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系学生作业(试卷) (2013至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 目 浅谈铜仁地区傩面具的艺术魅力 课 程 中国民间美术 姓 名 冯 力 学 号 2011091134 专 业 美 术 学 班 级 11 美 本(2)班 时 间 2013/12/10
简短评语 成绩: 授课教师签字: 浅谈铜仁地区傩面具的艺术魅力
【摘要】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①,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经历了两三千年历史的积淀和衍化。傩戏面具②是根据它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刻划出来的,如凶神的主要任务是驱邪打鬼,面具的形象狰狞恐怖,充满杀气。古老傩戏面具不仅是傩文化的珍贵文物,而且是古代民间雕刻艺术瑰宝。傩文化是铜仁地区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历史文化现象,虽历数千年而不衰,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研究价值。接下来我对铜仁傩面具的文化、艺术造型及独特艺术魅力进行探析和初步研究,从傩面戏的历史来源,制作工艺,等做简要的说明论述。 【关键词】 傩戏面具 文化遗产 雕刻 艺术魅力 引言 当一股保护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流向我们扑面而来之时,在民间嗅到了傩文化散发出的古老而浓烈的文化气息,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深入,傩文化被发觉,铜仁是著名的"傩戏之乡”,戴面具演出是傩戏的主要特征。铜仁傩面具,共有24个,它们是唐氏太婆一桃源土地、灵官、开路将军、关羽、引兵土地、押兵仙师、先锋小组、消灾和尚、梁山土地、秦童、甘生、开山莽将、掐时先生、卜卦先师、鞠躬老师、幺儿媳妇、李龙、杨泗、柳三、乡约保长、周仓、了愿判官、秦童娘子。这些面具是用白杨或柳木镂成脸胚,再雕刻上色而成。文武旦丑角色表现粗犷、温善、凶悍、奸佞③、刚毅、英武、妍丽④、雕工刻法各不相同,雕刻艺术既夸张、粗犷、又细腻。铜仁傩面具雕刻,虽是民间艺人所作,但保留了明清时期简括、庄重的艺术风格,实为雕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傩,有的发展为傩戏艺术,有的仍停留在祭仪阶段。保存于贵州铜仁的傩傩面具,就其内容或形式来讲,乃是夹杂着巫、儒、道、释的混合体。傩文化由傩堂戏和傩技构成,傩堂戏源于古代傩舞和傩祭⑤,其特点是不化妆,以面具区别人物身份和性格,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被喻为“最生动的民间艺术”。 如今,傩幻化得更加多姿多彩,也作为种种有面具的和无面具的仪式化活动和非仪式活动,在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企望和世俗生活里,活跃并繁盛。 一、傩面具的工艺制作过程 傩面具雕刻艺人多是会木工之人,奉祀鲁班为祖师。他们认为雕刻傩面具是制作“鬼神”,技艺含有神秘性,所以传承相对困难。1987年德江120余面傩 面具到北京展出,被专家誉为“戏剧活化石”、“艺术瑰宝”,引起首都艺术界极大关注。之后,省、地、县文化及民委部门重视,德江傩面具雕刻工艺得到恢复和发展,先后有罗永祥、张玉波、王国立、黎江荣、安飞等人学习面具制作,把傩面具的制作传承下来。 傩面具以生长在德江县境内的柏杨和酸枣为原料。柏杨有两种,一种是岩柏杨,另一种是水柏杨,岩柏杨最佳,本质坚硬细腻;水柏杨木质较舒松,但色泽好。当地传说酸枣雕面具神灵,所以也常用。面具雕刻经过取材、制坯、雕刻、着色、上漆成品5个流程,制作工序繁多,须经20多道工序,均用手工制作。一般在秋后选取木材,看好时辰祭山神、土地。 1.制坯 制坯是雕刻面具工作的正式开始,之前要祭鲁班祖师和历代传承的师祖。根据面具品种的长度粗细,挑选材料修树皮,进行平整,截圆木劈成两半,然后进行“上云台”固定、墨斗“放线”弹中线、开脸等。开脸是根据面具人物面部特征,用毛笔勾出单线轮廓,大体确定五官位置,这是制作面具的一道关键工序。其“移形取像”之法是各家师传的绝技,多秘不外传。各雕刻师都有一本傩面人物面像白描图谱,分正面、侧面,配有尺寸和要点口诀。 2.雕刻 面具雕刻分粗雕和细雕两道工序。粗雕是按照坯料所描的人物五官头饰位置,雕成立体徒刑确定各部位的大小、具体形象。细雕是将各部位进行认真刻画,有浅浮雕、深浮雕和镂空。刀法上有凿、镂、剔、剜、划、挑、戳、刻、铲、钻、拓、削等。在运刀上,按造型需要用竖、横、前出、内出、斜、顺、逆等手法。面具雕刻好以后,先用粗砂布打磨,再用细纱布打磨各细致部位。在乌江边,有的用粗、细沙搅拌,手搓打磨,秀丽人物面部还用稻草打磨(稻草特捆成束),最后用草灰细搓磨出光泽。传统用脚踏车床卡稻草转擦打磨。 3.上色 对新雕成的面具要刷上底灰,防止油漆浸入木料中,又能增加色彩鲜艳。传统工艺打底灰是石灰粉调牛胶水,成白色。刷底灰不能太厚,厚了掩盖雕刻纹线,技巧要求做到“凸不露木、凹不堆浆、纹理显现、阴阳增光”。然后根据人物特征上底色,使颜色突显层次,增加立体感,并以颜色线条夸张描绘以更符合人物性格神态。 二.造型艺术特征 1.造型因地域文化、人物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按地域文化来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离德江县城较近的潮底、长保、稳平为代表,这类傩面具造型更多带有现代艺术感和欢快性。如减灾和尚(图1),面具造型圆脸秃头,呲牙咧嘴,笑容可掬,形象亲切可爱、憨厚而又逗笑。另一类是以德江高山乡的傩面具为代表,这类傩面具造型具有土家族原始民风,面部表情带有神秘性。如唐氏太婆(图2),面具为老妪造型,头梳发髻,满面皱纹,慈眉善目,面带微笑,手法写实,是典型的土家族农村老妇形象。 2.按人物角色来分,有正神、凶神和世俗人物 。 (1)正神是一些正直、善良、慈祥、温和的神抵。他们的形象多为慈眉大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仿佛是生活中习见的老翁、老妪和少男少女,而不是高高在上坐享人间香火的神抵。例如先锋小姐(图3),她是<>戏 中的主角,又称仙锋小姐,原名崔良玉。戏中描写先锋小姐的形象是:"眉毛弯弯龙戏水,樱桃小口露银牙,收拾打扮多细雅,赛过南海世观音。"面具艺人根据戏剧之描写,以简洁明快的刀法、柔美流畅的线条,把她雕刻成一个头戴凤冠、面相丰满、弯眉秀目、端庄美丽的少女形象,为小旦造型。一般来讲,正神和历史人物面具造型都是五官端正,年长男神一般都有胡须,性格正直、善良、威武、凶悍,面容黝黑发亮,眉毛上扬,眼球突出,呲牙咧嘴,雕刻粗放概括,面目奇特剽悍,使人感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古朴粗犷的美。如尖角将军(图4),头上长角,眉毛似火,面目狰狞,两眼凸出,呲牙咧嘴,在牙齿的表现上更是体现了民间艺人别出心裁的表现手法,其下齿咬着上唇,强烈突出上齿两个獠牙,被称为“地包天”,给人一种威严、憨厚和刚正的印象;而上齿反咬下唇,则被称为“天包地”,表现出一种难得的威武与神勇,给人以彪悍、粗野和勇猛的感觉。又如关爷(图5),丹凤眼,卧蚕眉,红脸黑须,头戴盔帽,英武神勇,与民间传说中的关羽形象完全一致。由于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民间傩面具制作艺能遵从面具制作规范的传统,通过内心的直觉感应和真诚的审美体验,把人性与神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傩面具中人神造型的形象流露出正直、善良、威武、凶悍的特征。 (2)凶神是一些勇武、凶悍、威猛、狂傲的神抵。在傩堂中,他们担负镇妖逐鬼、驱疫祛邪之职。他们的整体形象咄咄逼人。线条粗扩、奔放是凶神面具造型的共同特征。在雕刻制作时,面具艺人在写实的基础上作恰如其份的夸张,把他们雕刻成头上长角、嘴吐撩牙、横眉竖眼、眼珠凸鼓、满脸煞气等等之类的形象,凶神恶煞的精神气质获得了充分的表现。此类面具中的开山莽将、开路将军、 押兵先师、关圣帝君、勾簿判官、灵官等等最为典型,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开山莽将(图6),又叫开山猛将,僻堂中最凶猛的镇妖神衹之一。在傩堂戏中,他手执金光钺斧,砍杀妖魔鬼怪,为人们追回失去的魂魄。其面具造型,头长尖角、撩牙外露、眼珠凸鼓,整个面目狰狞可畏。其职责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扫除前进道路上的妖魔鬼怪。 (3)世俗人物在傩堂戏中有正面人物和丑角两类。这两类面具在造型艺术上差异较大,正面人物面具造型多为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表现出淳朴、忠厚的个性。其表现手法为写实,很少夸张和其它方面的装饰。它们类似正神面具但更加世俗化。如甘生八郎、么儿媳妇、姜师、安安、鞠躬老师、卖酒娘子等等,其中甘生八郎(图7)和么儿媳妇最为典型。甘生八郎又叫干生八郎,是<>戏中的主角,他的任务足在傩堂中为愿主还愿领性。其面具造型为小生形象,头戴冠帽,冠顶有一圆球,眉清目秀,一副书生模样。么儿媳妇面具头梳双髻,眉目清秀,如同现实生活中的年轻巧妇。 在丑角造型方面,如秦童娘子(图8),面具突出表现一个戏曲化人物的特征,传达出该角色的幽默诙谐。在造型上,制作艺师采用非对称式的手法故意将其体现古朴性,形象十分生动。傩面具除个别特征比较突出的人物外,一般不强调以颜色的变化来区分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而强调色彩单一、和谐的性质和特点。 傩堂戏面具除了上述三类以外,在个别戏中还使用牛头、马面、孽龙、白猿等动物面具,不过数量较少。这类面具也较为生动传神。 三、艺术价值 傩文化在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已经成为融合多元文化、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的复合体。它以原始文化为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先导,以法术、巫术为手段 ,并且融入自然崇拜 、图腾崇拜、神鬼崇拜、祖先崇拜等内容,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里形成多姿多彩、奇异瑰丽的风采。傩的民间俗文化性,使它具有了走向殿堂雅文化性的艺术能量 。傩的艺术形式有着古老、丰富而又极具个性化、地域化的特点,它折射出当各地人们在审美趣味、艺术观念、思维习惯的巨大差异。强烈地方特色,也是其原生态的表征和佐证。 当你在了解了它独特的艺术审美意蕴时你不会再被其怪异、狰狞、凶猛的外形所震慑,反而会对它产生一些崇敬与敬意。傩文化所传达出的骠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古朴之美等美感体验扩展了壮美和弱美的外延,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