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政治参与 【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西方文化的渗透,我国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面临很大的冲击和挑战,重视实现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十分重要和必要。为此要优化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典论环境,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参与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一、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理解 1.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对公民发挥政治影响和公民在社会中进行政治学习的辩证统一过程,其本质要求就是塑造与一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政治人。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能力,形成整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2.大学生社会政治化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政治情感和价值取向,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履行政治权力和义务,建设政治理论框架的过程。大学生不仅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也必将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政治社会化的程度如何,将关系到我国的政治文化能否顺利传递,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政治体系能否正常运行。 二、大学生社会政治化的必要性 1.传播主流政治文化,实现其代际的传承,抵制非主流文化的侵蚀 主流政治文化是统治阶级所倡导和宣传的政治文化。在我国,主流政治文化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政治文化。这是符合无产阶级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文化,也是最进步的文化。把社会主义的、人民大众的政治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使其逐渐接受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而整个传递过程是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实现的。任何社会成员在进人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由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政治人的过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以家庭、学校、社会、大众传媒等为主要媒介,学习和参与政治的过程,其结果形成了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实现政治文化的维持、延续和传递。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把属于观念形态的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传播给大学生,并通过他们传播给更多的青年人以及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逐渐为公众了解、掌握并接 2
受,以发挥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的维持、变革和指导作用,从而抵制非主流文化的侵蚀。 2. 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社会思想道德需求的衔接 政治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政治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培养出符合特定政治社会要求即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大学生,帮助大学生进人、适应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使大学生适应角色的转移。大学生在对政治系统、系统内的各种参与角色、角色扮演者有较系统认识的基础上,促使其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意识、政治认知和政治素养,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由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转化,进而满足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需求。 3. 增强政治认同,维护社会稳定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认同对政治体系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政治体系凝聚力的基础,是政治体系获得坚定支持的力量源泉,是重要的粘合剂。任何政治体系要想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就必须对其社会成员进行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政治态度以及政治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教育,使社会成员能够自觉地接受和认同社会的价值标准,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在学习和接受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所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仰、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中,形成和具备被该政治体系所接受和认可的态度和信仰,并传递给社会其他群体,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政治信仰和思想,这是保持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存在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如果大学生形成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与现有政治体系所接受和认可的不一致或背道而驰,就会对社会政治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三、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倾向及存在的问题 与同龄人相比,大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长,在知识层次、修养水平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同龄青年群体。因此,不论其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还是政治参与能力,明显地强于同龄人。 1.基本倾向 首先,政治认知基本正确,政治认同感较强。陈至立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当代大学生从国内外以及改革前后的鲜明对比中,特别是从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中,深刻感受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惟一正确选择,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认同,对保持我国政治局势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 3
知基本正确。 其次,政治参与务实化、理性化。一方面,大学生参与意识普遍较强。如“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实施以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覆盖了全国30 多个省、市、自治区,参加志愿者活动的青年达千万,组成了数十万个志愿者服务队,这其中就有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方式更加积极、务实,政治心理更加成熟。他们对政治的参与和关注,不再是盲目、狂热、脱离实际生活的空头政治,其政治热情不再表现为高喊政治口号,而体现为与国家前途、民族振兴、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现实行动。 2.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治认知尚处于浅层表面,政治评价功利化。大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但由于社会阅历浅,尚未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缺乏长远深刻的目光,造成政治认知的直观化、浅表化,政治评价功利化。比如,对社会风气不正、党内腐败现象,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存在明显的功利倾向,部分大学生入党的动机是为了得到好处,增加就业的筹码。 其次,部分学生政治兴趣缺乏,政治情感冷漠。一项调查显示,在一所高校抽取的500 名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中有78% 不关心政治,认为“政治是少数政治家的事情,距自己太遥远”,“政治是没有意思的事情,不如搞经济实惠。”同时,由于众多因素影响,人们往往满足于谈谈琐事,发发牢骚,这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也投射到部分大学生身上,使他们产生冷漠的政治情感。 再次,政治认知与政治行为存在偏差,出现政治剧场化现象。大学生的政治剧场化是指大学生出于这样或那样的目的,在政治态度、情感层面,从口头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严于律己的倾向,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例如,大学生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是“贪污腐败”,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却存在“轻度腐败”意识,他们中有相当多的人表示:如果行贿能够解决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己“肯定会”或“可能会”行贿。 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心理状态不稳定,受到下列因素影响,在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上往往产生主观随意性,阻碍其政治社会化的发展。 1.中外政治文化的交叉影响不断加深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政治文化在相互交流和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广泛的碰撞和冲突。高校历来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所形成的社会变迁, 4
给大学生政治心理和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催生一些新的观念和意识,大学生价值主体的本位倾向、价值评价标准的功利化倾向、价值选择的多样化倾向愈加明显。处于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和相互冲突的复杂环境中,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比过去更加复杂。 2.政治价值取向凸显功利和自我倾向 由于转型社会中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和西方思潮的冲击,大学生主体的观念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择业和工作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表现出强烈的功利倾向。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甚至以牺牲集体利益来满足个人利益。一些大学生把“有用”与否作为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和政治行为的决定性依据,就连入党这一光荣神圣的行为,也被一些大学生作为增强竞争力谋取好职业的手段而打上了功利的印记。 3.政治的边缘地位引发政治心理冲突 大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半”社会成员,具有“边缘人”的特征。这种社会政治外围边际的“非现实性”使得大学生们感受到缺乏权力和责任,少有参与实际政治生活的机会。如选举人大代表,由于学制和能力等原因,他们几乎没有被选出的可能,甚至没有参与选举的机会。学校的管理总是或多或少地忽视他们的存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不多,渠道不畅。凡此种种,都强化了大学生的边缘性归属感。因此,大学生一方面对政治参与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情绪,产生对政治的“冷漠”感,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抵抗青年期自我内心的政治冲动,二者的矛盾使得他们对政治教育逆反严重,从而使社会主义政治规范在大学生心中的内化日益艰难甚至导致内化过程的中断。 4.政治社会化途径由单一向立体转型 随着大学生生活视野的扩大以及接受社会教化主动程度的增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也从纵向吸收向立体吸收转型。过去,大学生获取政治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基本上来自家长和教师的传授,如今,家庭、高校、社区、网络、同伴群体等大学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社会政治环境,都对大学生政治品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解决措施 1.推进改革步伐,完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社会环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球化、社会转型、网络化),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为顺利实现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首先必须从宏观社会环境方面进行努力。主要包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