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育课创新探索
【摘要】面对21世纪,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采取怎样的教育措
施,大胆创新,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学之”
的未来设计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新 途径 教学方法
1.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毋庸讳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尽管经历了近
半个世纪的探索与辛勤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一些高质量的人才,但
仍存在不少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尤
其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与社会接轨等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教学中,大
部分课时都投入到效果的表现环节上,教师只注重把自己对设计的想法传授给学
生,更有甚者还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完成设计作品,忽视对学生进行
其它领域(如:现代科学技术,人文科学,地域文化,自然科学等)的综合素质
教育,这种因袭已久的教育模式,必然会使一些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学生变成失
去个性,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循规蹈矩“呆板学生”。更有悖于当今艺术设计教
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面对21世纪,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采取怎
样的教育措施,大胆创新,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学之”的未来设计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教学改革理念的创新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失去发展的动力。
在专业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在进行设计创作时,往往由于使用了习惯性的,
格式化的思维方式,头脑中就形成了思维的屏障,或是由于长期仿效,思维也形
成了定势,他们在创作时常常感到头脑空虚,思路闭塞,无从下手。这就是我们
的艺术设计教育轻视创新训练的结果。学生养成了思维的情性。面对尴尬局面,
我们早应摒弃陈旧教育模式引进教育创新。
2.1 教育观念的创新。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创新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
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前途。面向21世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
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人的教育,教
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气面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应当鼓
励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这不仅是学生个性外显的一种自然表现,而且是学
生创新人格形成的前提。
(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是目前被广泛
认同的一种观点,把学生置于中心主体地位,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
运转,一切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来选择和设计,让学生的主动
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做集体
的主人。
(3)树立“全人”教育观念。“全人”教育就是塑造“完美的人”的教育,是塑
造“全人格”的教育,是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树立“全人”的教育观念就是
要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生理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既重视智力因素的开发,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成为创新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适应面广的综合性通用型人才。
2.2 教育内容的创新。
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超前性和新颖性。教育内容的新颖性、时代性、开放
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内在要求。从课程结构看中职学生应加大实践操作创新
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创新能人才的需求。从教学内容看,必须使学生掌握最
新的知识内容,吸收新知、新观点、新方法、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更多
地的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只在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水平基础上,有所
突破和创新。
2.3 教育方法的创新。
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施创新教
育,培善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教育方
法。目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国内外涌现
出许多新的培养学生能力和智力的途径,如发现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程序教学
法等。在几年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尝试开展了探究学习,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
主动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
究主体,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以于学术(或科学研究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
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
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
程。以《色彩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这一章节教学为例:
设计流程:
创设问题情景——明确探究问题——问题讨论交流——总结思路拓展——
提出新问题
从流程图可以看出本节探究性学习包括五个阶段:
(1)是问题情境阶段。在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问题情景。如设计诗情
画意般FLASH电子自动翻页书集,配以舒缓的音乐向学生充分展示教师精心选
择的案例,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从而诱发学生产
生疑问,并提出问题,同时导入抽象的构成理论目标。也就是本章节的色彩理论
的应用和实践,
(2)是明确探究问题。这一阶段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进入具体探究前对本节
课教学目标的具体明确。对所需理论知识的一个回顾。如:色彩构成的概念,产
生背景等旧知识的温顾 ,从而承上启下自然衔接新的教学内容。
(3)是问题互动,讨论交流,探究目标。这一阶段作为课堂教学主要环节,
笔者以问题作为探究载体,遵循由应用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以个别到一般,
从零散到系统,直接面向应用。此时教师——学生 , 学生——学生就问题相互
研讨争论,如:在讨论“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时,当问到学生:平常喜欢什
么样的色彩包装时,学生各抒已见,有的回答红色,有的蓝色,而进一步问到当
你面对偏红色包装与蓝色的包装的蛋糕盒,你又怎样选择,这时喜欢蓝色的多数
学生也转向选择红色。这样学生自然从应用实际联系到色彩的功能性之一——暖
色可引发人们的食欲,经常应用到食品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