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是农业小省,但农业特色特色资源优势明显,但远未形成

山西是农业小省,但农业特色特色资源优势明显,但远未形成

-1- 2016年度山西农业特色资源创新专项项目信息表 项目名称 杂交大豆种质资源创制及杂交种产业化开发 项目编号 201603D211101

研究意义 杂交大豆可增产15%以上,杂交种育成,将有效提高种植效益,对于调整大豆种植结构,带动产业链形成,提升我国大豆竞争力,减少大豆进口,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制约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单产低,生产成本高。解决的途径是利用杂交优势,培育高产、优质的杂交品种。目前杂交大豆育种的瓶颈问题,一是选配强优势杂交组合;二是杂交种繁育系数和异交结实率的有效提高;三是杂交种产业化技术体系的建立完善。以上问题解决,山西有望成为黄淮海繁制种平台建设的主导区域。

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一、主要内容 (一)特色种质资源创制。1.“光敏”不育系创制,通过回交转育再选育3-4 个光敏不育系;2.“三系”新型不育系挖掘,用半野生材料与核心亲本杂交,选出新型不育系;3.“三系”不育系转育,美国品种等优势材料转育不育系;4.“三系”恢复系创制,用ms2ms2 等核不育材料通过轮回选择选育高异交率+高恢复力+高产恢复系。 (二)强优势组合创制。1.细胞质不育三系体系拓展;2.光温敏不育两系体系建立;3.自然环境下50-100 亩连块规模高效繁制种基地建设;4.强优势组合规模化测配;5.强优势组合比较试验;6.建立高产展示示范田。 (三)项目集成技术研究。1.大豆种质资源广泛征集、分类、测交;2.创建大豆杂种优势类群;3.高配合力不育系群体改良及选育;4.强优势组合选配规律研究;5.细胞核隐性不育三系体系研发;6.杂交种、繁制种技术生态适应性研究;7.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二、关键技术 1.高异交率“三系”繁制种技术; 2.光温敏不育两系繁制种技术; 3.核不育轮回群体选育技术; 4.不育系转育技术; 5.创建杂种优势类群技术。 项目活动阶段 □应用基础研究 □应用开发 小试 中试 □工业化试验 □工程示范 □首台套研制 □关键零部件研制 其他

创新点 1:优势群构建为配置杂交种提供优良亲本。一是用SSR 等生物技术构建恢复系、不育系优势群。二是用核不育材料作母本,自然授粉,轮回选择,构建优良亲本优势群。 2:光敏两系育种卫保国1998 年鉴定了光敏不育材料27 年来并不断研发,重点项目实施深化“两系”育种,取得新的成绩。 3:自然环境下50-100亩连块规模化高效繁制种基地建设繁制种基地建设实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建成一定规模可靠、稳定基地。昆虫传粉的“繁制种技术”的应用是有条件的,通过野生传粉媒介迁徙技术等技术,培殖50-100 亩 -2-

连块规模化高效繁制种基地。4:生物技术应用生物技术辅助选择,加速恢复系、保持系选育、不育系转育。

参考性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

1.育成强优势恢复系12-16 个; 2.育成高配合力不育系20-25 个; 3.选出高效传粉媒介3-5 种; 4.“高异交繁制种技术”异交率比原来提高5-10%,达到85-95%,亩繁制种产量增加5-15 公斤,达到75-95 公斤; 5.育成强优势杂交大豆组合4-5 个,力争育成2-3 增产15%以上杂交种; 6.建立繁制种基地1000--1500 亩,推广展示示范杂交大豆1 万亩;7.发表论文3-5 篇。

示范工程及研发平台与团队

(一)示范工程。1.自然环境下6-8 块50-100 亩连块繁制种工程;2.放蜂条件下2-4 块50-100 亩连块繁制种工程;3.连块杂交种示范工程;4.600 个大网室繁制种技术工程;5.200 个小网室不育系转育工程。 (二)创新平台。1.“三系”新型不育系挖掘平台;2.轮回选择群体平台。

预期效益 (一)技术效益。1.深化“三系”、“两系”育种研究,突破“强优势组合”这一产业瓶颈,育成适合我国黄淮生态区增产15%以上组合2-3 个,创造出中间材料;2.在技术方面,重点对现有技术优化升级及新技术研发,包括自然环境下50-100 亩连块繁制种技术,形成新技术2-3 项;3.产业化预期,随着增产15%以上强优势组合突破,产业化有望“十三五”实现。 (二)社会、经济效益。 中国特色杂种优势研究取得举世瞩目成绩彰显中国实力,“十三五”有望实现产业化,将是对大豆产业一次革命,对捍卫我国大豆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杂交大豆研究国际领先,超对照15%以上杂交组合育成,每亩增收100-200 元。

申报单位条件

山西省境内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中资控股企业、高校及有产业化能力的科研院所,承担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具有产学研合作基础;鼓励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组成员应由行业知名度高度首席专家牵头,按项目技术需求进行人员组合,原则上应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鼓励开展跨区域、跨领域合作研究。

经费说明 政府将给予一定的研发资金资助或补助。 成果描述:项目完成后,可育成强优势杂交大豆组合4-5个,杂交种增产15%以上。较好地解决大豆异交结实率低,不育系繁育困难的世界性难题。初步建立起全国第一个杂交大豆繁育、生产体系,促进大豆生产发生质的飞跃。 -3-

2016年度山西农业特色资源创新专项项目信息表 项目名称 特色麦类杂粮产业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 项目编号 201603D211102

研究意义 本项目以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健康食品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变特色麦类作物生产和增长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核心,围绕构建育种技术创新体系、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加工产业升级增效技术体系,配置创新链,开展育种技术创新、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产业链共性技术研究、传统与特色食品产业化、主食化与功能化、传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多领域协同攻关,通过产业集群、区域化布局,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引领支撑山西特色麦类产业做强做大,培育形成产区特色经济增长点,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和完成“十三五”扶贫攻坚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1、构建特色麦类作物特异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平台,选育筛选高蛋白、高β-葡聚糖、低抗营养因子燕麦品种,高活性功能成分、大粒型易脱壳、极早熟荞麦加工专用品种,优质高产且适宜加工的藜麦品种。 2、开展燕麦、荞麦、藜麦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创新,建成适应多种生态、多种加工需求的特色麦类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依托加工企业示范应用。 3、研究建立特色麦类原粮及深度加工产品评价技术标准与体系,为品种选育筛选及健康营养食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4、研究燕麦荞麦分层制粉技术,以及喷涂螯合、超高压、低温冷冻干燥、过热蒸汽灭菌灭酶等改性技术,提升麦片、面等传统加工产品档次;研发栲栳栳、腕托、凉粉等特色食品工业化生产技术装备等,形成产品工艺标准化规范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示范。 5、研究燕麦荞麦全谷物主食粉和低抗营养因子米类制品加工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示范应用,促进特色麦类主食制品功能化。开展燕麦荞麦活性物质转化研究,开发健康调理食品和营养干预食品加工技术。 6、开展燕麦、荞麦麸皮等传统加工副产物为研究对象,熟化活性物质提取技术,开发功能食品配料和复配型速食营养糊/羹产品,同时开展荞麦皮壳的清洁生产技术及防潮、防虫、抑霉变处理与应用技术研究,实现产业化示范应用。 围绕燕麦深度加工产品的开发,主要解决以下关键技术问题: (1)特色麦类作物高效育种技术(2)特色麦类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3)加工特性与加工品质评价技术(4)高速气流超微粉碎技术(5)分层碾磨制粉技术(6)过热蒸汽灭菌灭酶技术(7)米饭及粥类产品非热加工抗老化技术(8)抗营养因子消除技术(9)燕麦纤维活化技术(10)超声波低温提取细胞破壁技术(11)低温胶体悬浮技术。

项目活动阶段 应用基础研究 应用开发 小试 中试 工业化试验

工程示范 首台套研制 关键零部件研制 □其他

创新点 1、采用常规和非常规育种技术,创制特色麦类作物优异种质新材料,选育筛选符合市场流通及深加工要求的专用型新品种; 2、以技术标准化和增收、安全为目标,采用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管理模式, -4-

研究主要产区特色麦类作物营养成分积累与生态环境的相关规律,优化集成综合丰产栽培技术; 3、利用生物转化、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充分提高原粮营养活性成分,开发功能食品配料、健康调理食品、创新传统荞麦食品产业化技术,集成创新特色麦类资源产业化发展新途径; 4、根据国人饮食消费习惯,开发出具有功能特点的适合南方和北方消费群体的麦类主食系列产品; 5、传统产品技术提升:开发杂粮营养复合麦片,克服燕麦片等传统加工营养短板及产品单一的问题;开发自动化成套设备,实现传统特色生产标准化; 6、通过燕麦荞麦传统加工副产物活化改性和破壁技术,开发新型功能食品基料,提高附加产值。

参考性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 技术指标: 1、筛选、培育出符合加工与市场需求的新品种8-10个; 2、集成特色麦类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5-6项; 3、创新特色麦类资源健康食品配料新技术3-5项; 4、开发特色麦类健康新产品、新技术8-10项,实现产业化示范3-5项; 5、鉴定成果5-6项,申请或取得专利授权5-8项,发表论文12-15篇。 推动杂粮精深加工比例提高50%,项目达产后力争实现年新增产值2.5亿元。建立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2万亩,企业专用原料生产示范基地10万亩,新品种新技术累计辐射推广50万亩。

示范工程及研发平台与团队

依托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燕麦荞麦加工及分子育种岗位、农业部黄土高原区域种质资源与基因创制重点实验室、国家杂粮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农业部杂粮产地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搭建由多家专业研究机构和加工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研发技术平台; 项目实施将创制创新部分专用加工设备,配合各研究单位的仪器设备,形成从原料品质分析检测、技术开发、加工生产、产业化研究一条龙的硬件装备;

预期效益 本项目将多项高新技术和装备应用在特色麦类加工行业,提高谷物杂粮高附加值转化比率30%,实现增值5倍以上,为杂粮加工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企业专用原料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改变目前燕麦荞麦栽培品种选择与加工、市场实际脱节的现状,预计五年累计增产特色麦类1万吨,带动农民增收0.5亿元。 本项目发展特色麦类精深加工,全面解决目前加工产业存在的主要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难题,建立全程产业链技术体系,提高特色麦类食品加工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改变加工产品结构单一、品质差的现状。

申报单位条件

山西省境内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中资控股企业、高校,及有产业化能力的科研院所,承担单位应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具有产学研合作基础;鼓励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组成员应由行业知名度高度首席专家牵头,按项目技术需求进行人员组合,原则上应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鼓励开展跨区域、跨领域合作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