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我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民素质明显提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现将我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告如下: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市东南部,是云南省47个革命老区县之一。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737米。全县辖5镇3乡109村委会(社区)792个村民小组,其中3个民族乡和8个散杂居民族村委会中,共有46个村委会404个村民小组。2016年,全县有33个民族,其中汉、壮、彝、苗、回、瑶6种民族为世居民族,有少数民族人口71138人,占全县总人口404664 人的%,少数民族比例居**市各(县、市、区)首位。**是一个“山区、民族、贫困”三位一体的民族散杂居农业县,民族地区群众绝大部分居住在低热河谷槽区和高寒冷凉地带,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开放条件差、自身发展能力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教育科技落后,民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201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60元,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016元(高良乡2001元、五龙乡1712元、龙庆乡2298元),比上年增181元,比2016年增643元。
(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多年来,县委、政府立足县情,牢牢把握“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把科学发展与民族工作有机结合,在突出工作实效上下功夫,在实践中着力破解各族群众关注的难点问题,积极整合部门力量,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投入力度,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民族示范村建设,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收,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以来,县委、政府把增强民族地区的发展后劲、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中心工作抓好抓实,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改变村容村貌为结合点,以增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竭尽全力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民族地区31个村委会285个村小组中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修建村组公路62条公里,几乎所有村组实施村内道路硬化;以修建水池、水窖和铺设管引为重点的人畜饮水项目设施不断加强,60%以上的村组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着力改善群众的发展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安3 / 15 居房建设,做到抗震、人畜分居、整洁实用;以生态建设为突破口,强化沼气池、卫生厕、卫生厩三配套建设,整治村容村貌,亮化、美化村庄,有效遏制脏乱差;强化高稳产农田建设和与之配套的小水池、小水窖建设,保证群众生产用水需要,提高土地等级和农业产出率。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逐年加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村村通电,电视覆盖率达100%以上。
2、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在各级各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民族乡村结合实际,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当地特色和优势,尤其是注重突出当地的区位优势、传统产业,结合市场前景,做好支撑产业的培育,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为群众拓宽增收致富路子,使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发展。高良乡新安村瑶族群众,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仔猪养殖、劳务经济三大产业,并利用劳务输出中学到的建筑技术,融入本民族文化元素,自己设计建盖的40多户风格迥异的洋楼让人深感敬佩。丹凤镇牛宿村委会下宜卡村是一个只有21户94人的小村子,群众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做好传统产业的同时,发展庭院经济,做强做大林产业,全村共有果树和林地 760亩,人均有8亩,人均收入仅林产业一项就增加了250多元,村民们不仅摆脱了贫困,还步入了小康生活。该村村民黎德顺种植泡核桃33亩,培育出售泡核桃、冬瓜树、杉树、川滇桤木等绿化和造林苗木20余万株,还搞起了特色景观苗木培植,销往昆明、宜良及周边县市,实现纯收入12万元。龙庆、五龙、高良3个民族乡则依托得天独厚的低热河谷槽区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经济林果、畜牧、生姜、优质稻、冬早蔬菜等特色种养业。五龙乡大力开发民族生态旅游,充分利用民族文化、饮食、民俗等优势,以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为载体,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和宣传营销力度,着力打造以“凤凰谷”、“南丹山”为重点的生态旅游品牌,推出“农家乐”休闲度假旅游,大力挖掘民族文化,办好民俗文化节等来增加群众收入。目前,来自民族地区声名在外的诸如黑尔糯米、龙庆鸡枞、龙庆火腿,高良五龙的牛干巴、优质米、土蜂蜜等颇具特色的品牌农特产品已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撑产业已初具规模。
3、加大扶贫攻坚力度。通过争取项目、部门支持、挂钩帮扶和群众参与等措施,不断提升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后缀。特别是近两年来实施的“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
“866”工程建设,对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866”工程建设中,**县民族地区因贫困面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而成为“866”工程建设的主战场,民族地区各族群众也因此而成为“866”工程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县两批“866”工5 / 15 程共涉及36个贫困村委会323个村小组18679户86943人,规划建设项目4110件,规划投资万元。其中,有31个贫困村委、285个村小组、17157户74488人在民族地区,规划建设项目3528件,规划投资万元,受益人数、项目数量、资金投入所占比例均在85%以上,高良壮、苗、瑶族乡和龙庆彝族、壮族乡几乎实现整乡推进。项目投入资金之巨、项目数量之多、受益人数之广都成为历史之最。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培植和开发了特色产业,更重要的是坚定了各族群众战胜困难、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的决心和信心。五龙乡脚家箐村委会白石岩村坐落在石山上,建沼气池时,由于建设地点离房屋较近,不能爆破,村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披星戴月地与顽石拼搏,用铁锤和錾子起早贪黑地凿,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34户农户硬是在石山上实现了户均1口沼气的目标,远远超出了18口的规划数。
4、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县委政府结合我县民族教育校点分散、语言种类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以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为根本,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积极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发展的办学模式、办学路子,加强基础教育,逐步改善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全县已形成一个以中小学教育为主,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培训为辅的具有散杂居特点的民族教育体系。2016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42所,有教职工4702人,在校生92530人,其中民族地区有教职工1000人,有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所,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98所;有市定民族中学3所,在校生3477人;有市级民族小学60所,有在校生15421人,有寄宿制学校 49所,在校生11061人,非民族小学和非寄宿制学校有11所,在校生4360人,教学点4个,幼儿园16校,全县共有少数民族学生10425人。“十一五”期间,共投入民族教育经费亿元,实施校安工程64项,民族地区排除危房34278平方米,现有校舍万平方米。2016—2016年,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万元,受惠学生25451人,发放贫困生助学金15万元,2016年免除教科书费68万元,落实免费教科书18898套。民族地区的卫生条件有了较大改观,民族地区共有乡级卫生院3个,村级卫生所46个,有医务人员138人有病床138张,“十一五”期间,共投入资金万元,维修、新建村级卫生所18个,民族地区有95974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民族地区共有乡级文化站3个,村级文化室45个,建农家书屋15个,藏书万册,音像制品2500碟,有文化户32户。
5、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民族地区的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综合素质,县委、县政府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作为民族工作的一7 / 15 项重要内容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措施来抓,加大了培养选拔民族干部的工作力度:一是通过党校函授学习等方式,提高民族干部的学历层次;二是狠抓学习培训,大力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三是注重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决策能力、领导水平和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四是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打牢培养选拔的基础,使全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在数量逐步增加的前提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全县有干部7860人,含副处以上领导干部35人,正科级领导干部191人,副科级领导干部260人,科级非领导职务的干部有478人,有正科后备干部94人,副科后备干部148人。其中有少数民族干部725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含副处以上领导干部8人,占同级干部的%,正科级领导干部21人,占同级干部的11%,副科级领导干部21人,占同级干部的8%,科级非领导职务的干部有83人,正科后备干部6人,副科后备干部22人。
(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
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在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克服了资金短缺、基础条件差、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群众思想落后等重重困难,积极投身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加大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力度,全面整治了村庄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民族地区住房安全、饮用水安全卫生、道路畅通。各族群众告别了人背马驮、天旱缺水、下雨成灾的日子,结束了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人畜同屋而居的历史,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2、民族地区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一大批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得以建成,解决了水、电、路等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投资47万元、耗时6个月,在悬崖峭壁间开凿的长5公里进入高良乡纳米村的“天路”开通时,这个只有25户98人的苗族小村,响起了芦笙声、鞭炮声,村民杨绍云寄存在邻村的摩托车终于骑回了家,一星期后,收购农产品的商贩来到了村里。
3、产业调整成效明显。
通过培育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支撑产业,民族地区初步形成了以经济林果、药材、养殖业、农特产品为主的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特色产业,为各族群众增加收入和拓宽致富渠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群众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高良乡新安村瑶族群众大力发展冬早蔬菜,户均种植反季蔬菜2亩以上,种植品种多样化,仅蔬菜一项人均增9 / 15 收400余元。
4、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民族地区校安工程、村级卫生室建设项目的实施,破解了民族村寨群众子女就学难、就医难问题,一批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小广场的建设,丰富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推进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5、村民素质明显提升。
各族群众在参与建设和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中,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良好的生活习惯正在形成,科技意识日渐增强,项目管护意识日益提高。“素质工程”的实施,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让群众掌握了一些实用技术,为脱贫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撑,劳务产业成为民族地区增收的新亮点。
(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民族地区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发展速度依然相对缓慢,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一是交通。虽然实现了道路村村通,但由于受地质结构的影响和资金投入的不足,配套设施不全,通达能力不强,路况等级差,晴通雨阻,安全畅通受到限制,民族地区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