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 201O年8月 第23卷 第8期 中医中菊.中西医结合
;
中药抗肿瘤作用评价
魏海青王娟
【摘要】肿瘤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死亡率在发达国家居第一位,在发展中国家居第二
位,且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将有2000万新发癌症病例,其中死亡人数达1200万,且绝大部分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因此,攻克肿瘤成为近4O年来各国政府与科研、医疗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其中,中医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已成为肿瘤治疗过程中不
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中药;抗肿瘤;作用;评价
【中图分类号]R2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oo6—1959《2010)08—0171一O1
肿瘤目前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有资料表明,在美国癌
症死亡占据了死亡人群的四分之一,其中85岁以下的癌症死亡率甚至超 过了心脏病死亡率L1-3]。我国目前有癌症患者约450万人,死亡率在 30 以上,而且每年新增的患者人数高达200万人以上 世界卫生组织
提出当前癌症治疗的五大手段: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和中医药
治疗。手术治疗不仅可以切除原发瘤,而且还可应用于临床分期,以便制 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但手术治疗只是一种局部治疗,对于已发生转移的 癌肿,手术治疗显得无可奈何 放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在某些方面弥补了手术治疗的缺陷,但
是放疗不仅杀伤癌细胞,同时也杀死正常细胞,导致病人免疫力下降,营 养状况低下,易诱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感染和各种并发症会使病人免疫 力进一步下降,导致肿瘤复发。
化疗同手术治疗和放疗相比,它不仅仅杀死局部的癌细胞,而且杀伤
全身的转移病灶,但化疗本身的巨大毒性使它的疗效受到了极大限制。 同传统癌症治疗方法相比,中医药具有毒副作用小甚至无毒副作用的优
点(有些药物除外)。另外,中医药在癌症治疗上更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 系,其中,晚期治疗犹为中医之所长。 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肿瘤的现代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
疗,甚至生物治疗,在治疗肿瘤的同时都无可避免地损害了机体的正常功
能。要减少放疗、化疗和手术对机体的损害,提高机体对肿瘤了防御能 力,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在应用上述治疗方法的同时结合中医中药的方法。 中药可以与化疗同时应用,能提高疗效,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现代中药配合手术、放疗、化疗,能够增效减毒,提高治愈率,不能做手术 和放化疗的中晚期病人,用中药可以控制病情、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
实现带瘤生存。另外,有并发症的病人也可以加用一些对症治疗的中药。
中医学研究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相 统一,局部肿瘤内属于脏腑,治疗措施应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由于肿 瘤的发现一般较晚,很多患者发展至晚期才去医院就医,目前这些大量的 晚期癌症患者因不适宜手术、放化疗或肿瘤复发而求助于中医,中医注重 扶正与祛邪兼顾,通过扶正、调整阴阳可以减少肿瘤对机体的损伤,有助 于延长病人生存时间并获得较好生活质量,可见,中医药的对症治疗起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量调查资料指出,我国的癌症病人中,有2/3的患者都不同程度地
接受了中药治疗。l临床观察服用中药的患者,尽管瘤体并未缩小,但自觉 症状并不明显,生存质量有很大提高,生存时间明显延长,这应该归结为 中医药的独特疗效。此外,有些对西医疗法不甚敏感或者说疗效不显著 的、较难治的肿瘤,如肝癌、胰腺癌、小细胞肺癌等,中医常常显示出不凡
的疗效[43。肺癌居中国城市人口肿瘤发病率的首位。近十年来,中医药
治疗肺癌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一些具有补益作用的抗癌中药对化
疗、放疗造成的辐射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明显提高了生活质量,延 长了生命,相对西药治疗肿瘤有很大的优越性。特别是中药抗肿瘤治疗,
整体观念强,能增强机体全身的内在抗癌机理;作用温和,毒副作用小;能 弥补其他治疗的不足,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无痛苦,病人易接受并可以
达到以下目的:通过调整阴阳和五脏六腑平衡,改善机体的功能状况;减
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加速术后恢复;有效控制或延缓复发,延长病人生
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恶性肿瘤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一个有较长时 间的康复过程,在这一康复过程中,中药抗肿瘤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
能力,还可以清除体内可能残存的肿瘤细胞、防止复发和转移、帮助机体 尽快恢复健康。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的特点和作用说明,它尤为适合肿瘤 病人的康复治疗。
目前,我国对于中药在预防、治疗癌症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关注的热
点,但研究缺乏广度和深度,对方药验证型的研究较多,总体还处于探索 阶段。旋覆花素等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表明:中药可以多靶点、多环节
地控制肿瘤细胞生长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变化,在传统药物的基础上寻找
具有细胞毒性的中药,测定其对不同肿瘤细胞产生毒性的剂量,从而制备 出新的抗肿瘤中药是我国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的主要方向_5]。
参考文献 [1]Ahmedin J,Ram CT,Taylor M,et a【.Cancer statistics,2004,CA Cancer J Clin,2004,54:8~29 [2] Ahmedin J,Taylor,Elizabeth W,et a1.Cancer statistics,2005. CA Cancer J Clin,2005,55:10—30
[3] Ahmedin J,Rebecca S,Elizabeth W,et a1.Cancer statistics, 2006.CA Cancer J Clin 2006,56:106—3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67—89 [5] 贺新怀,席孝贤主编.中医药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45——64
作者单位:050071河北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谷利民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属于祖国医学的“腹痛”、“便秘”与“郁证”范畴。从病变的部位来看,虽病在大肠,但却与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该
病是由情志失调而致肝气郁滞,肝睥不和,引起肠道气机不畅,肠腑传导失司;或因中寒日久,脾阳虚弱损及肾阳,阳虚不能温煦中焦,运化失常而致泄 泻。此外,饮食、劳倦与寒温失常可影响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本病。临床中应用中医辨证治疗能收到较好效果。
【关键词】中医药;辨证治疗;结肠疾病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0171—02
肠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清 楚,可能与药物、情绪紧张、食物不耐受、结肠运动功能异常、小肠机能障
碍及食管、胆囊运动异常等因素有关,其中肠道功能的改变在肠易激综合
征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大便常规
及培养、钡剂灌肠、结肠镜等一系列检查均无肠道器质性病变发现,病理 学检查也无异常,在排除了如吸收不良综合征,血吸虫感染、肠肿瘤、溃疡 性结肠炎、克隆病、乳糖酶缺乏症、胃肠道激素肿瘤、内分泌疾病、盆腔疾
病等器质性疾病后,才作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为良性疾病,不危及正常生
命和健康,预后良好。虽反复发作,适当治疗后可逐渐好转甚至消失。近 年来笔者应用调肝益肠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17例,并与西药治疗进行
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t.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以来我院门诊或住院收治的患肠易激 综合症患者234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男105例,女
129例,年龄15—63岁.病程0.5—6年。两组患者在性别、病情、病程等
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①治疗组:予调肝益肠汤加减治疗。基本方:柴胡
6g,当归1og,白芍药18g,防风10g,白僵蚕10g,龙骨20g,党参15g,白术
15g,茯苓15g,炙甘草6g,木香9g,麦芽15g。气滞甚去党参,加厚朴、薤 白;湿热明显去党参、白术,加川大黄、白头翁;血瘀加蒲黄、五灵脂;多虑 易惊龙齿易龙骨,茯神易茯苓,另加莲子;气虚人参易党参,另加炒扁豆、
淮山药;阴虚当归、白芍药加量,另加何首乌、火麻仁;便频失禁去当归,加
葛根、诃子。水煎服,每El 1剂。②对照组:选择性口服解痉剂(颠茄片 1Omg.次),止泻药(复方地芬诺脂片2片,每日3次),导泻药(乳果糖5—
1Og,每El 1—2次),促动力剂(西沙比利5—10mg,每日3次),抗抑郁药 (阿米替林10—25mg,每El 2—4次)。两组均6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
后统计近期疗效。6个月后对有效病例统计远期疗效。治疗期间忌食膏
粱厚味,并进行心理疏导。 l_3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全部消失,肠道功能恢复正常;好转:
症状好转,大便次数、性状及排便过程接近正常;无效:症状无减轻,大便
次数、性状及排便过程异常无改善。
中l薹中荡・中西医结合 201o年8月 第23卷 第8期 医学信息
;
中药治疗月经过多的临床研究
黄烈杰
【摘要1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月经过多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O例月经过多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补中益气灞加减治疗,对照 组3O倒给予西药治疗。蛄果:中药治疗组3O例,痊愈、有效、无效分别为20例、9例、1例;西药对照组3o例中分别为1O例、17倒、3例;中药治疗姐、西 药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 、90 。经两独立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有统计学差井(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月经过多能取得良好
的疗效。 【关键词】月经过多;中药疗法;朴中益气汤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Buzh0ngyiqitang Treating menorrhagia treatment.Methods:60 patients with menorrhag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were given Bu Zhong Yi Qi Decoction,contro1 group Of 30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Results:The traditiona1
Chinese medicine group,30 cases recovered,effective and ineffective were 2O cases,9 eases,1 case;medicine control group of 30 cases were 10 cases, 17 cases,3 oaae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Western efficiency were 96.7%and 90 .0f the tWO independent samples nonparametric rank sum test,significantly different(P<:O.05).Conclusion:Treating menorrhagia Buzhongyiqitang can achieve good effect.
[Key words]menorrhagia/TCD therapy;Bu Zhong Yi Qi Tang
【中图分类号1R27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o6—1959(2010)O8一O172一O1
月经过多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尤以气虚者最为多见。患者以补
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l_1对象:我院门诊部2005年O8月至2009年O8月经过多患者30 例,均符合《中国常见病证诊疗常规》_1]的诊断标准。15例中药治疗组 年龄16~5O岁。其中16~20岁者1例,21~3O岁者4例,31~35岁者5
例,36~40岁者2例,41~50岁者3例。病程4个月~1 a。15例西药对
照组年龄18~53岁,其中18--21岁2例,22~32岁者5例,33~36岁者 4例,36~41岁者2例,41~53岁者2例。病程6~14个月。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①中药治疗组: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0g,
党参1 5g,当归15g,白术12g,升麻10g,柴胡8g,旱莲草1 5g,茜草1zg,杜 仲10g,陈皮6g,炙甘草6g。若兼有面色白苍白的,心悸怔忡,气短神倦,
肢软无力,经色淡,质清稀,舌质淡红,苔薄而润,脉虚弱者,重用补气药, 宜用人参代替党参。若兼有经色深红,稠黏或夹有血块,腰腹胀痛,舌质 红苔黄,脉滑数者,加用生地15g,黄连6g,自芍10g,黄柏10g,香附10g,
以清热泻火。凉血养阴;若兼有经血淋漓不断,经色紫暗,有血块,腹痛,舌 质紫绀,有瘀点瘀斑.脉细涩者,加用桃仁10g,红花10g,三棱lOg,川I芎
6g,香附1Og,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每于经前1周或月经开始前2d服 用,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取汁200 ml,混匀,早晚分服,5剂为1个疗
程,连用3个疗程。②西医对照组止血剂应用:安络血5 mg口服,3次/
d,止血芳酸0.2 g加5 葡萄糖20 mJ,静脉注射,】~2次/d。 1.2.2疗效观察;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评定。
1.3统计学处理;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
2结果 中药治疗组,痊愈、有效、无效分别为1O例、4例、1例,西药对照组分 别为5例、8例、2例,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 、
9O 。两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 0.05)。说明补中益气汤治疗月经过多效果更好。并且西药调节内分泌
易破坏生理周期,而收敛止血之药只能缓解症状,且疗效不能持久。 3讨论 月经过多,中医学又称“经水过多”或“月水过多”,月经过多是指周期 正常而月经量明显超出正常者,l临床总以气虚的病因占绝大多数。气虚
多因体质素弱或多病伤脾、中气不足所致,极易出现气虚下陷、冲任不固、
经血失约、月经量多之症;经行之际,气随血泄,气虚日甚,不能摄血固冲, 则经行量多。气能摄血、气能统血,“气为血之帅”.“有形之血不能速生,
无形之气需当急固。”收剑止血之中药只能缓解症状,且疗效不能持久。
根据辨证施治,从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血调血人手,疗效较好。用补中 益气汤加减治疗正切中病机,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养血,血脏气升帅
摄有主;升麻、柴胡助黄芪升阳举陷,气升则血升;当归性温味甘,有补血
活血的双重作用,主人血分,得此药则经脉温和流通;茜草化瘀止血;旱莲 草凉血止血;杜仲补肾益精;诸药合用,使气血充足,冲任得圃,复其统血
摄血之功能,则经来正常。方与病合,故能收到满意的疗效,且无西药的 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3韩新峰,田元生,何英,等.中医常见病症诊疗常规[M].郑州;河南
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I28—12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Is],
1993:231~234
作者单位:550000贵州省建筑医院中医科
Z结果 2.1近期疗效:治疗组治愈78例,好转37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
愈43例,好转68例,无效6例。两组近期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 2.2远期疗效:治疗组治愈7O例,好转3O例,无效1 7例。对照组
治愈21例,好转46例,无效50例 两组远期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3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祖国医学的“腹痛”、“便秘”与“郁证”范畴。病人
慢性病主诉作掩盖新发生的肠道恶性病,应随时提高警惕,善于识别在功 能性主诉中的器质性疾病的早期发现,并作必要的一些检查。在治疗方
面,解除紧张情绪、消除心理负担、增强信心非常重要。生活规律、睡眠充
足,加强锻炼,增进体质。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过冷过热的饮食,
戒烟戒酒 腹泻者以少渣易消化的食物为宜 便秘者除多饮水外,应养成 定时排便习惯并增加含纤维素多的食物。药物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根 据腹痛、腹胀和排便情况调节每日的药物用量,便秘者尽量避免使用各种
泻药 腹部安放热水袋、按摩、日光浴和温水浴、频谱等理疗有一定作用。
肠易激综合症(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
脓、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 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症候群。
肠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清
楚,可能与药物、情绪紧张、食物不耐受、结肠运动功能异常、小肠机能障
碍及食管、胆囊运动异常等因素有关,其中肠道功能的改变在肠易激综合 征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病人慢性病主诉作掩盖新发生的肠道恶性
病,应随时提高警惕,善于识别在功能性主诉中的器质性疾病的早期发 现,并作必要的一些检查。在治疗方面,解除紧张情绪、消除心理负担、增
强信心非常重要。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加强锻炼,增进体质。少食多餐,
一172一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过冷过热的饮食,戒烟戒酒。腹泻者以少渣易消化的 食物为宜;便秘者除多饮水外,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并增加吉纤维素多的
食物。药物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根据腹痛、腹胀和排便情况调节每目的 药物用量,便秘者尽量避免使用各种泻药。腹部安放热水袋、按摩、日光
浴和温水浴、频谱等理疗有一定作用。 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特
征的功能性肠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该病属中医学腹痛、泄 泻、便秘等范畴,病机为虚实夹杂,其标在肠,其病在肝,其制在脾。如‘临
证指南医案》所云:“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乘也.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 爽。”调肝益肠汤方中柴胡、木香疏肝理气;当归、白芍药、炙甘草养肝柔 肝,缓急止痛;防风、白僵蚕、龙骨散肝平肝,息风宁肠#党参、白术、茯苓健
脾益肠。诸药合用,共奏调肝理气、健脾益肠之功,故肝调脾健肠宁,则升
降有序,传导复常。其组方思路与罗马Ⅱ体系中“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综合 模式”观点相吻合,用之临床疗效明显,远期疗效亦较理想。本病多在思 想负担沉重、情绪紧张、焦急、愤怒、抑郁等因素时发病。因此避免精神刺
激,解除紧张情绪,保持乐观态度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对可疑不耐受的食
物,如虾、蟹、牛奶、花生等尽量不食,辛辣、冰冻、油腻生冷食物及烟酒要
禁忌。同时避免泻药及理化因索对肠道的刺激。饮食定量,不过饥过饱,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参加文体活动,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 防疾病
参考文献 Eli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I994.101
作者单位:153311
黑龙江省大庆市利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