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模方法研究

建模方法研究

(1) 要控制一个过程,必须了解过程的特性,过程特性
的数学描述就称为数学模型。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
设计中,过程的数学模型是极为重要的基础资料。
建立对象的数学模型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
从基本物理定律,即利用各个专门学科领域提出的
物质和能量的守恒性和连续性原理,以及系统的结
构(设备)数据推导出模型。这种方法得出的数学
模型称之为机理模型或者解析模型,这种建立模型
的方法称为解析法;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动态系统
的输入、输出数据来估计建立系统的模型(模型结
构和参数),这种方法称之为系统辨识。
桌面《液位控制系统建模及其控制算法的研究_李
小平》
(2) 被控对象的数学建模通常用下列两种方法:一种是
分析法,即根据过程的机理,物料和能量平衡关系
求得其数学模型;另一种是用实验的方法确定。本
文主要介绍被控对象对典型输入信号的响应来确
定他的数学模型。
桌面《模糊_PID控制在污水处理厂液位控制中的研
究及应用_韩霞》
(3) 开环阶跃响应曲线法建立模型
论文摘抄《基于PLC的液位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4) 为了提高此类液位控制系统的控制品质, 实验室引
进了单水箱液位控制系统, 并对其进行深入一步的
仿真分析。在对系统进行仿真之前, 首先需要建立
系统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建立的合适与否直接关
系到控制质量的优劣。目前较为典型的建模方法是:
在实际生产中采用的系统辨识法, 即用一阶滞后系
统来近似复杂的液位控制系统, 然后利用系统辨识
的方法确定参数, 从而建立一个简化的数学模型。
另一种方法是机理建模法, 即根据实际系统的流体
运动规律建立相应的液位控制系统的运动方程。系
统辨识法建立的模型是一种简化的模型, 模型精度
不高; 机理建模法所建立的模型在理论上来讲是比
较精确的, 但由于实际系统中存在很多干扰因素,
干扰造成模型准确度降低, 模型实用性差。为了克
服上述方法的不利因素, 文献提出了系统建模的第
三种方法, 即模糊推理建模方法,这种方法根据输
入量与输出量的逻辑关系, 得到模糊推理规则库,
然后将模糊推理规则库转变为某种分片的非线性
方程组, 即变系数非线性微分方程组。
用到的论文《单水箱液位控制系统的模糊推理建模
及仿真_王志新》

(1) 机理分析法建模原理
又称为直接分析法或解析法,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建模方法。
一般是在若干简化假设条件下,以各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通过
分析系统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而获得解析型数学模型。

其实质是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原理
和定律或推论,对被研究系统的有关要素(变量)进行理论分析、演
绎归纳,从而构造出该系统的数学模型。

2.5.2.2 机理分析法建模步骤
建模步骤如下:
1) 分析系统功能、原理,对系统作出与建模目标相关的描述;
2) 找出系统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
3) 按照系统(部件、元件)遵循的物化(或生态、经济)规律
列写出各部分的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等;

4) 消除中间变量,得到初步数学模型;
5) 进行模型标准化;
6) 进行验模(必要时需要修改模型)。
2.5.4 系统辨识建模方法
2.5.3.1 系统辨识建模原理
1962年,Zadeh给出系统辨识的定义:
就是在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基础上,从一组给定的模型类中,确定
一个与所测系统等价的模型。
明确了辨识的三要素:
 输入输出数据:辨识的基础;
 模型类:寻找模型的范围;
 等价准则:辨识的优化目标。

2.5.3.2 系统辨识建模一般步骤
一般步骤:
1) 明确建模目的和验前知识:目的不同,对模型的精度和形式
要求不同;事先对系统的了解程度。

2) 实验设计:变量的选择,输入信号的形式、大小,正常运行

噪声
辨识技术

被辨识的系统
M 系统模型 M

输入 输出

扰动

噪声
测量仪器

可测量的输出

系统辨识原理图
信号还是附加试验信号,数据采样速率,辨识允许的时间及
确定量测仪器等。

3) 确定模型结构:选择一种适当的模型结构。
4) 参数估计:在模型结构已知的情况下,用实验方法确定对系
统特性用影响的参数数值。

5) 模型校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第三章

辨识的目的和验前知识
确定模型结构
阶、参数估计

最终模型
模型校验












不满意

满意

系统辨识步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