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清颓势下翁同龢任户部尚书期间 的理财之术
陈 伟 (江苏师范大学 历史系,江苏 常熟) [摘 要] 晚清时期,政治腐败,作为主管财政的户部尚书翁同龢怎样处理平时事务,面对浩大的财政开支,他又是采取了什么措施,对晚清当时的形势又有何影响,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通过收集翁同龢上奏的奏折内容来具体研究。 [关键词] 财政收支 开源节流 投资 军饷 反腐
讲到翁同龢大家都不陌生,“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别署均斋、瓶笙,晚号松禅、瓶庐居士、井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常熟城区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一甲一名,进士及第,授修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其在军机时,值中法战争爆发,主张抗战并支持刘永福的黑旗军保卫疆土。中日甲午战争时,又力主抵御外侮,反对李鸿章求和。后举荐康有为,支 2
持变法维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慈禧太后削职回籍;十月,又被下令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翁同龢归里后,隐居西门外鹁鸽峰墓庐。光绪三十年五月,卒于里第。宣统元年(1909年),吴中士大夫请为湔雪,由两江总督端方代奏,准开复原官,后追谥文恭。翁同龢出身世宦,富藏书。诗文简炼凝重,书法纵横跌宕,力透纸背,有颜真卿风骨,著名于时。遗著有《瓶庐诗稿》、《瓶庐文钞》、《翁文
恭公日记》等。”①这段出自方志里的文字对翁同龢人生经历做了比较完整的概括,尤其是对他的书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显然他的书法造诣在当时并不是虚名,
翁同龢书法“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②清徐珂说道:“叔平相国书法不拘一格,为乾嘉以后一人„„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翁方纲)、南园(钱沣)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刘墉)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光
绪戊戌以后,静居禅悦 ,无意求工,而超逸更甚。”③
此外还有很多人赞叹翁的书法,这里不缀述了。关于
①《常熟市志》
②《清史稿•翁同龢传》
③《清稗类钞》 3
翁同龢晚年被削职,主要是因为帝党和后党之争,翁同龢作为帝党主要领袖可并无实权,最终斗争失败在所难免,但他自身也存在一定缺点,“同龢久侍讲帏,参机务,遇事专断。与左右时有争执,群责怙权。晚
遭谗沮,几获不测,遂斥逐以终。”①有关政治方面的不多说,接着简单谈一下同治、光绪年间的财政状况,当时正处于多事之秋,清政府内忧外患,对内镇压各地叛乱,对外屈膝求和,割地赔款,军费浩大,政治腐败日益,财政赤字越加增大,同时皇室高额的花费更是使财政雪上加霜,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统治者不思悔改,慈禧仍大搞60寿辰,耗费巨资,于此可见一斑。
在这一窘困之下,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在皇室开支方面做了一定整改,早在同治十三年七月他就上奏停止修圆明园工程,“现在西路军事孔亟,需饷浩繁,各省兵勇欠饷累累,时有哗变之虞,加以日本滋扰台湾,势甚猛悖,沿海各口均需设防,经费尚不知从何筹措。以户部而论,每月兵饷不敷支放,江苏四成洋税,已奏明停解,捐输、厘金,亦已搜索殆尽。内外
①《清史稿•翁同龢传》 4
诸臣,方以国帑不足为忧,而园工非一两千万莫办,当此中外空虚,又安得此巨款办此巨工乎?此势之不
能不停止者也。”①圆明园是清朝很著名的皇家园林,斥巨资建成,此后年年需维修,这项开支很大,现在军饷紧缺,战事又不断,税收也枯竭,值此情况下,修建圆明园工程不得不停止,这一举措很明智,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缓和饷银的急缺,将钱粮用于御侮防卫之上,户部也减轻了筹饷的压力。从一些小事中也能看出翁同龢很注意减少财政开支,当时主管祭祀事宜的太常寺里一些物品需要修理,首先要归纳整理,翁同龢就上奏说道:“分别坛庙各处,每处设立总册一本,将祭器等逐件编列字号,咨行臣部。„„非特
慎重度支,亦足修明祀典。”②看出他做事很小心谨慎,为什么这么说?封建王朝很重视祭祀天地、先祖,因此太常寺祭祀用品必定很多,将每处祭祀用品编号,方便取用,另外又可以减少物品弄丢的情况,这样做恰恰节省开支,避免重复购入祭器,也可以方便祭祀典礼,可见为了减少开支,翁同龢煞费苦心。同样皇
①《奏请停止园明园工作摺》
②《太常寺咨修物件请循照旧章摺》 5
帝陵墓的休整费用他也必须考虑周全,“伏查臣部则例,两陵岁修之案,东陵不得逾九百两,西陵不得逾
八百两。”①翁同龢为啥规定休整皇帝陵墓的费用,很显然修建工程所用费用肯定超出了正常修建费用范围,个中人员存在中饱私囊的情况,将修理费用固定下来,以达到财尽其用。这些问题还算小,接下来就针对一些积弊来看看翁同龢怎么做的。光绪十二年五月,其在奏摺上谈到:“八旗库银一项,积弊日深,现就一年之中查出如许巨款,从前浮领之弊不问可知。
今虽恳恩免其既往,尤必须严定考核,以杜将来。”②
这里八旗军指在中央的禁军,这些禁军领取库银总存在多领的情况,而且不是一天两天,长期都这样做,相关官员也睁只眼闭只眼,采取放任态度,翁同龢对以往的不再追究,说实话,追究也追究不了,他自己也说积弊太深了,只是现在开始,既然我是户部尚书,我管钱,那就必须严格管制,该领多少是多少,不能有一丝偏差,以此来整顿禁军的风气,更何况现在不得不省着点,以备不时之需。内务府作为主管皇家事
①《急修工程与案未符据实陈明摺》
②《奏为各旗支领库银浮支情形处分摺》 6
务机构,其规模甚至比户部还大,下设“七司”、“二院”等,这样一个机构日常花销所需银两数目也是必须经户部周密商定之后才能得出一个数额。光绪十三年十二月,翁同龢上奏说道给内务府一年六十万两,这个数目不算小了,那这些钱从哪来,奏摺中说道,“拟拨两淮盐课银十二万两,浙盐课银五万两,广东盐课银五万两,湖北盐厘银五万两,福建茶税银五万两,淮安关常税银三万两,闽海关常税银十万两,九江关常税银十五万两,共银六十万两。„„先将启程日期咨报臣部,仍限六月前解到一半,十二月初间扫
数解清,不准稍有蒂欠。”①由此可见内务府的钱财来源于多个省份的盐税、茶税和关税,每个省所出的税款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定制,户部肯定又花了很多心思制定这些额度,在当时情况下,显然每个省马上筹集税款很困难,所以分为两次征收。皇室结婚典礼开支很庞大,这又是不能避免的。光绪十四年三月,皇室人员间要办理大婚典礼,就是为光绪帝复选秀女,也就是选皇后,选妃嫔,军机处交代户部道:“户部去岁筹拨外用之款二百万两,著户部全数提拨来京,由礼仪处进。„„著户部再行筹拨一百万两,先行提
①《遵旨议复内务府需用银两摺》 7
拨二十万两,其馀八十万两陆续筹拨。”①这下麻烦了,一下子要户部拿出两百万两,翁同龢犯愁了,去岁筹拨的二百万两还没筹齐,只好上奏说:“惟查各省之路途远近不同,匀拨之数目多寡不一,且内有现筹之款,恐不能同时一律解齐,拟俟各省陆续解到时,暂存部库,凑足四十万两交进一次,分为五次。续行筹拨之款一百万两,拟由库储六分扣平项下先行提拨银二十万两,其馀八十万两,容臣等尽力设拨,筹有
库款,再行奏闻。”②筹不了只能暂时拖延时间,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财政困难,筹款谈何容易。皇室腐败,奢侈,巨额开支拖垮了财政收支平衡,翁同龢再费劲心力节约皇室开支,最终还是达不到缓解财政的压力。即使如此,翁同龢忧国忧民,勤俭的做法仍值得敬佩的。 除了宫廷有巨大开支,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为此,户部不得不考虑一些增加财政收入的办法。洋务派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亏损严重,在与外国商船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他上奏说必须通过官府来经
①《遵旨议复筹拨大婚典礼用款摺》
②同上 8
营,才能有起色。翁同龢与李鸿章不和,众所周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轮船招商局的境况,翁同龢也很开明了,毕竟都是为了国家大计。他提出了三项措施。一是减税,“如华商附搭商局轮船运帽合茶出口,请照砖之例,每百斤减为出口正税六钱,并免复进口半税。”①一是让招商局增拨运粮,“本届招商局承运江、浙漕
粮,除每石修艌一钱五分照案永远停给,其应领水脚神福等项,准其循照向来招商局华轮之数支给,以示
体恤。”②一是筹措官款并延期归还官款,“所有招商局未还官本,除本年免于拨还,应自光绪十三年起分作五年缴清,每年只责令缴还十馀万两,商力亦不至
竭蹶,所缴银两,即令提解部库,以备饷需。”③通过拨官款,津贴漕运水脚,减免货税,轮船招商局有在一定程度上扭亏为盈,翁同龢功不可没。此外翁同龢于光绪十三年四月上书请办屯田,理由是“自兵务平定以来,俸禄未复,官已困矣;厘金未裁,商已困矣。京协各饷,定有考成,追呼急则农亦困;各处欠饷,
①《遵旨复议轮船招商局事宜摺》
②同上
③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