是40多亿; 委托理财的利息及营销费至少80亿。这从德隆客户资 金近三年的日均余额可见一斑———2001年200亿, 2002年250亿,2003年270亿———以平均12%的融 资成本计算三年就此支付的利息与营销费用至少80亿。
(2)监管有效性的理想标准: 监管的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 (3)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 监管成本:直接资源成本、间接效率损失、寻租成本 直接资源成本:行政成本、奉行成本 间接效率损失: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竞争效率损 失、创新机制受损、金融业务外流 金融监管中的寻租成本:腐败租金、腐败收益与腐败 期权
2003年6月,中央银行颁布《关于进一步加 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的通知》(121号文件),就商业银 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控制土地储备贷款发放、建筑 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及商用贷款管理等问 题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2004年9月2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 风险管理指引》,就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的相 关问题作了规定。
(3)全面风险管理阶段(1990年代以来) 主要内容:对银行业进行全方位风险监控,从制定 银行开业标准、审批开业申请,以确保银行机构的设 置、结构和业务范围不至于承受不适宜的风险开始,到 审慎监管,确保银行执行合理的发展方针,直至建立管 理信息系统和风险防范系统等,将监管贯穿于银行运行 全过程。 措施:具体体现在1997年公布的《银行业有效监管 核心原则》中
解决逆向选择的方法 A. 信息的私人生产和销售:但由于搭便车(Free Rider)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完全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B.信号显示(Signaling):由拥有信息的一方向不拥 有信息的一方传递信息,以显示自己的品质或类型。但 信号显示需要成本约束机制的存在,否则劣质的交易者 会模仿优质的交易者传递相同的信息。当信号显示成本 过大时 ,交易的效率仍会受到影响。 C.甑别(Screening):不拥有信息的一方向拥有信息 的一方提供多种选择方案,通过观察拥有信息方选择的 行动来判断其品质和类型。
(2)政府干预会导致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扭曲,有效 的市场定价机制难以形成。
3. 金融监管有效性分析——监管成本收益分析 (1)监管有效性界定: 监管的有效性包括效果和效率两个方面: 效果:即取得最优的监管结果(do the right thing) 效率:以最优的方式来取得监管结果(do the thing right)
三、20世纪以来国际银行业金融监管理念 的变化
1.监管理念的变化
国际银行业尽管理念是随着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风险 的 多样化而逐渐变化的,其变化经历了一个过程。 (1)直接管制阶段(1930至1960年代) 主要内容:各类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界定和规范。 措施:颁布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实行存贷款利率限 制,规定证券业和保险业最低佣金率和费率,对违规经 营处罚,以及对国内外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设置的审 批等。 监管重点:事后救助的抵御性风险防范为主
(2)金融交易是一种合约交易。合约交易的典型特征 是合约双方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
2.信息不对称与金融监管 信息的不对称会影响市场金融交易的效率: 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逆向选择”,逆向选择会 提 高交易条件或减少交易量,甚至导致交易市场的闭锁。 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的存在 会影响事前的交易激励和交易条件。
(二)英国的金融监管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程度不断加深。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以新型化、多样化、电子化为特征的金融创 新,改变了英国传统的金融运作模式 。
(2)金融业分业监管的缺陷日渐暴露。1998年6月1日 之前英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共有9家金融监管机构, 分别是英格兰银行的审慎监管司(SSBE)、证券与投资管 理局(SIB)、私人投资监管局(PIA)、投资监管局 (IMRO)、证券与期货管理局(SFA)、房屋协会委员会 (BSC)、财政部保险业董事会(IDT)、互助会委员会 (FSC)和友好协会注册局(RFS)。这些监管机构分别行使 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投资业、房屋协会等机构的监 管职能。
监 管 成 本 与 收 益
金融监管的成本与收益 成本曲线
最优 监管 区域
收益曲线
A
B
C
D
监管程度
4.金融监管俘虏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管机构越来越为监管对象所支 配,迁就被监管者的利益,而不是保护所谓“公共利 益”,监管效率日益降低,成为被监管者的管家。 监管俘虏论的生命周期模型 5.监管经济论 监管需求与供给是社会不同利益集团相互作用的结果。 6.监管失灵论
1.金融业天然具有自然垄断的倾向 金融中介存在的理由之一是金融中介具有规模 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 前提是行业的垄断性。而垄断将导致:金融市场 的价格机制扭曲,服务质量下降,投资者福利损 失
2.金融业具有极强的外部效应
金融业的外部效应表现为内在的外部效应和外在的外 部效应。 内在的外部效应:单一金融机构的破产和危机会迅速 传染至其他金融机构,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破产或危 机; 外在的外部效应:金融体系的危机会蔓延至整个社会或 国际领域的经济和社会危机
(2)德隆金融帝国的崩溃:
2004年8月国务院向央行下达有关文件,正式批复了 市场化解决德隆问题的整体方案———德隆共计200多 亿的股权和实物资产,已不能抵偿德隆超过300亿的惊 人债务,德隆被一并交由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整体 托管,但此种托管为偿债式托管,而非清算式托管 德隆的资金链:银行融资(或委托理财资金)——并 购——上市——再并购——再上市——再担保融资
3.金融系统具有内在的脆弱性 (1)经济主体的非理性行为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2)存款契约的SSC(顺序服务约束条款)约束下银行 挤兑的客观可能性
(三)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问题
1.金融监管的目的和目标 (1)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2)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 (3)促进公平、有效的竞争,提高金融市场运行的效 率。 2.监管目标的冲突 (1)维护金融体系安全与促进市场公平有效竞争之 间存在冲突;
国外金融监管特点 及我国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武汉大学商学院金融系 潘敏
一、问题的提出
(一)先行案例 1.案例之一:新疆德隆的金融帝国及其崩溃
新疆德隆集团成立于1986年,前身是个体企业,20 世纪90年代进入证券一级和二级市场,到2003年已发 展 成为一个注册资本金2亿元,总资产200亿余元、相对控 股生产性企业177家,参、控股金融机构19家的跨地 区、跨行业和跨国经营的综合性投资控股性企业集团。
二、现代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一)金融市场中的金融交易特征与金融监管
1.金融交易的特征 (1)金融交易是经济主体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跨期资源 配置行为。这种资源配置行为的收益和成本是在时间上分 布的,而且行为的决策者和其他人事先均无法确切知道。 正因为如此,金融交易本身就是一种风险交易行为,需要 进行风险管理。这也是现代金融理论为何以风险定价理论 为主的原因之一。
2.改革的主要内容 (1)颁布新的金融监管法律。英国曾实施过较长时期 的自律式监管体制。英格兰银行对银行业监管的主要特点 是以金融机构自律监管为主,英格兰银行的监管为辅,且 以“道义劝告”为主要监管方式。20世纪后期,英国制定 了 一系列用以指导相关金融业的法律、法规,这种情况才有 所改变。2000年6月,英国女王正式批准了《2000年金 融服务和市场法》。
(二)关于金融监管的几个问题
1.为何金融体系是市场经济中受到最严格管制的部门之 一? 2. 战后以来,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和理念发生了哪些 变化? 3.传统的机构型监管体制和理念为何要向功能型监管体 制和理念转化? 4.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下的金融控股集团如何监管? 5.如何评价我国现存的分业监管模式?
(1)德隆的金融帝国(12家):
证券公司:中富证券、恒信证券、德恒证券三家 信托投资公司:金信信托、伊斯兰信托、南京大江 国投三家 城市商业银行:昆明、南昌、株洲、长沙四家 租赁公司: 新疆、新世纪金融租赁公司两家 原本19家参、控股金融机构,后因停止或取消收购 协议等方式,实现了7家机构的退出 。包括兰州商业银 行、乌鲁木齐商业银行等,因德隆的股权与在这些机构中 的债务大致相当,便以退股抵债方式作了了结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金融监管 体制改革
(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背景
1.20世纪60-70年代金融创新下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发 展,使得传统金融工具的特征和功能区别日益模糊, 以传统机构性监管为主的监管模式日益受到挑战; 2.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金融业并购与重组使得大型 的金融控股公司不断出现,传统的以分业经营为主的监 管模型受到挑战; 3.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浪潮下的各国金融合作日益加 强,国际间的金融监管合作趋势日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