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2年度临床疗效评价
一、2012年度优势病种中医药运用基本数据统计
主要病种 住院病种名称 年出院人数 门诊病种名称 门诊人次
中风病BNG080(脑梗死I63.902) 684 中风病BNG080 8369
眩晕病BNG070(眩晕G45.001) 301 眩晕病BNG070(眩晕G45.001) 4052
痴呆病BNX100(痴呆F03
01) 112 头痛病BNG060(血管性头痛G44.103) 2345
头痛病BNG060(血管性头痛G44.103) 192 痴呆病BNX100(痴呆F03
01) 965
中风病BNG080 (脑出血I61.902) 314 痫病BNX080(癫痫G40.901) 234
其他病种 痫病BNX080(癫痫G40.901);中风病BNG080(蛛网膜下腔出血I60.901);中风病BNG080(短暂性脑缺血G45.901);面神经炎G51.802;;帕金森氏病G20 02;颅内感染G06.003等。
总出院人数 1744 总门诊量 19454
优势病
种
质
量
管
理 病种名称 中医/民
族医
治疗率 有无中医/中
西医结合/民
族医诊疗规范 ICD标准
诊断准
确率 中医/民
族医诊断
符合率 中医/民
族医辨证
准确率 治愈
好转率 平均
住院日 平均住院
费用/人次
中风病BNG080(脑梗死I63.902) 90.1% 有 100% 100% 95% 90.1% 11.4日 4469元
眩晕病BNG070(眩晕45.001) 86.1% 有 100% 100% 87% 93.4% 7.5日 2482元
痴呆病BNX10(痴呆F03
01) 82.5% 有 100% 100% 85% 68% 12.5日 3746元
开展的主要中医药/
民族医药特色疗法 在中医理论辨证分型指导下,用药物熏蒸、足浴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风-中经络、眩晕(肝阳上亢型、风痰上扰型等);采用针灸疗法配合穴位敷贴疗法治疗中风、眩晕、痴呆。
专科中草药/民族药
医院制剂 开窍醒神丸、益智胶囊。中药外治:活络膏、培元补肾敷贴、治瘫贴剂、眩晕宁敷贴、消眩安神足浴方、开窍醒神贴。
形成的专科护理规范 中风病、眩晕病、痴呆病均有专科护理规范
2 二、2012年度开展优势病种治疗分析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辨证论治对照研究
脑梗死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灶的一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有独到的疗效,我科按照近年来制定的《中风病诊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取长补短,更好的优化中风病的中医治疗,现将两者的疗效验证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在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住院的符合诊断标准的中风(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西医对照组(下方简称对照组)和中西医治疗组(下方简称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5-80岁;平均为68.7岁,病程1天~7天,平均3.6±2.5天,其中1天就诊17例,3天就诊9例;一周内就诊4例患者。影像学提示病位在基底结24例,脑干5例,小脑1例,大脑皮层6例,放射冠10例;多发梗死灶患者多达24例。合并高血压者25例,糖尿病者6例,高脂血症11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5-78岁;平均为65.4岁,病程1天~7天,平均3.3±2.4天,其中1天就诊15例,3天就诊11例;一周内就诊4例患者。影像学提示病位在基底结20例,脑干7例,小脑3例,大脑皮层9例,放射冠8例;多发梗死灶患者19
3 例。合并高血压者23例,糖尿病者5例,高脂血症15例。
1.2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临床特点:
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发作。
2)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3)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等;
2)影像学检查: CT或MRI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根据脑卒中病因,按《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规范化治疗,如动脉血栓性梗死予以抗血小板治疗,心源性梗死者予以抗凝治疗、低灌注者行扩容治疗,血脂异常者行调脂治疗、清除自由基 、脑保护、预防感染及积极防治并发症
4 等治疗,对大面积脑梗死行降颅压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康复治疗。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良肢位设定、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体位变化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抑制痉挛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多项内容。
1.3.2治疗组方案
在治疗组基础上,按照我科《中风诊疗方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针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特点,根据有无意识障碍分为中脏腑、中经络两类进行辨证论治。强调据证立法,依法选方,法随证变,病证结合,方证相应,注意根据病情和证侯的变化动态地进行辨证论治。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主症: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 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
① 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1次,意识障碍较重者,每次1丸,每日2-3次。
② 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生石决明、夏枯草、菊花、龟版、生地、丹皮、白芍、天竺黄、胆南星。
(2)痰蒙清窍证
5 主症: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 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
① 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一般1次1丸,每日2-3次。
② 选用涤痰汤加减,制半夏9g、制南星6g、陈皮9g、枳实9g、茯苓9g、人参15g、石菖蒲9g、竹茹6g、甘草6g、生姜6g。
(3)元气败脱证
主症: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治 法:益气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方药为人参另煎兑服15g、附子先煎半小时9g等。
针灸治疗:针灸在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闭证可以选内关、水沟配合十二井穴、合谷、太冲;其中水沟、十二井穴可采用点刺放血。元气败脱证选用关元、气海、神阙穴实施灸法。
中药注射液:痰热内闭证选用清开灵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点,每日1~2次;痰蒙清窍证选用醒脑静注射液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点,每日1~2次;元气败脱证选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等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
6 1~2次。
(2)中经络
1) 风火上扰证
主症: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治 法:清热平肝,潜阳熄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g 钩藤后下15g 生石决明先煎30g 川牛膝9g 黄芩9g 山栀9g 夏枯草9g等。
2)痰瘀阻络证
主症: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 法: 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9g,生白术9g,天麻12g,紫丹参15g,香附9g,酒大黄6g,胆南星6g等。
3)痰热腑实证
主症: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 法:化痰通腑
推荐方药:星蒌承气汤口服。
4)阴虚风动证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
7 细数。
治 法:滋阴熄风
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白芍10g,天门冬10g,玄参10g,牡蛎30g,代赭石15g,钩藤后下15g,天麻9g,丹参15g等。
5)气虚血瘀证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治 法:益气活血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30g,全当归10g, 桃仁9g,红花9g,赤芍15g,川芎6g,地龙9g等。
针灸治疗:针灸在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取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为主穴。上肢不遂配合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下肢不遂配合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悬钟等;口眼喎斜者配合颊车、地仓、攒竹、颧髎、承浆;吞咽障碍加风池、完骨、天柱;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足内翻加丘墟、照海。
中药注射液:可以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辨证属于热证者,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苦碟子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等。
(3)常见变证的治疗
8 中风急性期重症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等变证,需及时救治。
呃逆:
如呃声短促不连续,神昏烦躁,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人参粳米汤加减,西洋参6g,粳米30g,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
如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便秘尿赤,腹胀,舌红苔黄燥起芒刺,脉滑数或弦滑而大者选用大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15g, 芒硝分冲9g,厚朴9g,枳实9g,沉香粉分冲1.5g 以通腑泄热,和胃降逆;
如烦热症状减轻,但仍呃声频频,可予平逆止呃汤(经验方)治疗,炒刀豆9g,青皮6g,枳壳9g,旋覆花9g,制半夏6g,枇杷叶9g,莱菔子9g,鲜姜3g以和胃理气降逆,兼有气虚者,可加生晒参6g。
呕血:出现呕血,神识迷蒙,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便干尿赤,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无苔,脉弦数者,可予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30g,生地30g,赤芍9g,丹皮9g 以凉血止血,或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还可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生大黄粉等鼻饲。如出现高热不退,可给予紫雪散以清热凉血。
(4)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1.4疗效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