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贝类对水质净化效果的比较

不同贝类对水质净化效果的比较

第25卷第3期 20o6年3月 

水 产 

FISHERIES 科 学 SCIENCE V0】.25 No.3 

Mar.2OO6 

不同贝类对水质净化效果的比较 赵沐子,费志良,郝忱,严维辉,唐建清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7) 

摘要:本试验对比了24 h内褶纹冠蚌和螺蛳对相同生物量藻类的净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褶纹冠 蚌对水体中悬浮物的消除率为螺蛳的近3倍,而对叶绿素a的消除率螺蛳远优于褶皱冠蚌,24 h比褶 纹冠蚌组高出近2倍。 关键词:悬浮物;叶绿素a;褶纹冠蚌;赤豆螺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111(2006)03-0133-03 

悬浮物,又称不可滤残渣,是指不能通过孑L径 为0.45 滤膜的固体物,地表水中存在悬浮物会 使水体混浊,降低透明度,影响水生生物的呼吸和 代谢,甚至造成鱼类窒息死亡。 叶绿素a(Chla)是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光合 色素,其含量与浮游植物量有极为显著的关系。通 过测定浮游植物叶绿素,可掌握水体的初级生产力 情况。因此,在水处理中,测定悬浮物和叶绿素a有 较大意义。早有研究表明,底栖贝类对水质改善有 明显作用¨“]。为进一步探讨贝类对试验水体中悬 浮物和叶绿素的净化清除作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 参考,笔者以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和赤豆螺 (Bithyniafuchsiana,俗称螺蛳)为例进行了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用水采自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内池塘, 试验水温17℃,透明度43 GTI。取水样以浮游动物 网(网孔112 )过滤于桶中,每桶12 L,并静置12 h以上,以去除浮游动物及在水体中悬浮的大颗粒 不均匀固体杂质。 试验贝类为2龄褶纹冠蚌和市售螺蛳。贝类 清洗干净,在自来水中暂养1 d,排净体内排泄物 (规格及分组见表1)。 1.2试验方法 试验设2组,每组2个平行,其中褶纹冠蚌的两 桶每桶放蚌6枚,生物量分别为421.3 g和403.0 g; 螺蛳组2桶,放螺110和106枚,生物量都为406.0 g。 试验贝放在敞口多孑L筐中置于试验水体中层。 空白对照组中只放同样规格的筐。 试验从9:O0开始,第4 h、8 h、24 h分别抽取桶 样中层水,测悬浮物和叶绿素a的含量,并各取 1000 ml水样,用10 ml鲁哥试液固定,浓缩至30 ml。定量观察藻类情况,进行分析。 悬浮物和叶绿素a的测定按照《水和废水监测 分析方法》(第四版)的方法。 

2试验结果 研究表明,底栖软体动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具有 明显的净化效应,可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1悬浮物测定情况 对照组的悬浮物含量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含 蚌试验组中悬浮物含量先降后升。4 h时悬浮物含 量低于对照组和螺蛳组,随后持续下降,8 h时达 到最低,然后开始上升,在24 h时超过对照组。螺 蛳组则表现出总体上升趋势,4 h时,含螺试验组对 悬浮物的清除效果并不明显,但到8 h时,试验组中 悬浮物含量上升,高于对照和褶纹冠蚌。这一趋势 直保持到24 h试验结束(见图1)。 

图1悬浮物测定情况 2.2叶绿素a测定情况 对照组中叶绿素a含量在4 h之前升高,4 h时 达到峰值,其后持续下降。24 h时水体中叶绿素a 

收稿日期:2005—08—01:修回日期:2005—08—31. 荐鲁番界 豢享苍术研3-1983究 霎 篓岛 粪劈需 业生态与水产种质.作者简介:赵沐于( ),女,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渔业生态与水产种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水产科学 第25卷 的含量与0 h时相仿。两试验组4 h时叶绿索a含 量都略上升,高于0 h时,但低于对照组,4 h后则呈 现下降趋势,但螺蛳组下降趋势比褶纹冠蚌组更明 显。两试验组叶绿素a含量都在24 h试验结束时 达到最低(见图2)。 

2.3消除率的测定 因为试验各组贝类生物量略有不同,因此以每 10 g贝类对悬浮物和叶绿素a的消除率作参考(见 表I)。由表I可见,消除率的变化趋势与消除量变 化基本相同。 

善 ×1oo% 0 K一消除率 t一采样时间(t=4,8,24 ) 时间为t时,对照组中悬浮物/叶绿素口的浓度 时间为t时,试验组中悬浮物/叶绿素a的浓度 

圉2叶绿素a测定情况寰I每lO g贝类对悬浮物和叶绿素 消除率 % 

3讨论 3.1对照组变化状况分析 由于静止水体中悬浮物的沉降作用等原因,对 照组中悬浮物的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叶绿素a 含量在4 h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24 h时水体中叶 绿素a的含量与0 h时相仿。这可能是由于光合作 用,浮游植物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在水体中上浮或 下沉,还可能与藻类的增殖有关。因此在光照最强 的中午,叶绿素a的含量达到峰值,同时影响到水 体中悬浮物量。而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浮游植物 逐渐下沉,水样中叶绿素a的含量也随之下降。 3.2悬浮物清除状况分析 由图1和表2可知,褶纹冠蚌对悬浮物的消除 量始终优于螺蛳,约为螺蛳的3倍。8 h前,蚌的消 除率保持上升趋势,而螺蛳的持续下降。分析可能 是由于从蚌适应新环境并开始滤食,到把摄入的浮 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悬浮有机物和有机碎屑等 】, 以假粪的形式排入水中,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8 h时褶纹冠蚌对悬浮物的净化效果达到最佳。8 h 后,蚌开始排泄,因此悬浮物量上升。而螺蛳4 h时 对悬浮物的消除量与蚌相仿,但4 h后对悬浮物的 消除量和消除率都持续下降,这应该与蚌、螺的滤 水率有关,也和排泄物性质差异有关。Mohlcn— berg【l 和林元烧 等人的研究表明,贝类的滤水率 与其体重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F=n矿,滤水率 F(cm /rain)随贝类干肉重 (g)的增加而变大。 (常数b>0,反映滤水率随体重变化的情况,其变 化情况随种而异),而本试验中,蚌重远大于螺蛳, 因此滤水率也较大,对悬浮物的清除效果更好。且 蚌的排泄物主要以条状为主,质地较密,比重较大, 因此易于沉淀,而螺蛳的絮凝作用较强,排泄物主 要为絮凝的胶状物,体积大密度小,下沉阻力较大, 因此相对较难沉淀。对试验过程进行观察,可发现 褶纹冠蚌一直位于最初放置的水体中层的敝口多 孔筐中,而螺蛳则在约4 h,适应新环境后,由筐中 爬出,分布于水体的上、中、下各层。由于桶内水容 量有限,藻类分布较均匀,而个体密度较大的螺蛳 在水体各层进行滤食和排泄作用,分布范围较大, 因此对水体中悬浮物的影响也更大。 3.3叶绿素a消除状况分析 对图2分析发现,蚌对水体中叶绿素a的清除 作用较螺蛳不显著。8 h时螺蛳对叶绿素a的消除 率为蚌的近2倍,而在24 h为蚌的近3倍,优势显 著。这与前述蚌、螺在水体中的不同分布位置有 关。8 h后,贝类对水体中叶绿素a消除量虽持续 增加,但消除率反而降低,推测是由于随着时间推 移,水体中贝类排泄物的增多导致悬浮物增加,而 滤食性贝类在摄食过程中对食物的大小和质量有 选择性,但对食物是否有食用价值没有选择性【1引, 与食物颗粒大小相当的悬浮颗粒也会被滤食并以 假粪形式排出。而且虽然贝类可以间接促进水体 中浮游植物的生长,但以抑制作用为主,使水体中 叶绿素a含量持续下降。因此在滤食过程中,不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赵沐子等:不同贝类对水质净化效果的比较 l35 避免的摄取一部分非浮游植物的悬浮物,因此对叶 绿素a的消除率反而下降。 在本试验条件下,螺蛳对叶绿素a消除率的优 势更大,而褶纹冠蚌对悬浮物的消除量比螺蛳好。 参考前人研究资料,以往研究多以不同海水双壳贝 类做平行比较,以滤水率和悬浮颗粒物为重要指 标,总结出一系列规律,如滤水率与贝类个体体重 成正相关,贝类排粪量和排粪率与滤水率成正相关 等[8.17j,而对淡水贝类的相关研究,以综述为主,只 提出补充底栖动物资源,如增加螺、蚌的放养量,可 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 J,少有具体的试验验证。 本研究对褶纹冠蚌与螺蛳进行对比试验,不仅验证 了前人的相关试验结果,还对水体中叶绿素a的变 化量和变化率进行了比较,提供了具体的试验数 据,对内陆水域的富营养化控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由于本试验时间较短、样本较小,因此仍需进行 不同贝类净化水质长期效果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石岩,张喜勤,付春艳,等.浮游动物对净化湖泊富营 养化的初步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1 ̄8(3):31-33. [2]全为民,沈新强,严力蚊.富营养化水体生物净化效 应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 2O57 O61. [3]费志良,潘建林,徐在宽,等.三角帆蚌对水体悬浮物 和叶绿素a消除量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5,7 (2):加45. [4]孙刚,王振堂.利用生态工程降低湖体含磷量的研究 [J].云南环境科学,2000,19(增刊):127—129. [5]李琪,李德尚,熊邦喜,等.放养鲢鱼(Hypophthalmich— ys mol/tr/x C et V)对水库围隔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J].生态学报,1993,13(1):30-37. 

[6] 阮景荣,戎克文,王少梅.罗非鱼对微型生态系统浮 游生物群落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1993,4(1):65-73. [7]龚世园,朱子义,杨学芬,等。网湖绢丝丽蚌食性的研 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7,16(6):589-593. [8]林元烧,曹文清,罗文新,等.几种主要养殖贝类滤水 率的研究[J].海洋学报,2003,25(1):86-92. [9]钱伟平,许梓荣.水体生态系统中藻类、河蚌、细菌互 相关系的试验研究[J].淡水渔业,2002,32(3):加一 43. [10]卢敬让,李德尚,杨红生,等.海水池塘鱼贝施肥混养 生态系中贝类与浮游生物的相互影响[J].水产学报, 1997,21(2):158—164. [11]匡世焕,方建光,孙慧玲,等.桑沟湾栉孔扇贝不同季 节滤水率和同化滤的比较[J].海洋与湖沼,1996,27 (2):194-199. [12]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 法[G]//4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34-85. [13]黄祥飞.湖泊生态调查观测与分析[M].北京:中国 标准出版社,1999:27-62. [14]王如才,王昭萍,张建中.海水贝类养殖学[M].青 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32—53. [15]Smith D W.Biological control of excessive phytoplankton growth and enhancement of aqua cultural production[J]. Can J Fish Aqua Sci,1985(42):1940—1945. [16]Kautsky N,Wallenfinus I.Nutrient release from a Baltic Mytilus—red aljgal community and its role in benthic and pelagic productivity[J].OpheHa(Supp1),1980(1):17— 30. [17]Mohlenberg F,allss ̄l H U.Fil ̄ation rate,using a new indirect technique,in thiaeen species of suspension— feeding bivalves[J].Mar Biol,1979(54):143—14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