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史上的一些问题

明清史上的一些问题

1.明朝时代朱元璋和他的继承人是怎么加强军权,发展君主专制的? 答:具体表现为:(1.)废除丞相制,设立六部,六部长官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亲

自控制指挥。(这一措施,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历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

(2)。东西厂及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设置,并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互

相制约,构成皇权专制的可靠支柱。(这一措施具有独创性,表明皇帝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

心。它的出现,标示着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和专制制度的腐朽反动性加强。)

(3)八股取士,为统治阶级推行君主制制度培养了官僚队伍。(其结果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对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4)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机关,互

不统属、分权鼎立,互相控制,遇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部院,从而便于中央

垂直领导,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其结果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这些措施的核心

是加强君权,形成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

2.明成祖朱棣北建京城南修武当的的战略思想的历史意义?

答:北建京城0 , 一是有效地抵御了北元的侵略, 解除了北方兵患。使明政权得到了巩固。

二是使朱棣在心理上消除了对建文帝及其党羽的恐惧, 使其能安心治政。三是促进北方经济

文化交流和发展。南修武当 , 使朱棣在实施政治中达到了三个目的, 一是通过宗教信仰,

宣扬/ 天人合一0,达到/ 君权神授0 的目的, 缓解了社会矛盾。二是用神学思想作正面宣

传, 使长期饱经战争磨难渴望和平的人民, 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中原地区及中西部相对稳

定安全, 有效地控制中原等地,最终达到御用之目的。三是使全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统一。

南修武当也是朱棣实施/ 修礼乐,兴教化0 的治国方针, 以此达到愚民之目的, 从而在思想

上控制了人民。/ 南北工程0 对维护国家的统一, 强化专政统治, 树立了王室的形象, 巩固

皇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大明王朝能稳定延续276 年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对明初的政

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3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答:明代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中央将御史台改为

都察院,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

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都察院除执行监察

权外,还握有对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战时,御史监军,随同出征。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

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专设六科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旨在加强皇帝对六部的控

制。礼、户、吏、兵、刑、工六科,各设都给事中1人,左右都给事中各1人,给事中若干

人。凡六部的上奏均须交给事中审查,若有不妥,即行驳回;皇帝交给六部的任务也由给事

中监督按期完成。六科给事中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科道官虽然官秩不高,但权力很大,

活动范围极广。

4试述明代法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答: 明朝法律的内容 一、行政体制的变革与行政立法

1、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由六部与通政使、左都御史、大理卿组成九卿。地方设省、府、县

三级。

2、官吏的选拔任用,以八股经义取士为主。

3、明朝官员的考课分为“考满”、“考查”。

4、明代的监察制度完备,都察院、六科监察都是监察机构。

二、民事经济法律规范

1、民事法律规范

在所有权上:在财产所有权方面强调先占原则。

关于契约,明代的契约形式已相当规范。契约关系上减少官府的干涉。

婚姻家庭关系上,进一步贯彻纲常礼教原则。

关于继承,明代仍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和财产继承的诸子平分制。

2、经济法律规范

经济立法方面主要有赋税制度、专卖制度、矿冶制度、海外贸易制度等。

三、刑事法律规范

1、加重处罚谋反大逆罪

对于谋反罪,唐代虽然是最重的罪,但是在处罚时区分一些情况。而明律规定凡是谋反及大

逆且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而且株连的范围非常广。

2、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勾结

四、严惩官吏渎职与贪赃犯罪

为了强化吏治,使官吏尽职尽责,明律规定了名目繁多的失职渎职罪。

五、增设新的刑罚

明代沿用了唐律的五刑制度,但增加了许多酷刑。

明代法规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①对于不直接威胁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典礼及风俗教化之事”,明律大多较唐律为轻;而

对于直接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镇压人民反抗的有关法律,即“贼盗及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大

多较唐律为重。②明律中设立党专条,规定内外官交结、大臣专擅选官、巧言谏免、暗邀人

心、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斩,这是明代以前历代法律所没有的。同时,明代法规中关于“重绳赃吏”的条款,也较前代大大周密和严苛。③明代统治者继承了元朝对臣下赐田和强占

民田的传统,对皇室、贵戚、官僚、宦官等所占有的大量庄田和官田严加保护。建立了黄册

和鱼鳞图制度,作为向人户征派赋税和差役的依据,并把“欺隐钱粮”作为惩治的重点。明代

法规在典权方面也较唐、宋两代规定详细,更便于保护剥削者的利益。④适应农业、手工业

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需要,加强了经济方面立法。如明律专门制定了钞法”,详细规定了“盐

法”、“茶法”,增定了《市廛》《田宅》、《钱债》、《邮驿》、《营造》等法律条款,还制定了一

系列有关严禁诱卖和略卖良民为奴隶、招诱流民垦荒、兴修水利、实行屯田和匠户轮班等方

面的法令。⑤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统治,有关言论、思想犯罪的法律条款显著增多。⑥

审判制度和严刑酷法有了新的发展。明代规定流刑以上案件的管辖、决断权属于中央,大狱

重囚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最后报请皇帝决定。由于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等

特务机关直接参加和控制审判,皇帝独揽司法权的情况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刑罚上,

明代于五刑外,将充军制度化。廷杖及种种律外酷刑,也常被滥用。

明代前期较为重视法制建设,以《大明律》为代表的主要法规曾不同程度地得到实行。明初

以严刑打击贪官污吏,消灭豪强地主,对于强化封建中央集权、减轻人民负担和缓和阶级矛盾有一定的作用。明初关于禁止略卖良民为奴隶、鼓励开荒等法令,对恢复社会生产也有一

定作用。明中后期,朝政日渐腐败,宦官擅权,厂卫横行,法令松弛,由于条例屡颁,律文

名存实亡,加之官吏任意轻重,封建法制备受破坏。整个明代法规的基本内容和锋芒所向,

是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对劳动人民的束缚和镇压,维护业已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秩序和

生产关系,因而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延缓了封建社会的瓦解

和崩溃。明代法规的基本精神和大部分内容为清王朝所沿袭。

5.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过程 特点 影响?

答:发展:

明太祖废丞相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君权空前加强,全国政务最后都丛集到他身上,弄

得他十分繁忙,遇到重大问题又无处商量。于是便在洪武十三年(1380),置四辅官以协赞政

务。不久,四辅官因年老致仕或病死,未再设置。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又仿效宋朝制

度,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秩皆五品。不过,当时重大政务仍由明太祖自操威柄。

明成祖即位后,选拔一批亲信的大臣“并直文渊阁,预机务”,阁臣的设置从此成为常制,内

阁制度基本形成。

成祖时,内阁之称谓、体制、职责各方面,基本上形成,但地位仍只五品,既无独立之办

公室,六部的奏章,亦不先往内阁,故权力仍不大。到后来,杨士奇、杨荣、胡广等先后入

阁,实权与地位皆有所提升。终明之世,内阁制度的演变,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仁、宣时期内阁权势显著提升。仁宗即位,阁臣由五品提升为三品,大学士杨士

奇等与吏部尚书蹇义同有密封奏事权。而杨士奇等为三孤(从一品)升尚书,形成虽居内阁,

官以尚书为尊。此时期内阁制度的另一演变,乃条旨制度之出现。条旨又称票拟,即阁臣草

拟对各种奏疏之处理意见,用小条贴于奏章上,供皇帝参考采用。由是阁臣取得处理国家大

事之实权,利用详审奏章加以票拟之机会压制六部,票拟往往成为敕谕发至全国执行,阁权

日重。

土木之变后,景帝即位,内阁制亦起变化。从不置官属变为下辖诰敕房、制敕房,两房均设

中书舍人任书办。英宗复辟后,内阁制得进一步发展,乃首辅制度之出现。内阁大学士多至

六、七人,少则三、四人,多以入阁先后、资历及君主之意愿,选定一人为首辅首揆,即内

阁首领,一切大事及票拟,均由首辅主决,《廿二史札记‧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条》谓:大

事皆首辅主持,次揆以下,不敢与较。至此,内阁制度逐渐完备,首辅成实际上之宰相。

第二阶段是世宗嘉靖至神宗万历年间,乃内阁制之全盛时期。

英宗时又发展出影响内阁权力之司礼监。时内阁所拟之批答需交宫中司礼太监批红,即由司

礼监之秉笔太监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由于正统以后,君主宠信宦官,以致

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阁臣不得不仰俯宦官鼻息,内阁权力一度衰落。

内阁制之演变由宪、孝以至世、穆,力权日见提升。阁臣每以宰辅自居,世宗嘉靖初年,杨

延和以迎立有功,又得君主重用,使阁权渐重。其后,夏言、严嵩、相继为首辅,俨如宰相。

至穆宗徐阶、高拱主持内阁,独断专行,形成世宗、穆宗间阁权的高峰期。神宗年幼即位,

张居正出任首辅十六年,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国家大事皆由其主理,内阁制至此已发展至巅

峰。神宗以后内阁权力日渐衰退。居正死后两年,即祸发身后;盖神宗亲政不免追修受制的

前怨,而张居正一手提升之阁权,亦因而大变。 神宗亲政后对张居正的报复,令继位之阁臣懔于专制君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加上各部大臣与

言官俱求摆脱内阁制缚,致后来之阁臣不敢揽权自恣,只能外采舆论,内迎君主旨意,内阁

权力难复旧观。此外,万历中叶,神宗荒废政事,长居深宫,不与阁臣接触。其时内阁或比

附结党,或受制阉宦,或沦为宦官鹰犬。熹宗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政,内阁作用更荡然无存。

思宗刚愎自用,国家又内外交困,内阁己不能发挥作用。

特点:

(1) 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

以有阁臣票拟故耳」。但是,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己经取得彻底

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

正式的行政机构。

(2). 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阁臣与皇帝矛盾,除了反映为封还诏旨一类以外,很多反映为阁臣在中叶以后不断提出辞职。

皇权与内阁矛盾,亦反映为明代阁臣善终者少,有政绩的不多。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虽然

有严嵩,张居正之显赫,但他们一是乘皇帝静摄而代行皇权。一般阁臣来说,由于基本上都

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之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

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

与汉、唐、宋相比,明代辅相的业绩并不显著,这一方面固然与入阁前之资历有关。汉、唐、

宋之宰相都要经历郡邑,而明之阁臣却基本上出于翰林院。他们没有从政经验,不知民间疾

苦,对政事自然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另一方面,则由于他们权力不稳定,被司礼监

挤着,被皇权压着,即使有抱负也难于施展。

显然,这样的内阁只能助长皇权,而不可监督、约束皇权。有明一代,内阁始终未能成为对

皇权的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废丞相的目的是达到了。

(3.) 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

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但双方地位的特殊

性使内阁难以与司礼监抗衡,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

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皇帝宠信司礼时,司礼尽

夺内阁权力,如刘瑾、魏忠贤时;否则就是权相出现,如严嵩、张居正时。

严嵩、张居正之显赫,还得讨好司礼监,就是明证。

综观有明一代,内阁对宦官之干政,虽亦起过一点制衡作用,如成化年间,由于阁臣一再坚

持,汪直主持的西厂一度被撤。但总的来说,内阁是越来越受制于司礼。内阁为司礼监扼制,

以致明代成了宦官为祸最烈的朝代。

(4.) 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历代及明初,六部均隶属于丞相,凡事必须秉承宰相的意志,自撤中书省、提高六部品秩后,

六部变成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完整,而且在阁之上。但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又有票拟

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上为内阁所侵。

但是,内阁毕竟不同于中书省。从制度上说,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凡百政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