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级植物生理学

高级植物生理学


光呼吸的生理意义
1.维持C3光合碳还原循环的运转; 2.防止强光对光合机构的破坏作用; 3.消除乙醇酸毒害;
天线移动
“天线移动”假说
状态转换的意义:
1.平衡激发能在光系统间的分配; 2.提高光能利用率; 3.防御光破坏.
第二节 原初反应与叶绿素荧光
第三节 原初反应
一、光能的吸收与传递
(一) 激发态的形成
Chl(基态)+hυ
10-15S
Chl*(激发态)
(二)激发态的命运
激发态不稳定,易发生能量的转变,转变的方式: 1.放热 为何在能量利用上蓝光没有红光高? 由于叶绿素是以第一单线态参加光合作用的。所以一 个蓝光光子所引起的光合作用与一个红光光子所引起的 光合作用是相同的,多余的能量在降级过程中也是以热 能释放。 2. 发射荧光与磷光
叶绿体结构
化学组成
一 叶绿体色素 种类及光化学特性 叶绿素 叶绿素a,兰绿色 叶绿素b,黄绿色 类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α、β、γ)橙黄色 叶黄素 黄色 藻胆素 藻红蛋白 (仅存在于红藻、蓝藻中) 藻蓝蛋白
纸层析时(石油醚为流动相)各色素的分布?(极性与位置)
为何阴生植物叶绿素b/a比值高? 为何b/a可作为植物耐阴性指标?
Cytb559
3.假环式电子传递

2011-10-13

H2O→PSⅡ→PQ→Cytb6/f→PC→ PSⅠ→Fd →O2 Fd为单电子传递体,其氧化时把电子交给O2,使O2生成超 氧阴离子自由基。 Fd还原 + O2 Fd氧化 + O2 叶绿体中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消除O2-。 O2 - + O2 - + 2H2 SOD 2H2O2 + O2 假环式电子传递实际上也是非环式电子传递,也有H+的跨 膜运输。
4.电子传递的类型
1)非环式电子传递 2)环式电子传递 3)假环式电子传递(Mehler′s reaction)
1.非环式电子传递
H2O→ PSⅡ→PQ→Cyt b6/f→PC→PSⅠ→Fd→FNR→ NADP+ 按非环式电子传递,每传递4个e- ,分解2个H2O,释放1个O2 ,还原2个 NADP+,需吸收8个光量子,量子产额为1/8,同时转运8个H+进类囊体腔。
传递方式: 1.激子传递(exciton transfer) 2.共振传递(resonance transfer)
传递方向
总方向:反应中心,且不可逆. 问:接近反应中心的色素分子光谱吸收峰偏 向红端? 叶绿素b 叶绿素a ?
图 聚光系统到反应中心能量传递呈漏斗状
光合色素距离反应中心越远,其激发态能就越高,这样就保证了能量 向反应中心的传递
对无pH缓冲液的叶绿体类囊体悬浮液照光, 用pH计可测到悬浮液的pH?
升高?

酸-碱磷酸化实验

贾格道夫等(1963)在暗中把叶绿体的类囊体放在pH4的弱酸性溶液中平衡, 让类囊体膜腔的pH下降至4,然后加进pH8和含有ADP和Pi的缓冲溶液,这样瞬 间的pH变化使得类囊体膜内外之间产生一个H+梯度。
Rubisco包含16个蛋白亚基: 8个小亚基(SSU)和8个大 亚基(LSU)。SSU的基因 rbcS存在于核中,而LSU的 rbcL基因是由质编码的。需 要两个基因组的表达并需要 三个亚细胞参与:细胞核, 细胞溶质和叶绿体。
三、功能
羧化:碳还原--C3循环
氧化:碳氧化--C2循环(光呼吸)
乙醇酸途径
图 叶绿体中的电子传递模式
5.光合磷酸化机理 (photophosphorylation)



类型: 1)非环式 2)环式 3)假环式
5.光合磷酸化机理 (photophosphorylation)

1)化学渗透学说(Mitchell,1961) 2)变构学说(Paul Boyer,1963)
3.色素分子间的能量传递(光化学反应) Chl*1+ Chl2 Chl1+Chl*2 供体分子 受体分子

正面
背面
叶绿体吸收光后,激发了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 (LHC),LHC将其能量传递到光系统2或光系统1。其间 所吸收的光能有所损失,大约3%-9%的所吸收的光能被重 新发射出来,其波长较长,也即叶绿素荧光 .
ATP合成酶
光合磷酸化的抑制
叶绿体进行光合磷酸化,必须: (1)类囊体膜上进行电子传递; (2)类囊体膜内外有质子梯度; (3)有活性的ATP酶。 抑制剂 电子传递抑制剂:如阿特拉津(atrazine)、DCMU、KCN 解偶联剂:DNP(dinitrophenol,二硝基酚) ATP酶抑制剂:寡霉素(oligomycin)
叶绿素荧光应用领域
(1) 是研究光合作用的必须手段; (2) 逆境生理; (3) 检测农药毒害,揭示作用机理; (4) 检测营养盐缺乏(与光合有关); (5) 植物遗传育种:品质差异,筛选良种; (6)水域生态学 (7)环境检测与监测 等
活体荧光诱导曲线应用
Fv/Fm:反映了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潜在)。 Fv/Fo:PSⅡ的潜在活性。 Fv/Fs:的比值是叶片活力的指标,它反映了叶片的潜在光合 活力.
蛋白复合体在类囊体膜上的分布特点
蛋白复合体在类囊体膜上的分布特点
PSⅡ:主要基粒片层 的堆叠区 PSⅠ与ATPase:非堆 叠区 Cytb6/f复合体分布 较均匀。意义? 利于电子传递、H+ 的转移和ATP合成

化学组成
四、 脂类:膜脂 1.糖脂
2.磷脂
化学组成
类囊体(膜)脂特点:
1.糖脂含量高,而磷脂相对少. 2.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尤其亚麻酸,使膜富于流 动性. 3.非双层结构,具不对称性. 意义?
第四节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 (Rubisco)
RubisCO是调节光合和光呼吸,决定净光合 作用的一个关键酶,酶活性的高低直接影响植物的 净光合产量;也是植物可溶性蛋白质中含量最高的 蛋白质,是植物体内重要的储藏蛋白.
一、分布,合成,含量,特性 二、结构
植物Rubisco的合成、加工和组装
一、电子传递:
1.光合链:
<
光合膜上的电子与H+的传递
图 光合膜上的电子与质子传递
图中经非环式电子传递途径传递4个e-产生2个NADPH和3个ATP是根据光合作用总 方程式推算出的。在光反应中吸收8个光量子(PSⅠ与PSⅡ各吸收4个),传递4个e -能分解2个H O,释放1个O ,同时使类囊体膜腔增加8个H+,又因为吸收8个光量 2 2 子能同化1个CO2,而在暗反应中同化1个CO2需消耗3个ATP和2个NADPH,也即传递 4个e-, 可还原2个NADPH,经ATP酶流出8个H+要合成3个ATP。
第二讲 Photosynthesis
研究意义和动态
意义 热点: (1)放O2机理. (2)光合作用运转及调节. (3)光抑制 (4)叶绿素荧光及其应用 (5)对光、CO2响应模型及机制
第一节 叶绿体
一、 结构与成分 被膜: 外膜 内膜 间质 :(含可溶性蛋白质,酶类,DNA,RNA 核糖体等) 类囊体 (基粒) 基粒片层 间质片层
Fv=Fm–F0
Fs稳态荧光
活体荧光诱导曲线应用
表1 不同低温处理对中杂七号番茄叶 片的荧光动力学参数Fv/Fo值的影响
活体荧光诱导曲线应用
保水剂(Kg/cm2)对干旱胁迫下刺槐叶绿素a荧光动力 学参数的影响
活体荧光诱导曲线应用(荧光日变化)
发生明显的光抑制
第三节 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 2012-10-25
为何定量叶绿素时用红光区吸收波长?
类胡萝卜素干扰
为何计算叶绿素时用以下公式? Ca=13.95A663-6.88A645 Cb=24.96A645-7.32A663 Ct=(A652/34.5)V/G
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谱:
化学组成
二 核酸:叶绿体基因组(120多个基因) 1.与光合作用有关基因
光系统Ⅰ作用中心A1,A2蛋白;光系统ⅡD1,D2蛋白; 细胞色素Cytb6/f复合物;ATP合酶;Rubisco大亚基等.
以荧光形式发射出来的光能是很少的,还不到吸收 的总光能的3%。 弱光下,光合机构吸收的光能大约97%被用于光化学 反应,2.5%转变成热散失,0.5%被变成荧光发射出来; 在很强的光下,全部PSII反应中心关闭时,吸收的 光能95%-97%被变成热,而2.5%-5.0%被变成荧光发射。
叶绿素荧光分析

2.环式电子传递


(1) PSⅠ中环式电子传递:
PSⅠ→Fd→PQ→Cytb6/f→PC→PSⅠ 环式电子传递不发生H2O的氧化,也不形成NADPH,但有H+的跨膜运输, 可产生ATP,每传递一个电子需要吸收一个光量子。
2.环式电子传递


(2) PSⅡ中环式电子传递:
P680→Pheo→QA→QB→Cytb559→P680
思 考
离体色素溶液为什么易发荧光? 这是因为溶液中缺少能量受体或电子受体的缘故。 在色素溶液中,如加入某种受体分子,能使荧光消失,这 种受体分子就称为荧光猝灭剂(fluorescence quencher), 用Q表示,光反应中,Q即为电子受体。 猝灭: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荧光水平的降低. 光化学猝灭:光化学反应引起 非光化学猝灭:热耗散等 色素发射荧光的能量与用于光合作用的能量是相互竞争的, 这就是叶绿素荧光常常被认作光合作用效能指标的依据, 被认为是光合作用的内探针(无损伤)。
2.叶绿体基因表达所需基因
rRNA,tRNA,RNA聚合酶,DNA聚合酶,等.
3.其他基因
化学组成
三 蛋白质
1.色素(脂,核酸)蛋白复合体 2.电子载体 3.酶 4.转运体 膜蛋白分布不均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