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炎链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和现代抗生素研发趋势

肺炎链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和现代抗生素研发趋势

肺炎链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和现代 抗生素研发趋势 贲亚猁 。刘德立 ’ (1江汉大学,武汉430016;2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医药2010年第5O卷第17期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耐药性;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R378.1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10)17-01144)2 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疾病如肺炎、中耳 炎、脑膜炎、败血病等的主要病原菌。长期以来,因肺炎链球 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青霉素被作为治疗其感染的首选良 药。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上的大量使 用及不当使用,导致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 素表现出很高的耐药性,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出现 对其他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生素等)的多重耐药性。 1 肺炎链球菌致病机理 荚膜、细胞壁和质膜是与肺炎链球菌毒力密切相关的三 个主要成分,目前研究较多的肺炎链球菌毒力因子包括荚 膜、细胞壁、表面蛋白等。荚膜是肺炎链球菌的主要毒力因 子,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毒力比无荚膜的毒力至少强105 倍。荚膜的毒力主要表现在能逃避吞噬细胞的吞噬,而对黏 附力并不产生影响。 2肺炎链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近几年来细菌耐药现象已成为各国医疗界所面临的严 重问题。目前不仅各种细菌对现有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 素、四环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等产生了耐 药性,而且就连药物学家称为是对付耐药菌的“最后一道防 线”的万古霉素在上市后短短几年亦已在医院里分离到万 古霉素低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细菌耐药现象的蔓 延,现在发病者众多的流感杆菌引发的肺炎与支气管炎等常 见病已无良药可治。 2.1肺炎链球菌耐药株的分型按照表型和基因型的不同 将肺炎链球菌耐药菌株分为不同的类型。血清分型是最常 见的表型分型方法,根据荚膜多糖免疫性的不同,将肺炎链 球菌分为9o种血清型。世界范围内几乎90%以上的肺炎 链球菌侵袭性感染是由其中16种血清型引起的,有19F、 23F、19A、6B、14、6A等血清型。肺炎链球菌耐药菌株基因 分型常见的方法包括核糖体分型、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 DNA分型等 。 2.2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机制有关资料表明,细菌在逃逸 抗生素或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通常采取改变自身的染色体 (耐药性遗传因子)使抗菌药难以进入其细菌中;分泌出某 ・通讯作者 114 种酶(如B-内酰胺酶可使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开环)从而使抗 菌药物失去活性;细菌体内产生某种耐药排泄泵——可将四 环素之类的药物原封不动地从细菌细胞膜内排出去的特殊 蛋白质;细菌外膜通透性降低使抗生素分子难以进入其膜内 从而保护了细菌的生存等方法。 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等B.内酞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主要是通过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改变,从而改变细胞壁 上高分子量青霉素结合蛋白结构,减少了其对抗生素分子亲 和性而产生的。肺炎链球菌耐药菌株中有50%多重耐药。 胡云建等研究了1997年至2002年分3个阶段收集的271 株肺炎链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数据,发现肺炎链球 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分别为1.2%、2.0%和8.O%;对大环内 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分别为28.9%、39.6%和18.4%;多重 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分别为2.4%、3.0%和6.9%等【2】。肺炎 链球菌耐药性呈逐年增加趋势,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其耐 药性也有所不同。2003年ANSORP多中心研究 的结果显 示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越南88.3%,台湾 87.2%,韩国85.1%,中国香港76.5%,中国75.6%。 3现代抗生素药物研究开发的特点与趋势 抗生素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者致病微生物感染 的药物。抗生素对细菌的直接作用主要是影响细胞壁的形 成、原生质膜的功能、蛋白质合成和核酸代谢等4个方面。 一部分微生物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基因获得等方式获 得抗生素基因,导致抗药菌株或微生物出现。医学研究者开 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 a左右,而一代耐药菌株的 产生只要2 a左右的时间。 3.1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虚拟筛选和药物测试计算机 辅助药物设计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以计算机为工具,充 分利用已有的有关药物及其生物大分子靶标的知识,通过理 论模拟预测,来指导和辅助新型药物分子的设计和发现,以 避免盲目性,缩短药物开发周期。佛罗里达大学制药系主任 Derendoff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来预测正在开发的药物能否 产生药效、以及其合适的剂量,将药物(代谢)动力学(对人 体内药物浓度的分析)和药效学(药物消灭细菌的效果)原 理相结合的、称为PK/PD方法的研究。 3.2抗生素研发趋势

药物代谢产物研究作为新药开发的 山东医药2010年第50卷第17期 一种途径,“新”抗生素发现的策略之一是对老的抗生素进 行化学改造。将抗生素产生的基因或基因组进行克隆和表 达也可制造出新的人造抗生素。发展新抗生素的又一策略 是寻找使抗生素失活的酶抑制剂 。科学家还在探索如何 利用现有抗生素加上新型“抗生素增效剂”来提高对付耐药 细菌的能力。多肽抗生素因为抗菌活性高、抗菌谱广、种类 多、可供选择的范围广、靶菌株不易产生抗性突变等原因,而 被认为将会在医药工业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天然产物 是开发抗生素新药的一个很重要资源。一个新药的产生大 约要从一万个化合物中筛选出来,因此化合物库中的化合物 就是新药的来源。从中药中开发新药,可以避免无目标地筛 选,可以提高新药的开发效率。 ・临床札记・ 参考文献: [1]Denham BC。Clarke SC.Serotype incidence and antibiotic suscepti— bility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lae causing invasive disease in Scot- land,1999_2O02[J].J Med Microbiol,2005,54(4):327-331. [2]胡云建,陈东科,宜天芝,等.社区呼吸道感染中肺炎链球菌对常 用抗菌药物敏感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4,20(4):261— 265。 ・ [3]Song JH,ChangHH,Suh JY,et a1.A study ofthe asian netw0 for surveillance of resistant pathogens(ANSORP)[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4,53(3):457 63. [4]Femandes P.Antibacterial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the failure of SUCCC ̄[J].Nat Biotechnol,2006,24(12):1497—1500. (收稿13期:2010-01-lO) 卵巢成熟畸胎瘤腺癌变1例报告 陈曼玲。吴小妹,金松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口570102) 患者女,26岁。汉族,农民,未婚。因“下腹部进行性增 大肿物2月余”于2009年4月23日收住肿瘤外科。门诊以 “下腹部巨大包块性质待查”收住本院。14岁月经初潮,周 期30 d,经期2—3 d,经量中等,无痛经。未婚未育,否认有 性生活史。体格检查:中下腹膨隆,腹肌软,全腹无压痛及反 跳痛,中下腹部可扪及一大小约15 cm×15 cm肿物,呈分叶 状,表面光滑,活动,边界欠清,无触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 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次/ n。双下肢无水肿。肿瘤标记 物甲胎球蛋白(AFP)>350 n ml,癌胚抗原(CEA)1.0 as/ rnl,糖链抗原(cA)125)88.70 kU/L,CA153 6.5 kU/L,CA199 0.01 kU/L。腹部B超提示右侧腹部可见1个混合性包块, 约18.8 cm×16.0 cm×13.6 cm,边界尚清楚,内回声不均 匀,可见多个不规则囊性暗区,大者8.6 CIII×6.7 cm,暗区内 透声差,见密集点状回声。彩色血流显像显示包块内实性部 分可见短杆状彩流。子宫、双侧卵巢未见异常。盆腔可见游 离液性暗区深约1.4 cm。于2009年4月28 13请本院妇产 科协同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淡黄色腹水20Ⅱd,左侧卵 巢增大,约20 cm×15 cm×15 cm,包膜完整,分叶状,质地中 等,切面灰白色,内有褐色液体。子宫、右侧附件及左侧输卵 管未见异常。术中取腹水未见癌细胞,行左卵巢肿瘤剥除并 快速病理,检查报告为卵巢成熟畸胎瘤,部分细胞增生活跃。 考虑到患者有生育要求,只行左卵巢肿瘤剥除术。肉眼观: 左卵巢囊实性肿物15 cm×15 cm x9 cm,切面灰白色,内有 褐色液体。镜下所见:肿瘤由多个胚层组织构成,可见未成 熟软骨、神经管及腺样结构,可见核仁、核分裂,浸润问质伴 有大片坏死。术后病理报告为左卵巢畸胎瘤恶变(腺癌)。 术后转我科继续化疗等治疗。 讨论:卵巢成熟畸胎瘤起源于具有全能分化的生殖细 胞,其成分包含有外胚层、中胚层及内胚层结构。构成畸胎 瘤的各胚层组织中以外胚层最、 其次为中胚层及内胚层。 卵巢成熟畸胎瘤恶变从不同的, 组织均可发生,恶变率为 l%一2%,最多见的是鳞癌,其 是腺癌和类癌,腺癌变的发 生率文献报道为6.8%一9.5%,肉瘤最少见。 卵巢成熟畸胎瘤腺恶变指的是瘤体内部成分(甲状腺、 胃肠腺组织等)发生腺癌变,组织学检查为腺上皮细胞重度 不典型增生,可见病理核分裂象。由于其癌变发生率低,腺 癌变仅是瘤体内的部分成分发生癌变,术前诊断较困难。综 合文献,以下因素可能有助于本病诊断:①肿瘤体积较大:本 例患者肿瘤直径约16 cm。临床上当患者年龄较大,畸胎瘤 体积较大,短期增长较快时应警惕卵巢成熟畸胎瘤腺癌变的 发生。②绝经后畸胎瘤:成熟畸胎瘤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 平均34岁,而卵巢成熟畸胎瘤恶变好发于绝经后。文献报 道绝经后妇女卵巢成熟畸胎瘤恶变患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为15%一19%,最小发病年龄为9岁,本例患者仅26岁。③ 肿瘤标记物:由于卵巢成熟畸胎瘤恶变的诊断缺乏特异性 强、敏感性高的肿瘤标记,临床依靠单一的肿瘤标记难以明 确肿瘤的性质,且某些肿瘤标记对不同组织类型的卵巢肿瘤 具有不同的敏感性。据文献报道,当卵巢成熟畸胎瘤患者 CEA增高,或CA125明显增高,尤其是CA125和CEA同时 增高时(提示多胚层来源),要高度可疑卵巢成熟畸胎瘤腺 癌变可能。本例患者AFP和CEA均升高。⑤其他:有学者 认为畸胎瘤患者合并甲亢症状,甲状腺功能检测异常,也应 警惕卵巢成熟畸胎瘤腺癌变。 由于卵巢成熟畸胎瘤腺癌变病例少,并且有其特殊性, 大多数病例难以从病理形态上判断明确的组织来源。因此 推荐最佳治疗方案比较困难。一般认为手术首选,但实行个 体化治疗原则。至今对卵巢成熟畸胎瘤腺癌变还没有特别 有效的化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积累临床资料,寻找最佳诊断 治疗方案。有关卵巢成熟畸胎瘤腺癌变的预后相关报道较 少。Peterson综合文献复习报道的15例卵巢成熟畸胎瘤腺 癌变患者,5例1 a内死亡.1例2—4 a内死亡,1例1 a内失 访,8例随访时间不足。 

l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