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新品种育苗示基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说明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背景简述 蔬菜育苗在我国早有应用,农谚中的“三分种、七分管”的“三分种”实际上是指秧苗的素质和移栽,随着蔬菜生产的发展,育苗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而且随着蔬菜培养技术的发展,蔬菜育苗方式,苗期管理几乎也相应得到了改进和提高。目前,蔬菜育苗已成为蔬菜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容。 蔬菜育苗包括育苗准备,播种和苗期管理三部分,其中育苗准备工作包括,苗床的制作、床土的制备、种子处理等,而苗期管理主要是根据苗的生产发育特点进行光、温、水、气的综合管理,以培育健壮的秧苗。随着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蔬菜作物栽培面积分布围日益扩大,蔬菜育苗技术相对薄弱,蔬菜育苗需在日光温室中进行,因此建设高标准、造价适中的日光温室是培育蔬菜种苗的重要条件。 某满族自治县地处东部山区。太子河上游,东与桓仁、宽甸相邻;南与凤城交界;西连;北接、新宾,总面积3344平方公里,人口30余万。境群山起伏、河流纵横、资源丰富、植被茂盛、交通便捷、物阜民丰,是东部的中心区域。全县现有蔬菜叶菜类种植面积4.5万亩,有山野菜面积1万亩,是某市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总产量22万吨,商品量19万亩,产值1.2亿元,大宗蔬菜有大白菜、甘蓝、大葱、黄瓜、芸豆、青椒、韭菜,产品远销某、、,尤其山野菜销售全国主要大城市,深受客户欢迎。 小市镇是某满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最大的乡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距某市36公里,距市100公里,境有本桓公路、小草线公路、小青线公路、小桥线公路、溪田铁路等多种交通运输渠道与外界相连通。辖区有国家A级风景区2个(某水洞、关门山森林公园)风景秀丽,驰名中外。蔬菜种植面积8900亩,各类保护地2600多亩。 近年来,由于蔬菜品种老化,技术落后,设施简陋,经济效益普遍低下,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式和市场的需求,品种来源多渠道,育苗方式多样化,质量无法保证,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掌握程度不一样,产量和质量很难保证,影响了棚菜生产的良性发展,阻碍了农民增收。因此,在某县小市镇南部香磨村建立蔬菜育苗基地,通过引种、试验、示、推广、把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给农民。承担风险试验、摸索经验,总结教训,扩大优势品种的种植规模,扩展现代农业成果的应用围,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使该县蔬菜生产全面达到无公害,使设施农业生产逐步实现区域化、产业化、育苗工厂化,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 1.1.2.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某县新品种育苗示基地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地点:某满族自治县小市镇香磨村 建设单位:某满族自治县小市镇人民政府农业服务站,主要从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现有工作人员5人(三名农艺师、一名农机工程师),负责人: 技术依托单位: 农业大学农学院 建设规模:蔬菜新品种育苗育苗示基地占地22亩 建设容: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8栋,温室配置8套育苗设备,包括蔬菜育苗洒水机8套,可移动钢结构苗床8套,反光帘8套,水帘降温设备8套,8栋温室各打1眼小井。 建设目标:通过以上措施,温室的采光性能提高7%,节省能源15%,农药降低30%,产量提高15%以上,年培训菜农2万人次,可带动3万农户。 1.2.设计依据 (1) 中华人民国农业部颁发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 (2) 中华人民国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工程设计规 (3) 小市镇政府农业服务站委托省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的合同 (4) 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实施方案需要的资料 1.3.设计指导思想 (1)2002年开始,我国启动实施了农业的六大产业发展行动 计划,园艺业为其中之一,农业部和外经外贸部联合推出了促进园艺产品出口的意见,科技部实施了“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包括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科技部、农业部和财政部以及各省市区在,将启动一系列科技示园区项目。这些重大举措,说明国家高度重视,并将有力促进现代温室的发展。 (2)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情况 本项目采用轻钢排架结构,北墙采用双墙苯板保温,采用聚 苯乙烯膜(0.2mm)。 (3)本项目符合节约用地要求,节约能源,采用节水灌溉,不使用有毒农药,合理使用化肥。 1.4.设计围 1.4.1.设计容 本项目占地22亩,在围设计8栋高标准日光温室及附属设施,另外购置蔬菜新品种育苗需要的配套设备32台(套),并根据初步设计图纸进行工程概算。对新品种蔬菜育苗工艺进行描述。 1.4.2.建设期限:2007年7-2007年12月 (1) 2007年7月:项目进行初步设计,办理各种相关手续。 (2) 2007年8月:进行招投标,工程队进入工地。 (3) 2007年8月-11月:温室施工及设备购置。 (4) 2007年12月:竣工验收。 1.5.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5.1 经济效益 (1)蔬菜新品种育苗示基地。每年生产8个月,可生产蔬菜苗2-3茬,每平方米产苗1000株,每栋温室有效育苗面积500平方米,8栋4000平方米,每茬可产菜苗1000×4000=400万株,2茬可产菜苗800万株,按75%商品苗计算为800万株×75%=600万株,经济效益为0.3元/株×600万株=180万元。 年利润为总效益减去成本180-(0.25×600)=30万元。每栋日光温室年纯收入3.75万元。 1.5.2.社会效益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生产出质量好、根系发达、活力强、不带传染病害、成活率高、产出率高的优质种苗,可极大地提高某县新品种蔬菜推广面积,克服传统育苗的费工、费时、费力、耗费能源、品种混杂、病虫害严重和质量差、效益低下等缺点。科技贡献率将超过80%,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某县蔬菜新品种示建成后每年可向蔬菜生产农户提供600万株优质蔬菜秧苗,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相当显著,蔬菜秧苗按每株提高经济效益2元计算,共提高社会经济效益1200万元。 1.6.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建设规模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建设规模 1.1 日光温室(667平方米) 栋 8 1.2 工厂化育苗配套设施 套 32 2 产品方案 2.1 年育苗 万株 800 3 总投资 万元 117.15 4 资金筹措 万元 117.15 4.1 国家投资 万元 100.0 自筹 万元 17.15 5 经济效益 5.1 销售收入 万元 180 5.2 成本 万元 150 5.3 纯收入 万元 30
1.7 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地理位置优越 项目建设地点在某县小市镇南部香磨村,东邻太子河支流汤河,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开阔,有土地1000亩,全部为河滩平肥地,土质为砂壤土,土层厚度60-70厘米,有机质含量在1.4%左右,PH值在6.7-7.0。自成一体且环境好,具备自然隔离条件,附近10km围无污染源、无疫源。可与国道线相接,距小市镇5公里,交通运输十分方便。 (2)技术支撑有保证 技术依托单位农业大学是全国重点农业大学,目前,已发展成为教学和科研并举,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成为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39个本科专业,47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2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3个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6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0个省重点学科。学校设有农学院、园艺学院、土地与环境学院、植物保护学院、水利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林学院、畜牧兽医学院、食品学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科学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有34个研究所(研究室或研究中心),39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 自建校以来,邓叔群等一大批海外知名学者先后来校任教。学校现有教职工1771人,其中专任教师824名,教授94人,副教授351人,博士生导师68人,硕士生导师245人,有23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学校已经形成了由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师资队伍,学校具备了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基础和优势。1978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1519多项,有414项通过鉴定,其中18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363项成果获国家、部省、市奖励,70%的科研项目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亿亩,创造经济效益220亿元。学校在省8个市15个县(区)32个乡(镇)建立了科技示、推广网络,先后选派31名科技人员担任科技副县(市)、乡(镇)长,有力地推动了“科教兴农”工作的全面展开。 农业大学不断加强学校的国际交往与合作,目前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交流和人才交往关系,与8个国家的26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 (3)基础设施有一定基础 项目地点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质好,交通方便,电力设备齐备,群众有种菜的积极性,人力资源丰富,另外小市镇农业服务站在蔬菜育苗工作中有突出贡献,对项目的实施有保障。 1.8 项目组织管理及运行模式 项目建设期间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某县主管农业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发改局局长任担任,由小市镇组成项目实施办公室,小市镇农业服务站具体实施,财务、农业科技、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