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苏轼词中的意象1

分析苏轼词中的意象1

分析蘇軾詞中的意象內容摘要:本文主要以蘇軾的詞作為分析對象,將蘇軾詞中明月、酒、孤鴻、風雨這四種意象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研究。

意象它是作者的一個情感寄託。

本文正是通過蘇軾貶謫詞作中的幾個意象來探討其的貶謫心態。

同時,通過對這四種意象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詞人雖有許多無奈與坎坷,但他依然積極樂觀的生活。

進而明白詞人有著忠於朝廷,報效朝廷的遠大抱負以及其孤高自潔的品性。

關鍵字:蘇軾詞意象貶謫心態品性一、引言在詩詞中,通過某種組合關係表達某種特定意念而讓讀者得之言外之意的語言形象,就叫做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融入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是詩詞藝術的精靈。

因此,我們這裏講的意象與現實生活中的實物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它注入了詩人的個人感情色彩。

意象在詞中,將作者的主觀情感與作者面對的客觀現實聯繫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融洽、相契相合,創造出“意與境諧”的詞的藝術境界。

蘇軾為北宋時期著名詞人,在他的詞作當中存在著大量的意象,下面就其中四個意象展開分析研究。

二、蘇軾詞中的意象分析﹙一﹚明月意象:望明月,歎人生幾何自古以來,明月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意象,在眾多的詩詞中,明月意象比比皆是,幾乎是到處可尋,讓文人百寫不厭。

“好詩都在月明中①。

”清代黃宗羲曾一語中的的說過。

當然,在蘇軾的詞中,也少不了有大量的月的意象,他一生詠月、賞月、歎月、問月,與月結下了不解之緣,下麵就以他很有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來分析: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孙,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②。

蘇軾寫這首詞時,正是他仕途不順之時。

當年蘇軾的職務是密州太孚,但密州很窮,地方也不大,雖是太孚,但與他之前的杭州通判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因此面對這樣一種境遇,蘇軾感覺自己被冷落,於是在丙辰(熙寧九年)中秋之夜歡飲達旦,大醉。

大醉醒來之後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作者在全詞一開篇就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化用了李白的詩句“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看來蘇軾也是一位成功的借鑒家。

“明月幾時有”,“月”是客觀存在的,它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作者為什麼還要這樣發問呢?原來在詞人的眼中,月亮是光明、正直、高潔的象徵。

蘇軾這裏的“明月”就是代指的正義之士,因此他在詢問這個世界上正義的究竟會有多少呢?“天上宮闕”,根據大多學者的研究,在這裏有隱喻朝廷之意,“高處不勝寒”,暗指朝廷難處之慨,他當時既不能為君主、為朝廷效力,兄弟子由又不在身邊,政治前途和血緣親情都得不到安慰,雙重的人生失意使他不禁月下把酒問青天。

他嚮往世俗超脫的生活,嚮往平凡而不平庸的人生,但又擔心高處不勝寒,一個人處於一世,似乎又太孤寒。

在這樣一個處於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他乘醉在天上和人間徘徊,最後還是決定回到“人間”,回到現實的政治理想中來。

在苦苦掙扎之後,蘇軾還是選擇了相亯朝廷,相亯君主,雖然他所面對的是這樣不公平的現實。

我想他的這一偉大舉措,與他平日裏所受到的思想教育是分不開的。

蘇軾自幼學儒,儒家思想對他的影響甚深,是他一生立身處事之根本。

儒家的人生態度基本上是就積極用世的,它以修身為出發點,進而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

蘇軾雖然很羡慕陶淵明有著“悠然見南山”的生活,但由於他骨子裏忠君報國思想很深,終究沒有像陶淵明歸隱。

在這首詞中,如果說上闕作者借“月”在債吐自己坎坷不平的人生,那麼詞的下闕則是作者在借中秋圓月寄寓作者的美好祝願。

詞人一生大起大落,人生的悲歡離合使得作者在詞的下闋繼續問道“何時長向別時圓?”當他想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時,心裏不覺有了一絲安慰,悲歡離合是從古自今都有的,天下之大,不傴傴是蘇軾要忍受這離別之苦;陰晴圓缺更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無論世界怎麼變化,它都依然存在。

在這裏,他把人的“悲歡離合”與月的“陰晴圓缺”進行比較,通過視覺感應,看到“月有陰晴圓缺”,從而想到“人有悲歡離合”。

在通過明月展開想像進而開始對人生命本質的探究。

最後得出結論“此時古難全”。

於是作者開始灑脫起來。

在上文中提到過,蘇軾從小受儒家思想教育,其實在他成年後也逐漸接受佛道兩家思想的薰陶。

在詞人的下闕中,他能道出這樣讓人敬佩的千古絕唱,我想這與他受道佛思想是有密切之關聯的。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詞人將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體現的淋漓盡致,同時這也是詞人的一個美好願望,他希望能與遠隔千里的同胞兄弟共賞一輪明月。

在蘇軾的詞作中,還有許多詞中出現了明月的意象。

比如“後夜松江月滿”(《如夢令·題淮山樓》),“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還有他的《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中“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等。

在這些詞作中,作者將“月”的意象用“江”體現出來,或者說主要是以江邊的“月”作為意象。

江是很寬闊無邊的,江水清澈而幽靜,在這麼一個夜晚,明月倒映在江水之中,遠遠望去,和諧而有幾番安寧之感,使人一下子忘卻憂愁與煩惱。

“江”因其氣勢而使詞境開闊,“月”因其靈妙而使詞境空靈,江月的結合很完美,把詩情畫意、哲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另外,作者詞中的“月”除了空靈之美外,還有著孤獨思念之意。

詞人一生出淤泥而不染,這就註定詞人在政治上的孤立,在生活中的孤獨。

因此他只好以月為友,以月為伴,把當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月是孤獨的,作者在被貶黃州之時,曾寫了“明月多被雲妨”(《西江月·黃州中秋》)當時蘇軾是已過六旬的老人,想到自己的一生總是要漂泊不定,居無定所,不禁讓詞人內心悲涼與孤寂。

在我們眼中,雲遮月本來就是很自然的現象,但在蘇軾的眼中卻有意義非凡。

他將自己比作一輪明月,把雲比作一群小人,這樣一來“明月多被雲防”的真實意義就一目了然了。

蘇軾被貶黃州,正是奸臣當道,許多有才華的正義之士都被排擠。

想到這我們不禁為這種不公而呐喊,而詩人借有雲防明月來比喻自己被人陷害,可謂是恰到好處。

(二)酒的意象:且飲且吟盡離愁中國是酒文化深厚甘醇的國度。

許慎《說文》雲:“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可謂很是地道的詮釋出酒的本質。

酒中的吟唱是特定的時代氛圍及文人心態的一種折射和反映。

那麼蘇軾詞中“酒”的意象又如何呢?請看下麵這首詞《臨江以·送王緘》: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

憑將清淚灑江陽。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

殷勤且更盡離觴。

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③。

此詞將送別的惆悵,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以及鄉思愁悶交織在一起,道出了詞人極度悲傷的心緒。

開頭兩句“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寫的是作者十年來對亡妻的思念。

在相關的材料記載中,蘇軾是十分愛他妻子王弗的,自從王弗嫁到蘇家以後,就一直很細心地照顧著蘇軾的生活,蘇軾在那段時間渡過了一個溫馨的家庭生活,然而好景不長,王弗十年之後就死去了,這給蘇軾以沉重的打擊。

為了擺脫悲痛的纏繞,他只好努力做到忘卻過去。

可當自己的妻弟王緘來看望蘇軾時,那種思念又油然而生,勾起了他以往的回憶,從而陷入極度的痛苦當中。

況且當時的蘇軾因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而被迫來到杭州當通判,內心本來就有一種壓抑孤獨之感,眼下與鄉愁,旅思及喪妻之痛攪渾在一起,其心情之壞,更是莫可名狀了。

“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王緘馬上就要離開了,這讓詞人倍感悲涼,於是囯憂,鄉思,家恨統統融進了別愁之中,詞人無奈只得將這種離愁的情緒寄予在“酒中”,“殷勤且更盡離觴。

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詞人借著酒興,表現了對現實生活的無奈,同時也體現出了詞人一生漂泊無定,聚散無常,離愁便成為生活中的經常遇到的困擾。

在蘇軾酒的意象中,還有著不同的氛圍心態。

例如,在他仕途平坦的時候,詞人飲酒,抒發表達遠大抱負:“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江城子》)。

再如,在無定又匆促的人生途程當中,經常會有艱辛,憂患和無端缺憾的困擾,時候詞人只求一醉:“持杯月下花前醉,休問枯榮事。

”(《點絳唇》)。

還有“料峭山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想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這是蘇軾以挑戰的心態面對磨難所發出的不屈之言。

蘇軾他是一位逆境中的樂天派,雖然在生活中他借酒澆愁,但他還是保持著一顆樂觀的心來處世,這在我們看來是難能可貴的。

(三)、孤鴻意象:清幽中,孤獨高潔的靈魂在《全宋詞》蘇軾三百六十首詞當中,“鴻”字出現了九次,“孤”字出現了三十六次,因此可以得出孤鴻在蘇軾的詞中蘊含著某種特殊的意義。

下麵這首《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④。

全詞一開頭就寫“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缺月”、“疏桐”、“漏斷”這些都是一些比較暗淡的詞語,在這裏就為全詞奠定了低沉的感情基調。

廣野深夜,一位幽人獨自在月下徘徊,走來走去,有誰看見我這悲傷的樣子呢?唯有著這失群的鴻雁看見。

這裏是詩人自比孤鴻,在蘇軾來黃州之前,他剛剛經歷了“烏台詩案”。

“烏台詩案”是北宋最大的一場文字獄,蘇軾也是在這一次中遭到了一生中最嚴酷的政治打擊,還差點因此而送命。

最後,在多方的營救之下才撿回一條命,貶到黃州。

那時詞人與朝廷已脫節,獨自異鄉,詞中借孤鴻寫幽人,其實孤鴻和幽人都是詞人自己,通過“孤鴻影”、“恨無人省”、“寒枝”、“寂寞沙洲”不難看出詞人內心世界的孤獨寂寞和淒涼。

“孤鴻失群”寓意著詞人失意,在這樣一個意境中,這種遭遇是何其的悽楚?這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孤鴻隱隱約約,若有若無,更讓人的心裏不能平靜。

詞人面對現實“揀盡寒枝不肯棲”,他和鴻雁一樣的意志堅定,在遭遇貶謫之後任然保持著清高孤傲的心態。

這足以看出詞人是一位心志不移之人,體現了他寧願被人遺忘也不與朝廷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

孤鴻失群,幽人失意。

孤鴻不小心走散了,沒有誰體諒,沒有誰去關心,孤鴻本可以任意妄為,但是他沒有,他仍孤高自傲,翱翔在天空中,遲遲不肯棲息樹林裏的高枝,飛累了寧願到沙洲上去度過寒冷而寂寞的夜晚,這簡直就是蘇軾詞人自身的寫照。

即使蘇東坡被奸臣所害,但仍保持著孤高貞潔的品性。

黃玉峰說:“人間有味是清歡,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揀盡寒樹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浮名浮利,虛苦勞神。

歎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⑤”孤鴻已完全是詞人的化身,詞人雖不得志,但他堅孚自己的亯仰,寧肯生活物質上貧乏,也絕不讓自己失去清高和小人同流合污。

叔本華認為:“拒絕投降和同流合污的人註定是孤獨的,他確亯自己的優越,所依據的是自己內心對自我價值的體認,並不以外來的評價作為尺度和依據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