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第17卷第35期 医护论坛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体会
于莉莉 .邵华。 (1.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中蒙医院西医内科,内蒙古扎兰屯162650; 2.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卫生学校,内蒙古呼伦贝尔022261)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l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
肌梗死患者26例,均符合溶栓标准,无溶栓禁忌证;溶栓后观察其临床表现,副反应的发生,判断堵塞冠状动脉再通 情况。结果:26例患者溶通l6例;再通率为61.54%;未溶通9例;死亡1例,均为未溶通患者,病死率为3.85%。结
论:溶栓治疗能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血栓再通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2(b)-173-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 严重类型。其发病急、死亡率高,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地开通闭塞动脉恢复血管灌
注,从而最大限度维持心肌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进而降
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本院2008年 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 治疗情况报道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AMI患者26例,
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11]:①持续性胸痛30 rain,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②相邻
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0.1 mV,胸导联>0.2 mV;③出现特征性的心肌酶谱改变。并且患者全部符合患者
AMI溶栓标准:①发病时间≤12 h,年龄<75岁;②两周内无 活动性出血,高血压控制较满意,平素体质尚好;③无脑血 管意外、糖尿病等病史;④无其他溶栓及抗凝治疗禁忌证。其 中,男18例,女8例;年龄45~79岁,平均61岁。梗死部位:
前壁5例,广泛前壁12例,下壁2例,前间壁3例,前间壁+ 下壁3例.下壁+正后壁1例。
1.2治疗方法 AMI患者确诊后.迅速将其收入冠心病监护病房,并对 其行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后立即开始一般治疗,包括卧 床休息、吸氧、镇静止痛、静滴硝酸甘油、低分子右旋糖酐、丹
参、极化液加硫酸镁,必要时用多巴胺防止心律失常。患者溶 栓前立即口服300 mg肠溶阿斯匹林,尿激酶(150~200)万U,
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中,30 min内静脉滴注,溶栓 后复查凝血时间.待恢复到正常值1.5-2.0倍之间时,用肝素 800~1 000 U/h静脉滴注l11.以后根据凝血时间调整剂量,使
之保持在正常值的1.5~2.0倍,5~7 d后停用。
1.3溶栓效果判断指标 ①ECG示在抬高最显著的心电图导联中ST段,应用尿 激酶2h内回落≥50%;②胸痛自输入尿激酶2 h内基本消
失;③溶栓后血清肌酸一磷酸激酶(CK—MB)峰值提前在发病
14 h内;④溶栓后2 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具备上述 2项或2项以者可考虑为血栓溶解,但第2项与第4项组合 不能判断为血栓溶解。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组问计数资料采用
x 检验。 2结果 2.1再通率 根据冠状动脉再通标准判断,26例患者溶通16例;再 通率为61.54%;未溶通9例;死亡1例,为未溶通患者,病死
率为3.84%。 2.2溶栓开始时间对冠脉再通的影响 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6 h者20例,冠状动脉再通14例,
再通率为70.0%: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6~12 h者6例,冠 状动脉再通2例,再通率为33.3%。以上数据表明,溶栓开始 越早,患者再通概率就越高。发病≤6 h以内溶栓与发病6~
12 h内容栓冠脉再通率比较见表1。
表1 溶栓组发病至溶栓不同时间再通情况比较《n)
组间比较.P<0.01
2-3副反应 除注射部位出现瘀斑外,未见其他部位出血。 3讨论 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并发粥样斑块破裂出
血、血管腔内血栓形成,使冠脉闭塞而至引起心肌严重缺血、 坏死。在溶栓疗法问世以前,AMI患者在并发心源性休克时,
其死亡率可高达50%~100% ̄。AMI早期溶栓治疗,可以缩小 梗死面积及改善预后,提高痊愈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 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本文统计结果证明AMI患者通过
溶栓治疗确实能降低死亡率。这主要是由于溶栓不仅可以溶 通梗死的血管.挽救濒死的心肌.并且可以抑制心室重塑因
此能防止患者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 出现。因此对于已确诊,甚至是高度怀疑的急性心肌梗死,只
要无禁忌证,都争尽早为患者溶栓。 溶栓疗法机制是建立在AMI的发病机理上【3j,即通过静
CHINA MClDERN MED JCINE中国当代医药
173 医护论坛 2010年12月第17卷第35期
d,JL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19例临床分析
杨爱民
(辽宁省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儿科,辽宁铁岭112700)
[摘要]目的:掌握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及早进行病因治疗。方法:对19例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患儿 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并发症出现多器官系统受累,如皮肤、血液系统、肾脏、心血管系
统、神经系统等。本组19例患儿中,1例脑膜脑炎合并心肌炎患儿遗留肢体运动功能障碍,1例格林巴利患儿留有语 音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均住院4周后出院,其余l7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对于有呼吸道症状同
时或先后出现多器官损害时,应考虑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肺外并发症的可能,应及早、动态监测肺炎支原体抗体 Mp—IgM,及时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等治疗,以免漏诊或误诊。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多器官系统损害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2(b)一174—02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无细胞
壁,寄生于细胞外。而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绝大多数为
发热,甚至持续高热,咳嗽轻重不一,肺部体征轻微,胸部X 线改变多样化.易被临床医生所掌握.但多种肺外并发症为 本病的特点.且同时易合并细菌、病毒等二重感染,用大环内 酯类以外的抗生素及对症治疗,病情暂时有所好转,但往往
忽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存在,不能及时检测Mp—IgM,导致病 情反复、迁延不愈、延误治疗。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本
院2005年1月~2010年8月收治的19例肺炎支原体肺炎 合并肺外并发症小儿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9例患儿病初均有发热和或咳嗽症状。年龄最小为 6个月,最大为14岁。其中,男11例,女8例,病程3 d~6个月。
全部病例均符合肺炎支原体肺炎及其肺外并发症诊断标准咖。 1.2临床特点 本组患者同时或先后出现皮肤出血点,血小板减少3例 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癫;出现皮肤多形性红斑1例,诊断为 Stevens-Johnson综合征;出现四肢皮肤紫癫样皮疹,伴腹痛、
关节痛3例,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出现皮疹、反复间断发热伴 关节肿胀、疼痛为主要症状2例,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出现 双眼睑水肿.尿少为主要症状3例,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
出现反复呕吐、腹泻、口腔炎为主要症状1例,诊断为急性小 儿腹泻病;出现发热、胸闷、气短、面色灰白为主要症状2例,
诊断为心肌炎:出现四肢迟缓性瘫痪为主要症状1例,诊断为格 林巴利综合征:出现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为主要
症状3例,诊断为脑膜脑炎,其中1例同时合并心肌炎。 1-3辅助检查 本组患者全部行Mp—IgM检测,其中l3例Mp—IgM分
别为1:160至1:1280。1例小于1:40,1例1:40,1例1:80,其 中后3例总病程1周后复查Mp—IgM,1例1:160+,2例l: 320+。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明显降低。补体C3、C4降低4例, 抗“ASO”明显升高1例,血常规白细胞升高8例,正常7例,
降低4例,血小板减少3例,血沉升高2例。心肌酶谱CK— MB值升高2倍以上4例。胸部X线检查双肺纹理增强3 例,双肺成点片状模糊影8例,大片状阴影5例,其中2例伴
胸腔少量积液,双侧肺门影增浓2例。 1.3治疗方法 19例患者人院后13例检测Mp—IgM1:160以上,均采用 大环类酯类红霉素或阿奇霉素静滴及对症治疗病情逐渐好 转,另外3例入院后采用头孢菌素类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病情
好转,热退或发热减轻,2~3 d后再次发热或体温峰值较前升 高,病程达1周,再次复查Mp—IgM,均在1:160以上,改用红
霉素及对症治疗,逐渐体温正常其他症状好转,大环类酯类 疗程2~4周。 2结果 19例患者中,1例脑膜脑炎合并心肌炎患儿遗留肢体运
动功能障碍,1例格林巴利患儿留有语音及肢体运动功能障 碍,均住院4周出院,其余l7例均痊愈出院。
3讨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冬季多见,每 3~4年有1次流行。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以5岁以上发
病率高,婴幼儿有增多趋势。主要表现为发热,甚至持续高 热,热型不一,咳嗽可轻可重,肺部体征出现晚,x线改变早,
脉注入纤维蛋白溶解物.从而使内源性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
酶,再由纤溶酶水解形成的纤维蛋白来溶解血块,使堵塞冠
状动脉再通。快速冠状动脉溶栓可遏制梗死范围扩大,减少 左室功能不良,维持心脏功能,这一方法已被临床广泛采用 。 【参考文献] f1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 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l Jll中华心血管病
174中国当代医药CHINA MODERN MEDICINE 杂志 2001,29(12):714—7l6. [2]郭志康.急性心肌梗死324例治疗分析l J1.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 志,2005.3N):37I_ f3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 心血管病杂志,1991,19(3):137. [4]吴桦,许鹏程,王丽娟.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价值[J】.实用 全科医学.2008.6(6):597—598. (收稿日期:201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