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律0702 麦合默旦1必要性和重要性:二十多年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切实保障了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有力地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在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明确强调,要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政治发展道路,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政治方面,基层群众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直接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我们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为我国政治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符合党心民心,必将对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方面,在广大农村,村民自治是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产物。

村民自治符合了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能够极大的跳动生产积极性。

在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符合各种行政职能转移到社会的迫切要求。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典型特征是直接民主和自我管理。

人民群众直接选举居民委会和村民委员会,决定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工艺事业的管理。

这样一种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民主制度,已经可以充分跳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穿造粒,而且有利于人们根据本地实际进行政治建设,用民主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融洽人际关系,建设幸福家园,创造美好未来。

2现实意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直接的,经常地接触城乡社会,是基层政权的基础,是党和国家联系城乡社会最直接,最广泛,最经常的基层组织,亦是国家法律法规在城乡贯彻实施的落脚点。

它既有深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一)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的工程。

发展社会民主政治,除了坚持和完善人面代表大会制度,还必须落实宪法关于“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定。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基础性工作。

”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过程中,从民主主体的范围看,发扬基层民主,保证基层组织和成员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使数亿计的基层群众能够得到民主的锻炼,这无疑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最生动的实践;从民主建设的目的和途径看,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而实现这个目的,除了让人民群众有权选举和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参与国家事物的管理外,更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加强基层民治制度建设,让人民群众对基层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并使这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二)有助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法律,群众可以通过自治组织吸纳国家机关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群众性自治组织本身又有自己的固有事务,其中有直接与当地人民福利有关的社会事务和法律规定的自治团体应有的事务。

如,办理本居住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等。

因此,城乡自治组织能够在基层依法治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而且,它也有助于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在基层统一起来。

(三)有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政府只能涉及行政权力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其行政权力行使的职能范围和使用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就是为了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权力垄断,权力混淆等问题,因而意味着行政权力结构的改革和完善。

宪法规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立宪目的就是要使基层的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际上也就是要调整权力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独立,平等,自由的社会关系,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四)有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践证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推动。

有学者就指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得以在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的农村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就,与执政党和政府扮演的积极主动角色密切相关。

可以说,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制度的建设本身是党加强执政建设的着力点,同时,它的实践效应也必将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有助于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的提高。

3对策:虽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使其与时俱进,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根据我国国情,重点应该放在农村:首先,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保证各方面自治活动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进行。

群众自治,关键在依法。

提高基层自治的法律地位的同时,必须将选举等重要的自治形式用法律规范化,程序化。

并且不仅要用法律来规范,而且要保证所实施的法律实用性强。

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广大人民权重的权益。

因此,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权益放在首位,从法律上确保群众权益不受侵犯。

其次,建立村务公开制度坚持村务公开。

切实把群众最关心、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适时公开经济及重要的经济指标;公开财务收支情况;公开计划生育指标、条件、名单和受处情况;公开土地征地和宅基地审批情况要;公开涉及村民的重大事务。

依法推进信息公开,进一步完善农村事务议事会、听证会、矛盾协调会制度,同时规范运作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健全村务公开制度。

在现实当中还存在村委会决策不够“透明”的现象。

譬如,一些民选的干部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开。

在处理村里的重大事项上,很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这样就造成决策失误,影响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

再次,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对村干部进行离任审计等制度和形式,监督村民委员会工作情况和村干部行为。

注重规范决策监督机制,保证决策的有效性。

无论是决策过程或实施结果,都要采取一定形式或方式进行公开或公布,接受村民的监督。

坚持民主理财和财务监督制度。

健全社情民意收集反馈机制,探索建立村民民意信息网,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定期对从村人群开展分析研究,及时反映农民群体的不同诉求,切实提出解决方案和工作对策,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的建设。

最后,提高基层民主干部队伍工作能力,提高基层群众的民主意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创建工作,开展各类讲座,普及创建知识和提高主动创建意识。

各地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调大中专毕业生、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等形式,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对村干部开展依法民主治村、民主兴村的系统性教育培训。

必须加强村民自治组织自身建设,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村组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民主素养,使其学会行使民主权利,保证村民自治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

用各种更加个性化的方式给人们提供提高民主意识的法制环境。

4发展前景及努力方向:“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

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

”这是我国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以来出现的新气象。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

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普遍推行,村级民主建设全面推进。

一是民主选举更加规范。

1998年新的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后,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新一轮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据统计,各地的参选率普遍都在85%以上,有的超过90%。

二是民主决策扎实有效。

全国80%以上的村庄建立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重大村务基本上都能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三是民主管理规范有序。

全国80%以上的村庄都制定了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建立了村民会议决策、村民代表会议议事、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等制度。

四是民主监督形式多样。

居委会组织法得到认真贯彻实施。

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被群众誉为“一座党和政府与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

目前,全国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居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

重庆、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颁布了居委会选举办法。

市、区两级大都制定了有关居委会建设的制度和办法。

居委会干部普遍采取了户代表或居民小组代表民主选举方式产生。

从基层群众自治实践和我国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为了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更加符合时代进步的发展要求,在发展基层民主自治过程中应该更加注意一下几个方面:首先,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利益,建立健全与基层群众自治相适应的利益萧条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

如果,广大群众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受到损害,就不可能调动起他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基层群众自治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所以应该,着力保证自治组织在群众利益诉求,利益表达方面的独特地位,增强村委会,居委会,职代会等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利益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广大群众从利益实现和权益保障中不断增强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

其次,完善和发展群众自治制度,必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

如何处理好政府行政权力与群众自治权利的关系,是发展基层群众自治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

政府有些行政活动严重影响居委会和村委会的独立开展自治活动。

所以,必须合理划分政府“政务”与基层自治组织“村务”,“居务”的责任范围和权力边界,妥善处理乡村关系,街居关系。

基层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大力支持和扶持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发展。

再次,适应时间发展的要求,不断扩大自治范围。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大量新兴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并在基层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为了鼓励这些新兴社会组织积极参,需要扩大自治范围,自主权,自治权和群众参与权。

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的基层管理方式,积极进行制度,形式上的创新使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更加高效化。

申论范文:如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十七大报告提出,基层民主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否定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高度集权化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逻辑起点的农村改革,使农村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推动了以民主选举和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大发展。

居委会组织法得到认真贯彻实施。

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被群众誉为“一座党和政府与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