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研究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11年第13期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研究 

张庆亮 刘传岩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摘要: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依托一定的栽体一一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依据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各相关主体之间 的组织关联程度和联系特点,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主要表现为农工商综合经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引孚 促成型、农业大户促成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等。各个地区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组 

织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利益分配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3-0009—02 

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Agribusiness)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 

戴维斯(John.H.Davis)和戈德堡(Roy.A.Goldberg)在二十 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提出的。对于其内涵,目前学术界并没 

有比较规范的一致认识。但农业产业化经营通常包含以下 

几个方面的内容。 

1.1产品商品化、市场化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其生产目的是为了在市场 

中销售,获得收益。商品化生产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与非产 业化自给性、半自给性生产的本质区别。随着市场机制的 

进一步完善,农业面对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提高农产 品的商品率和农业生产效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 

求。 

1.2生产专业化、规模化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 

需要的崭新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实质上足生产 专业化。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各地区根据各自的自然 

资源和产业优势,进行资源要素配置,调整农产品结构,形 

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农业主导产业 是生产专业分工的结果,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没有 

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无从谈起。 

1.3布局区域化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在地域上表现为与资源特 

点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比如美国分为牛奶带、 玉米——肉类带、棉花带、肉鸡带、水果蔬菜带、小麦带、高 粱——肉类带、养牛带等十大农业生产带。生产基地是农 

业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种具体表 

现形态。如唐山市三大生产区域就是由大米、花生、板栗、 蔬菜、苹果、肉鸡、对虾、贝类、河蟹等十大类各具特色的农 

产品生产基地组成的。 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 础,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 

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 

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 

织形式。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类型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是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 在组织模式上,与国际上的农业一体化组织有许多相似之 

处,也形成了一些中国特色的地方,而且由于各地资源结构 

不同,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不同,各地农业 

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具体模式呈现多样性。根据农业产业化 经营中各相关主体之间的组织关联程度,可以将农业产业 

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分为两大类:完全的一体化和不完全的 

一体化。 

2.1完全的一体化 完全的一体化(通常也被称为农工商综合经营型)是m 

大的企业或公司直接介入从事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并将农 业与农产品加工、储运与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供应 结合在一起的经营实体形式。这种运行机制的特点是:农 

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集中在一个企业内,进行统 

一连续的经营,以节约交易费用, 业成为农业经营的基本 

盈亏单位;内部依靠协调、激励和约束等多种手段强化管 理。 

山东滕州牧工商公司改变“公司+农户”的方式,向当 

地农民直接租用土地,实行工厂化生产。该公司建立了33 个工厂化的养殖基地。每一个基地少则上百亩,最大的有 

3000多亩。同时,公司从当地农民中招收饲养员位公司正 

式职工。由于实行了工厂化生产,产品实现了标准化 这 

种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加工和市场问题,而且还增 

加了农业投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但通常需要大 

量的资本,对公司的实力要求较高。 

2.2不完全的一体化 不完全的一体化,是指以合同等形式确立的农业产业 化相关主体之间的联系,农业加工企业、销售商与农户按照 事先的约定履行彼此的义务。一是凭口头约定或习惯联 结,上下游之问通过口头约定或习惯形成自然的联结关系, 

对于利益、风险的分配完全借助各自的谈判地位来决定,关 系松散,没有法律约束;二是以书面合约联结,借助书面合 

约在生产、供应、销售、加工、运输等环节形成有法律保障的 

联结关系。合同形式在世界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较为普遍。 按照各相关主体之间联系的特点,不完全的一体化主 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主要表现形式是“龙头企业4-(基地)十农户”。它是以 

实力较强的企业为龙头,围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 

作者简介:张庆亮(1983一),男,中央党校2009级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刘传岩(1981一).男,山东肥城人,助理 研究员,中央党校2010级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农村金融、信贷理论。

 No.13,2011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11年第13期 

工和销售,企业直接与农户或通过基地与农户签订合同(契 

约),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进 行专业协作,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户生 

产经营,一般拥有较强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方面的优 

势,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信息提供等多项 

服务。农户按合同要求,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原料或初级产 

品,供企业加工销售。这种模式对活跃农村经济和提高农 

民收入水平起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往往出现两种情 况,损害农户或公司的利益:一种情况是,相对于有一定经 济实力的公司,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其他原因,农户处于弱势 

地位,往往受制于龙头企业。另一种情况是,面对分散、有 

自主决策能力的农户,企业在信息的获取和掌握上处于弱 

势地位。特别是当公司没有权利背景时,往往出现农户履 

约率低等公司利益受损的情形。 (2)政府引导促成模式。 

主要形式是“政府相关部门十农户”。这里的政府相关 

部门主要是指基层政府和基层农技部门。基层农技部门利 用自身的职能和技术、资金优势,与农户签订有关协议或合 

同,通过提供种子(种苗)、农资供应、产品销售、技术指导等 

服务,共同建立生产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以四川 雅安市草坝镇为例。该镇依靠四川农业大学横向联合,利 

用其配套技术和服务等发展水禽产业化。该镇同四川农业 

大学科研处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的科技优 势,开展镇校科技合作,在川农大的帮助下,以水禽为主导 

产业,发展重点村,扶持专业户,发挥大户优势,以大户带小 

户,企业联基地,拓宽市场,抓好商品流通环节的协调服务, 

走种、养、加、销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逐步形成了产业化经营 模式,促进了镇域经济和周边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业大户促成模式。 主要表现为“公司+大户+农户”。在这种运行机制 

中,大户和合作社的作用基本相似。但龙头企业并不通过 大户规定农户的生产计划,大户只是起集中收购的作用,只 

有少数大户进行初加工。大户和农户间是一种纯粹的市场 

交易关系,收购时双方直接用现金结算 大户在收购时进 行验级,将集中收购的产品销售给龙头企业时,龙头企业会 

再次验级。“公司+大户十农户”这种组织形式从一定程度 

上制约了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节约了市场交易中的交易 

费用 (4)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 主要形式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十农户”。在发达的市 

场经济国家,流通领域的合作社对解决小农场与大市场之 间的衔接矛盾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欧、北美的许多国家, 8O%以上的农场主参加了不同类型的合作社。这些合作社 

为许多农场主销售谷物、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并提供市场 

需求信息以及技术信息,是农场主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 带,是农场主规避市场风险和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既包括原有的社区性合作组织或 

以供销社为依托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也包括以乡村经济 

技术服务实体为依托,或以农村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 

专业户为骨干,与从事某一专业生产的农户自愿联合起来 

组成的各种农民专业协会,还包括农户或家庭企业自愿组 成的各类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或股份合作企业。它在不改变 

土地制度和单个农户经营规模的同时,将一家一户的分散 种养,联合成千家万户的规模经营,创造市场优势,使农户 从自身的横向纵向扩张中获得较高的利益;不需像扶持大 型龙头企业那样投入巨额资金,农民易于接受。在目前情 

况下,是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的比较理想的模式。 

(5)专业市场带动模式。 

主要形式是“专业市场+农户”。该模式通常是围绕当 地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 

农户主要以市场为窗口销售,从而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 生产经营体系,节省交易成本,提高运销效率和经济效益。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专业市场与生产基地或农户直接 沟通,以合同形式或联合体形式,将农户纳入市场体系,从 

而做到一个市场带动一个支柱产业,一个支柱产业带动千 

家万户,形成一个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带。这一模式的关 键,在于专业市场的培育和建设以及主导产品的规模化生 产,没有有效的市场引导带动,难以起到牵动千家万户的作 

用。因此,这种模式,一方面市场的建设、规范至关重要;另 

一方面主导产品的规模化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 形成市场的基础。目前这种模式在“风险共担”和“利益共 

享”方面尚待发育和完善。 

3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的基本要求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多种多样,中国地域广袤、农村范 

围广、人口多,很难有一种能够普遍适用的形式。各个地区 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模式,推进农业产 

业化的进程。 

一是应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作用。正如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孟德拉斯所指出的:当农业劳动者不再 把自己看作生产者,并开始考虑自己的生产销路时,他的整 

个世界都改变了。种地养家的农民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农 

业生产者具有完全不同的视野。 二是要逐步建立起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由于农 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产业链延伸的 

各个结点上承担不同的职能,产业链延伸形成的利益必然 

要在组织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机制是组织之间相互关系形 成的联结方式。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之间要建立适当 的关系以确保利益分配按照产业链做粗做大目标为原则, 

确保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利益主体获得相应的收 

益。 三是注重构建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 农业由于其自身属性的原因,在三次产业发展中往往处于 

弱势地位,仅仅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农业产业化组织 

的发展往往会太慢,难以适应我国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战略 需要。努力构建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为 推动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牛若峰.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 科技出版社,l998,(2):15. [23赵学敏.组织形式是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主因素[J].福建 论坛(经济社会版),20ol,(11):26. [3]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113. [4]王青,白志礼,朱玉春,耿文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问题及 其完善的对策[J].科技导报。2003,(8):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