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科学,2008,12(5):144-145,147JournalofHebeiAgriculturalSciences 责任编辑 朱新秀
推进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可持续发展
薛宗保 (中共达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四川达州 635000)
摘要:通过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过程、内涵的阐述,指出生态文明所强调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协同进
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前提,有着重要意义;并对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作
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环境保护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S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1631(2008)0520144202
PromotetheEcologyCivilizationConstructionand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SichuanProvince
XUEZong2bao (EconomicWorkingOffice,PartySchooloftheCPCDazhouCityCommittee,Dazhou 635000,China)
Abstract:Throughtheelaborationontheecologycivilizedideadevelopingprocessandtheconnotation,humanand
natureharmoniouscoexistenceandcoordinationevolutionas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foundationandpremisewere
pointedout1ThesuperiorityandtheexistedprobleminSichuansustainabledevelopmenthadelaborated1Someproposalon
howtoconstructtheecologycivilizationanddowell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wasputforward1
Keywords:SichuanProvince;Sustainabledevelopment;Ecologycivilization
收稿日期:2008201221作者简介:薛宗保(1982-),男,重庆人,硕士,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1 生态文明的概念与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从维护
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
护自然,致力于现代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使现代经济社
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实现人与
自然的共同进化。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
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5个新要求之一,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生态环境改善
的需要,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了人类文明的
发展方向。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要目标,为我国加快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
供了强大的动力。
2 生态文明建设是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改革开放近30a来,我们实行的是高投入、高消耗
和低效率的发展方式,在取得经济巨大发展的同时,也
带来了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和环境破坏。我们要通过
2个根本性转变,处理好开发利用和保护,维持生态平
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211 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21111 四川省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四川省总面积达
48141万km2,总人口8773万人[2]。矿藏资源较齐全,探明储量较丰富。其中水能最为丰富,理论蕴藏量
1143亿kW;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545亿m3,约占全国陆上气层气探明储量的1/3;煤炭资源主要集中于
川南和川西南地区,川东、川北也有分布,储量110亿
t;四川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等矿资源数量与质量堪称
世界级;四川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资源都有一定规模。
21112 四川省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四川省不但有被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乐山大
佛,文化遗产—都江堰和自然遗产—九寨沟和黄龙,还
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
此外,四川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7处,国家
级森林公园30个。全川珍稀动物保护资源居全国第
2位,尤其是大熊猫数且占全国的85%以上,享有“大
熊猫故乡”的美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四川发展旅游
经济和生态经济提供了绝好条件。
21113 科教、军工、能源建设初具规模 高科技产业
与人才,高等教育,科技力量位居全国前列,农业生产
基本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正由粗放的小农经济向集约化
的农业产业化转变,瓜果、蔬菜和花卉等优势产业,开
始由产量低值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潜力巨大。这
些都为四川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
优势。
212 发展中存在的软肋
21211 土地垦殖过度,草地退化加剧 由于人地矛盾
突出,土地利用方式不尽合理,导致土地垦殖过度、坡
耕地面积较大。四川丘陵区垦殖指数多在50%以上;
全省15°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30%以上,其中
15°以上的陡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10118%。区内各类天
然草地1515万hm2,占全省面积的31%。多年来缺乏
有效的管理和保护,草地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21212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过去
第5期薛宗保:推进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可持续发展毁林开荒、过量采伐,四川森林覆盖率下降较快。近
10a来,虽然通过狠抓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森林覆盖
率目前已恢复到30127%,但新增林地多属中幼林,急
需抚育更新,且多为单种树林,层次结构单一,林下灌
木、草本植物较少,甚至地表裸露,土壤受到不同程度
的侵蚀。目前,全省水土流失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好
转,水土流失面积19198万km2,占幅员面积的
41128%[3]。其中,强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达814万
km2,占42104%。尤其是盆地丘陵区和川西南干热河谷地带,由于森林覆盖率低,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
极弱,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21213 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受灾面积大 由于自然植被遭破坏,森林锐减,草地沙化,其涵养水源、保持水
土和调节气候的能力降低,加之水土流失等原因,在很
大程度上加剧了四川灾害性天气的危害性和发生频率。
据记载,20世纪50年代,共发生旱灾3次,洪涝灾害
3次;到70年代就有8年是大旱,发生洪涝灾害6次;
90年代以后年年大旱,且每年都有洪涝发生。洪涝、严重干旱尤其是伏旱,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且持续时
间长,受灾面积不断扩大,对社会影响明显。仅2007年
上半年,四川省就发生了干旱、洪涝、雷击、风雹等多
种严重自然灾害,全省共有169个县、3746个乡镇、
5112173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337151万hm2,死亡大牲畜8135万头,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129亿元[4]。
213 四川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
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通过提高人的生存
质量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全面优化,谋求人与自
然的协调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四川省生态环境相当脆
弱。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生态文明的建
设,增强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
律和自然规律。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四川的丰富资
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发展步伐。
3 加快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311 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培育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生态价值观,就是人们对生态环境在人类经济发展
和社会进步中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
点。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对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生态价值观教
育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一要针对各类各
级在校生展开有规模和有力度的宣传教育活动,并要考
虑在中小学阶段,将生态文明列入思想道德的教育范
畴,从小培养年轻一代的生态文明意识;二要针对普通
民众借助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推出一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科普知识和公益广告,并组织出版1批科普读物,开展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引起社会所有成员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普遍关注;三要
针对党委、政府的各级干部,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中
开设环境知识课程,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教
育。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因为他们
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政府的行为取向。
312 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重构新的经济模式
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基本途径[5]。要
以最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废物、污染物最小排
放、对人和环境最低危害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在生产过程、厂际之间和区域
之间,通过产业链、物流网,形成共生互动的生态产
业,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
构,大力发展以生态工程和信息工程为代表的低物耗、
高增值、高知识密集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资源综合
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保护等为1体的新型工业化。同
时,要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注重农业生产经营与生
态环境的协调互补,不断建立和推广绿色食品生产基
地,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真
正走出1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
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
313 加大生态环保的科研投入,重视成果转化要加快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
力发展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产业和
产品,加快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艺装备、
产品和企业[6]。这些都必须以科学技术作为基础。为
此,必须加大生态环保的科研投入,重视成果转化。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要组织有关经济、科技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研究
力量并联合有关企业,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
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多出科研成果。(2)重视科技
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工作。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科技推
广模式,依托各级各类技术咨询推广机构,加快生态环
境保护和建设的理论与应用技术及其相关技术的推广应
用,使其及时转化为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资源可持续
利用的现实生产力。(3)实行有偿原则。实行谁开发谁
受益以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开发者、推广者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
314 转变传统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传统消费观以满足个人需求为主要目的,而往往忽
视了消费行为引起的社会后果和生态后果。为了实现经
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大力提倡绿色消费观。绿
色消费观是1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消费观,既强调消
费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其他环节与环境的
动态平衡,有利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发展
(下转第147页)・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