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4‘ 光明中医2010年5月第25卷第5期 CJGMCM May 2010.Vol 25.5
程良斌教授治疗脂肪肝的经验介绍
李志伟 湖北中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武汉430061)
程良斌 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武汉430061)
关键词:脂肪肝;中医药疗法;专家经验;程良斌
doii10.3969/j.issn.1003—8914.2010.05.011 文章编号:1003—8914(2010)-05-0764—02
脂肪肝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该病是由于肝脏本身
及肝外原因引起的过量脂肪在肝内持久积聚而成。中
医学虽无“脂肪肝”之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主要见
于“痰证”、“湿阻”、“胀满”、“胁痛”、“积证”等病证
中,与肝郁痰湿贮积有关。导师程良斌教授长期从事
肝胆疾病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工作,对脂肪肝的认识和
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笔者随师侍诊,亲历导师的辨证
用药过程,颇有悟感。现将导师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
经验总结如下:
1对脂肪肝的认识
《内经》中指出“以酒为浆”可以致病,《灵枢・邪
气脏腑病形》又云:“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
杯。”说明肝之积块在胁下,其状如覆杯,名日肥气。
周学海在其《读医随笔》中说:“故凡脏腑十一二经之
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凡病
之气结、血凝、痰饮……积聚、痞满、眩晕……皆肝气不
能舒畅所致也。”因而指出:肝胆气化失常,是引起气
郁、血瘀、痰饮等病证之关键。故程师认为,本病的主
要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或大量饮酒,
使湿热内生,湿聚成痰,引起痰湿互结;或感受疫毒湿
热之邪,阻滞经络,使肝气郁滞不行,横逆犯胃,气病
及血,而致血流不畅;或肝病传脾,脾失运化,水湿贮
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交结,内郁于肝胆而发为本病。
而某些肝炎病人,因病后过食肥甘,过分强调休息,亦
可滋生痰浊;或因胁痛13久,肝脾肾功能失调,痰浊不
能及时排除,羁留于体内,痰浊瘀血滞留于肝脏,从而
形成脂肪肝病证。
2调畅气机应贯穿脂肪肝治疗始终
脂肪肝作为肝脏的一种代谢功能异常疾病,是指
过量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的过度沉积,超
过生理含量,故又称肝脏脂肪浸润,B超示肝区回声呈
弥漫性脂肪肝样改变。临床症状不典型,或表现轻度
食欲不振、腹胀、易疲劳等一般症状。常因情志失畅,
肝失条达,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气机失于疏泄,血脉不
能畅行,则湿、痰、瘀停留于内,脂浊凝聚于肝而发病。
因此肝气郁滞是脂肪肝的一个重要的病理机制,调畅 气机是肝主疏泄的重要功能,也是肝主疏泄发挥其他
功能的基础。故导师在治疗本病时很注重气机的畅
通,常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化裁。
3在调气的同时应兼以化痰祛湿
肥胖是脂肪肝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肥胖病人半
数可有轻度脂肪肝,重度肥胖病人脂肪肝发生率可达
61%~90%,肝内脂肪的堆积与体重成正比,说明肥胖
病人的脂肪肝是体内总的脂肪的一部分。此类患者多
由饮食太过,恣食膏粱厚味、煎炸油脂、甘甜之品,损伤
脾之运化功能,清浊不运,湿热内生,聚而成痰,痰浊留
注于血脉,阻碍血行,瘀血与痰浊胶着于脉中而成痰
瘀;情志不遂,使肝胆疏泄失常,气机郁结,肝郁乘脾则
升降失司,清浊难分,胆气郁遏则精汁不畅,脂浊难化,
均可导致脂质代谢紊乱,痰浊内生而发病。证见体质
肥胖,胸脘满闷,腹胀,呕恶食少,周身困重,倦怠乏力,
大便黏腻不爽等症。故导师常加用半夏、茯苓、枳实、
薏苡仁、冬瓜仁、茯苓、瓜蒌、苍术、泽泻、自术、厚朴等
药。
4酌情加用清热利湿药可以提高疗效
六郁皆从火化,无论痰、湿、气、食等,郁滞日久,皆
易化热,湿与热合,湿热中阻。证见呕恶、脘腹胀闷、胁
肋胀痛、心烦易怒、口渴不欲饮、纳呆食少、尿黄、烦热、
舌红苔薄腻,脉弦滑略数。故加用一些清热利湿药常
常可以提高疗效如茵陈、栀子、竹叶、龙胆草、白茅根、
金钱草等。
5 典型病例
王某,女,37岁。2008年5月8日初诊。患者既
往有乙型肝炎病史5年,肝功能正常,乙肝五项指标
为HBs Ag(+),抗一HBe(+),抗・HBc(+)。近日上
腹胀满,两胁胀痛,心烦易怒而复查示:肝功能正常;B
超示中度脂肪肝。查体肝脾胁下未触及,苔薄白,脉弦
紧。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脂肪肝。处方:柴胡9g,枳
壳9g,杭白芍15g,生甘草3g,川芎9g,佛手9g,法半夏
9g,旋覆花9g(包煎),茯苓12g,山楂15g,夏枯草15g,
天竺黄12g,生栀子9g。7剂,水煎服,日1剂。5月
15日二诊:胁痛减轻,仍稍感1:
7干,舌红苔薄腻,有剥 光明中医2010年5月第25卷第5期 CJGMCM May 2010.Vol 25.5 ‘765・
脱,脉沉细弦。上方加沙参15g,玉竹12g。14剂,水
煎服。5月30日三诊:已无明显不适,仍舌红苔有剥 脱.脉沉弦。行气、养阴两相兼顾。药用:旋覆花12g
(包煎),石斛12g,荷叶9g,青皮、陈皮各9g,香橼皮
9g,生甘草3g,丝瓜络9g,生栀子9g,枳壳9g,杭白芍
15g,茯苓10g,枇杷叶9g。14剂,水煎服。6月20日 四诊:已无不适症状,肝功能正常,肝脏大小形态正常,
被膜光滑,实质光点偏强,略致密,肝内外胆管及门静
脉无扩张,胆囊充盈好,壁光滑,脾正常。脂肪肝已消
失,仍见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上方间日服之,以图
巩固。 (本文校对:庞春渝收稿日期:2009—11—10)
王平教授治疗眩晕的经验
马哲 湖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武汉430060)
关键词:眩晕;肝脾肾;固本;化痰;熄风;王平;中医药疗法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05.012 文章编号:1003—8914(2010)一05・0765-02
王平老师,湖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
临床、科研多年,擅长治疗神经内分泌等疑难杂症。曾
师承陈如泉、张六通、邱幸凡等著名中医专家,2007年
被评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优秀继承人。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常作为主症或兼症出现。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
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同时出现统称眩晕。王教授认为
其基本病理变化可大致归为虚实两类,虚者多为气血
精髓亏虚而致清窍失养,实者为风、湿、痰、瘀扰乱清
空。眩晕的病位在头窍,但其病变关键在于肝脾肾三
脏的脏腑功能失调。因此,根据其不同的证候特点,王
教授将眩晕的治法大致分为固本、化痰、熄风三类。下
列3例病案是王教授治疗的典型病例,故对此进行分
析,以总结王教授的固本化痰熄风法治疗眩晕的经验。
案1:刘某某,男,6O岁。眩晕多年,以右侧头晕头
痛为主,精神萎靡,神疲乏力,腰酸痛,失眠多梦,右眼
视物不清,心烦,纳可,二便调。舌质淡苔白稍腻,脉沉
迟脉弱。诊断为肾精不足之眩晕。处方:熟地15g,山
药15g,山茱萸15g,茯神15g,泽泻15g,牡丹皮15g,酸
枣仁30g,珍珠母15g,决明子15g,柴胡10g,法半夏
10g,厚朴lOg,菊花15g,黄芩10g,远志lOg,合欢皮
10g。7剂,水煎服,13 1剂,温服。
分析:肾主藏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灵枢・海
论》:“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
呜,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说明肾精的盛衰
对髓海的充盈度十分重要,若肾精亏虚,导致髓海空虚
失于充养则发为眩晕;若是肾阴平素亏虚,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亦可引发肝风内动,均可发为眩晕。因肾为
先天之本,若见眩晕之肾精不足证则更需固本化源,填 精益髓,从本源上补充肾元之不足,又因肾生髓通脑,
肾元充足后进一步生养髓精,则髓海可足,眩晕自消。
正如《景岳全书・眩晕》中所说:“丹溪则日无痰不能
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它药。余则日无虚不能作
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可见固本肾元之法
在眩晕之肾精不足证运用广泛,而本例病人的证候正
是以肾精不足之眩晕为主,王教授在临床上对此类证
候的治疗亦多为滋养肝肾、益精填髓之类的固本之法,
组方时多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化裁,常用补肾益气养血
之品,如山药、熟地黄、山茱萸、杜仲、当归等。
案2:朱某某,女,65岁。头晕目眩2年,患脑梗住
院后即现头胀痛健忘且有头重昏蒙之感,胸闷无食欲,
易呛咳,畏寒,记忆力及肌张力尚可。舌质暗苔腻稍
黄,脉弦细缓,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一直服药,刻诊血
压:130/85mmHg。诊断为痰湿中阻之眩晕。处方:法
半夏10g,白术15g,天麻lOg,桂枝15g,百合15g,茯苓
15g,羌活10g,蔓荆子15g,川芎15g,丹参20g,薤白
lOg,山药15g,砂仁10g。7剂,水煎服,13 1剂,温服。
分析:脾主运化升清,全身水谷精微的运化皆依赖
于脾,又称脾为后天之本。其气的运化特点主要是主
升举,喜燥恶湿,且主司运化水液,清纯之精上输于肺,
厚浊之液下行至肾,脾则为水液运行的枢纽。若其功
能失常则不能运化升清,即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调,
以致水液聚而成湿,湿浊已生则聚湿成痰,痰为眩晕之
重要病理因素,如《丹溪心法・头眩》日:“头眩,痰夹
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夹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
眩,痰因火动。”水湿痰饮停聚于内,导致痰阻中焦,清
阳不升,头窍失养,故发为眩晕。又因脾主升清与胃主
降浊二者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则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
吸收和传输,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浊气不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