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级植物生理学植物的防御系统及分子机制
高级植物生理学植物的防御系统及分子机制
高级植物生理学第一章
三、植物的防御系统及分子机制
植物的防御系统
植物不是被动的、没有任何活动能力的生物。 所有植物都可以和其同伴“交流”,它们也懂得如 何在既定的环境中保护自己。
植物具有记忆功能。如果曾有一种害虫对它们 的生存构成过威胁,下次就会“认出”这种虫子,并 且以释放少量电荷的形式表现出来。
不含氰的糖苷可通过氧化产生有抗菌活性的醌类 物质。
C:诱导增加合成
受病原物侵染而增加合成的抗菌物质包括酚类化合物 及其衍生物。酚类、醌的作用包括:
a、参与植物生长和细胞壁的形成。 b、对病原菌的磷酸化酶、转氢酶、果胶酶、纤维素 酶等的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c 、干扰酶与金属辅基结合。 d、 是多数植物保卫素合成的重要原料。
③ 病原物对植保素的诱导是非专一性的,致病的病原 菌和非致病的小种都能诱导植保素的形成。一些非生物的 因子(如紫外光、重金属等)也可能诱导植保素形成。
B:原有组分转化
主要指由糖苷类化合物转化而成的抗菌物质。 葡糖苷是在许多植物都有的一种无毒糖苷。植物 受伤后无毒糖苷由 葡糖苷酶水解成有毒内脂。
含氰氢酸的生氰糖苷经相应水解酶水解产生对病 菌有毒的氰氢酸。
过渡
自由生活
寄生生活
与寄主互作决定病害的程 度,寄生生活发生的基础
在寄主一病原物的关系中: 感病寄主与病原物为亲和互作——在适宜的环境条 件下病害发生;
抗病品种或非寄主植物与病原物为非亲和互作— —不能侵染和引起病害。
一种病原物所能侵染的植物种类一般是少数,能 被侵染的植物称为该病原物的寄主,不能被侵染的植 物称为该病原物的非寄主。
因 子
病原激素
激素类型:
作用机制:
IAA、GA、CTK、ABA、Eth 肿瘤、徒长、矮缩、失绿、脱落
性质特征: 多糖、糖蛋白:酸、中、碱性 胞外多糖
致病作用: 阻碍运输、抑制识别、毒素作用
3、植物感病后的生理变化
(1)水分代谢失调 病原物侵染后植物常出现萎蔫、猝倒等症状,主要
原因有:
① 病原物侵染根部,损害了根系吸收功能,影响根 细胞膜的透性,降低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作为外源基因载体:以内生菌为受体构建植物内生防病 或杀虫工程菌,引入植物体内,起到与转基因防病杀虫植物 相同或类似的作用。
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的抗病性是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性能。 是植物的一种属性,是相对某种病原物而言。
同一植物对某一种病原物是抗病的,而对另一种 病原物则可能感病的。这决定于植物对病原物的亲和 性程度,对病原物不亲和的植物是属于抗病的,而亲 和的则是感病的。
几丁质酶、葡聚糖酶
性 细 胞 壁修饰
HRGP、木质素沉积Fra bibliotek过敏反应 HR
侵染部位组织迅速坏死
(1) 抗菌物质的产生
A:重新合成 : 主要是指植物保卫素(phytoalexins)的合成。植保 素是植物受侵染而产生的一类低Mr的抗病原物的化合 物,已在17种植物中发现并鉴定了200多种植保素 ,主 要有两大类:
J .E.Vanderplank根据寄主、病原物变异的关联性, 把植物抗病性分为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垂直抗性:病原物的变异和寄主的变异在质量是相关 联的,表现为一种植物品种对一个或几个小种具有抗性— —小种专化抗性。
垂直抗病性是由单基因或少数基因控制的,由主效基 因单独地起作用,一般表现为高度抗性,抗性遗传表现为 质量遗传;
一些表达植物抗病性类型的名称
垂直抗性(vertical resistance)
小种专化抗性(race specific R.) 单基因抗性(monogenic R.) 主效基因抗性(major gene R.) 质量抗性 (qualitative R.) 真正抗性(true resistance) 过敏性抗性(hypersensitive R.) 高抗性 (high resistance) 幼苗抗性(seeding resistance)
类 萜 植 保 素:(茄科、旋花科) 类黄酮植保素:(豆科植物)
日齐素
辣椒素
块茎防疫素
几种茄科植物的植物保卫素
豌豆素 (pisatin)
菜豆素 (pheseolin)
苜蓿素 (sativan)
几种豆科植物 的植物保卫素
合成途径: 乙酸---丙二酸途径; 莽草酸途径;
合 成 甘 薯 酮 的 乙 酸
内生菌的作用
植物内生菌与病原菌具有相同的生态位,在植物体内相 互竞争空间、营养,使病原菌得不到营养供给而消亡,增强 宿主抗病能力。植物内生菌可以分泌抗生素、毒素等代谢物 质,这些代谢物质能够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ISR)。
植物内生菌代谢产物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利用植物内生菌的次生代谢物质开发新的药物将是今后医药 方面的研究方向之一。
寄主与病原物识别
接触识别 根据病理过程
接触后识别
结构组分间感应与互补 致病因子及寄主的反应
识
亲 和 识 别 有效定植、感病反应
别 类 型
根据互作性质 非亲和识别 侵染受阻、抗病反应
一般性识别 非基因对基因关系
根据分子机制 特异性识别
基因 活化
基 因 对 基 因关系
一 般 性 识 别 与 特 异 性 识 别
内 生菌
内生菌是指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 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细胞间隙或细胞内的细菌、 真菌或放线菌。
1886:DeBarry于1886年提出“endophyte” 一词。 1991:Petrini提出内生菌是指生活史的一定阶段生活在 活体植物组织内不引起植物明显病害的微生物。 1992:Kleopper认为内生菌是指能够定殖在植物细胞间 隙或细胞内,并与寄主植物建立和谐联合关系的一类微生物, 能在植物体内定殖的致病菌和菌根菌不属于内生菌。
CTK:类菌原体侵染 产生CTK类代谢产物,促 使侧芽大量生长,破坏顶端 优势(丛枝病)。
ABA:病理效应为矮缩和落叶。烟草感 染烟草花叶病毒后表现缩症状,感染青枯菌 后生长抑制现象与ABA水平增加有关。棉花 黄萎病菌侵染棉花植株后ABA显著增加,引 起落叶。
Eth:病理效应为抑制生 长、失绿、落叶、偏上性、刺 激不定根产生和促进果实成熟。 近60种病原真菌和细菌能产生 乙烯。
低温、干旱、盐渍、紫 外辐射、病原体侵染、机械 损伤等都会诱导植物防御基 因表达,并通过这些基因产 物来适应或抵抗各种逆境。
三、植物的防御系统及分子机制
(一) 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生理基础 (二) 植物抗病性的生理生化特征 (三) 植物的抗病基因与防卫反应基因 (四) 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② 真菌会引起植物叶绿体分解,组织坏死,其代谢产 物(毒素)直接破坏光合磷酸化作用,光合作用降低。
③ 病毒侵染还会使植物光化学反应活性、对CO2 的 吸收速率降低。
(4)正常氮代谢破坏
① 侵染初期,植物蛋白质含量增加,同时合成新蛋 白——“病程相关蛋白”(PR)。
② 病原物繁殖利用寄主含氮化合物,寄主蛋白质降 解,蛋白质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
(二)植物抗病性的生理生化特征
植物抗病性是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能力。传 统植物病理学把植物对病原物的反应分为感病、耐病、 抗病和免疫四种类型。
从植物生理学观点来看,植物抗病性是植株在形态 结构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综合的时间上和空间上表现的结 果,是建筑在一系列物质代谢基础上,是有关抗病基因 通过表达,产生抗病调控物质来实现的。
很多植物受到”侵害”时会发出信号 (乙烯、茉 莉酮酸甲酯等)向自身其它器官或其他植物“报警” 或“求救”。有些细胞则采取“自杀”以保护整体。
植物的防御方式各式各样,可有物理的、化学的、 生化的、生物的等方式。
遭遇任何逆境都会启动防御系统做出防御反应, 并与 “有害生物”达成某种平衡,共同生存。
高等植物的生存依赖于它 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受环境影 响改变基因表达的模式以及对 外界信息做出的应答。
2 、 病原物的致病因子
毒素toxin: 胞 外 酶: 病原激素 胞外多糖
寄 主 专 化毒 素 毒素toxin
非寄主专化毒素
作用 机制
抑制寄主防卫机制 影 响 细 胞膜 透性
促进病原物的运动 增强寄主的敏感性
致
酶的类型: 胞外酶
角质酶、果胶酶、纤维素酶等
病
作用机制: 促进入侵、组织浸离、细胞死亡
植物的抗病性分为:
主动抗病性(诱发型抗性); 被动抗病性(静止型抗性)。 前者是寄主植物对病原侵染主动作出的反应; 后者是寄主植物本来就有的、预存性的。
1、 植物的主动抗性及抗病因子
重 新 合 成:植 保 素
主 产生抗菌物质 原有组分转化:有毒物质
动
诱导增加合成:酚类物 质
抗 病 产生水解酶类
② 呼吸途径变化:EMP-TCAC 受抑制,PPP 比例 增大。PPP-莽草酸途径-次生抗菌物质-抗病性增强。
③ 末端氧化系统变化: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降低, 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强,有利于植物的抗病。
(3)光合作用降低
病原物侵染引起植物叶绿体形态异常及功能破坏, 叶绿素含量减少,导致光合作用降低。
① 细菌代谢产物(毒素)破坏 chl 或抑制 chl 合成,引 起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致使光合作用降低。
从植物生理学观点来看,抗病性是植株在形态结构和生 理生化等方面综合的时间上和空间上表现的结果,它是建筑 在一系列的物质代谢的基础上,通过有关抗病物质的产生来 实现的。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植物的抗病性是体内抗病基因的存 在和这些基因的表达速度、程度以及基因表达所产生的抗病 物质的量所决定的。
抗病基因表达快,产物活性强的植株抗病性就强,反之 则弱。某些诱导因子, 可以改变植物抗病基因所处的状态, 使之加速表达,从而使寄主植物提高抗病性。
水平抗性:病原物的变异和寄主的变异无关联,表 现为一种植物对病原物所有小种都具有抗性——非小种 专化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