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丁安琪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年8月第1版
专题五: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年龄因素
一、关于年龄的两个假说
二、年龄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三、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影响的原因
四、国内关于第二语言习得年龄因素的研究
五、年龄因素研究在语言教学上的意义
Research into age-related learn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development is vitally important in
order that learners of all ages might receive optimal support from teachers and educators.
---- Carol Griffiths ,2008,47
见123页
一、关于年龄的两个假说
提到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就不得不提两个概念:关键期假说和敏感期假说。
1.1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理论基础:1959年,神经心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研究了失语症病人的神经系统特征,得出转折期是儿童学习语言里响起的重要标志。
大约在9-10岁,人脑在语言能力上的侧化(lateralization)已经形成,并固定在大脑的左侧,因此成年人在左脑受损后无法完全恢复原有的语言能力。相比之下,10岁以下的儿童尚未经历这种青春期以后的左半脑的语言侧化,他们大脑的左半球语言区如果遇到意外受损,该语言区就会从左脑转移到右脑,恢复儿童的语言功能。儿童的大脑尚未侧化与大脑的可塑性有关,而处于侧化之后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大脑的可塑性并不怎么强。
奠基性事件:1967美国神经语言学家Eric Lenneberg 发表《语言的生物学基础》(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一书提出了语言关键期假说。
概念:提出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受发音器官和大脑等神经机制制约的自然成熟过程。年龄对语言学习者有诸多限制。开始时生理不成熟,习得难以进行;青春期后,大脑失去可塑性,语言习得也达不到正常水平,至少不会像青春期之前那么容易。因此两岁到青春期这段时间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1.2敏感期假说(Sensitive Period Hypothesis)
提出:1978年Oyama以意大利男性移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学习者话语能力和对目的与理解能力的测试,得出结果而提出。
研究结果显示,被试的这些能力与他们到达美国时的年龄有关系:6-10岁期间到达美国的学习者与英语本土控制组成绩累死;11-15岁和16岁以上组的成绩与本土控制组的成绩显著不同。11岁以上的学习者在语音与理解力方面的得分都降低了。换句话说他们的英语越来越不地道了。这种不地道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而是逐渐下降形成的。
概念:指的是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来说,并不是过了某一个时期,第二语言习得就变得突然或者绝对不可能了,其实这种第二语言成绩上高低的变化在年龄上来说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loup et al.,1994,74)
关键期假说和敏感期假说比较
类似:1、都认为无论学习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有一个“临界期”,语言的学习能力均受机体“成熟程度”的影响,不同年龄的人,语言学习成绩是不同的。
2、均重点研究年龄因素对活的第二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等发面的影响作用,均认为开始学习的年龄影响第二语言语音的正确感知。例如:在学习初期,儿童比成年人学习第
二语言语音速度更快,发音更准确。
区别:1、前者从神经生理角度进行解释,认为12岁以后大脑完成侧化,语言功能完全移至左半球,所以青春期到来后语言的的发展已经结束;后者认为,虽然第二语言的学习受机体“成熟程度”的影响,但是语言的活的与年龄的关系显然不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不论学习效率是由于年龄的增长而减退还是由于功能减退是的习得过程停止,学习者都必须借助其他的能力。其效率与成熟的关系不是十分紧密。
2、前者涉及“年龄限制“的观点是绝对的,认为理论上讲第一语言的获得是不可能超过关键期的;而后者指的”年龄限制“不是绝对的,认为成年人获得一门外语是可能的,只是不可能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
3、前者认为语言的获得存在一个关键期,认为大约从12岁即青春期开始,第二语言的语音学习能力明显下降,而4-12岁的孩子此能力没有明显下降;后者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中不仅存在一个敏感期,而且不同语言领域存在几个敏感期,获得第二语言语音的能力在6岁之前就已经开始下降。
二、年龄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我们基本可以根据研究者们不同的一件把关于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研究分为不同的几个派别:一派认为儿童学习者比成人学习者有优势,成人学习者不可能习得接近母语水平的第二语言;一派认为儿童学习者和成人学习者各有优势;第三派认为成人学习者不比儿童学习者差,他们完全有能力习得接近母语水平的第二语言。
2.1“儿童优势派“研究
首先儿童优势派表现在对关键期家说的支持上。支持关键期假说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应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试图证实被试者在语音、语法、句法方面的差异,从而验证关键期的存在。
美国心理学教授J.Asher和R.Garcia于1969年调查了美国的古巴移民的英语发音状况。发现青春期以后开始学英语的人,其本族语的口音难以克服,从而从语音差异方面论证了关键期假说。
Oyama(1976)研究了60名在意大利出生的美国移民,发现了这些移民开始学英语的年龄越小,其外国口音越少。
Curtiss1977年的研究也支持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他的研究对一个名叫Genie的病人进行了跟踪分析。
1980年Patkowsky不是通过语音研究,而是通过实验首次提出句法方面存在关键期。选择67名年龄背景不同的学生作为被试,与15名美国本土学生进行对照,提出二语习得最佳年龄是青春期前,即12至15岁左右。
Long1989年也支持此观点。实验发现,6岁以后开始学习外语的学习者很难获得纯正的外语发音,15岁以后开始学习外语的学习者,在词法和句法上没有办法获得跟本族语学生一样的水平。
Johnson和Newport(1989)研究了46名成年中国和韩国的英语学习者,受试都至少在美国居住三年,研究者对受试进行12条有关形态和句法规则测试。发现发现3岁至7岁到达美国的受试达到了美国本组人水平,而7岁至青春期到达美国的受试英语水平呈下降趋势,17岁以后达到的则无法预测。
Birdsong和Milis的研究则得出对于较早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其年龄和最终外语水平无显著关联;但对于较晚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其年龄和最终外语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
其次表现在髓鞘形成说的支持上。有人认为大脑发生“侧化”的时间远早于青春期,因此必须从其他方面寻找年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原因。(Dulay&Burt&Krashen,
1982)Long(1990)关于年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原因是,这个跟髓鞘形成有关。在人类的不断发育过程中,髓鞘逐渐讲脑神经包入自己内部。髓鞘的形成过程为学习提供了一条路径,但同时也降低了学习的灵活性。
不管是关键期假说还是髓鞘形成说,他们都支持儿童学习第二语言要优于成人的观点。2.2“各有优势派”的研究
“各有优势派”的学者首先反对关键期假说,他们认为儿童学习者只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优势;儿童与成年人语言学习的差异并非年龄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其他外部因素,如语言输入和认知发展等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认为:所有的学习者,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和合适的情感过滤程度均可习得目标语言。1979年Krashen又提出:儿童与成人在语言方面的差异不是语言习得机制本身造成的,年龄并不是习得成功与否的预报器:成年人在语言习得的初始阶段比儿童有优势,但最终成就与开始学习的年龄大小之间显负相关。
Burstall,Jamieson,Cohen和Hargreaves(1974)在涉及17000余法国英语学习者的 一项研究中,发现年龄小所带来的语言学习优势是非常短暂的。
M.Hoefnagel-Hohle和C.Snow在1978年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语言学习不存在关键期。他们把以英语为母语、荷兰语为外语的人作为被试对象,并将其分为三组:儿童组(12岁以下)、青少年组(12-15岁)、和成人组(15岁以上)。结果发现青少年组学习荷兰语的被试者在最初几个月进步最快,成人组在词法和句法的理解、掌握上明显优势。一年以后的跟踪结果是:儿童组和青少年组被试者的荷兰语掌握优于成人组。
Fathman(1975)在观察学习者语言表达的同时,也研究了他们习得特殊语言结构的顺序,发现年龄因素在学习者习得特殊语言结构的顺序方面的影响并不大。她还发现儿童习得语音比成人又优势,成人习得语素比儿童有优势。
Neufeld(1978)则提供了成年人也能习得接近母语水平的语音证明;Spolsky(1989)通过调查和实验得出:就语音体系而言,年龄越小越好;就词法而言,年龄大比年龄小占优势。
1984年Littlewood提出:年幼的习得者只在语音习得上占优势,如果给与相同的机会,外语习得效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Bongaerts等人研究了年龄大于12岁的荷兰人学习英语和法语语音的能力,被试者都是从12岁以后开始大量接触目的语,发现两组学习者分别大约一半的被试者同第二语言本族语者发音一样好。
2.3“成人与儿童学习者差不多”的研究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在语言习得方面,成人并不亚于儿童,即便是在普遍认为儿童占优势的语音方面,他们也能取得成功。
见129页最后一例
二、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影响的原因
概括起来,大体有五个方面的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影响因素、认知因素、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Griffiths,2008)这些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影响“可能比生物学。。。。。。具有更重要的作用”。(Schumann,1975,209)
生理因素主要包括我们前文中提到的关键期、敏感期以及和髓鞘形成等。
社会影响因素包括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语言休克(language shock)、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焦虑及身份认同迷失(identity disorientation status)等。见130页
认知因素包括已有知识、策略意识、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元认知控制等。成人与儿童在认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见130页
学子环境不同也能解释为什么年龄能够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儿童学习外语通常是在自然环境下,通过在教室学习其他课程,沉浸在这门语言中来学习,这对学习语言来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