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_王青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_王青

第22卷,第5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Vol.22,No.5,pp51-53 2001年10月 JournalofChinaAgriculturalResourcesandRegionalPlanningOctober,2001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王 青

摘 要 阐述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5个重大问题:一是大力提高基本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三是坡地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四是发

展小城镇建设;五是发展具有当地资源优势的特色经济。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丘陵沟壑区 农业结构调整 思考

 收稿日期:2001-08-11 作者为研究员、副院长 单位地址:陕西杨凌 邮政编码:712100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第二专题(96-004-05-02)的部分内容。 一、大力提高基本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效农业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

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点

历史上,黄土高原丘陵区是一个农牧林交错地带,由于人类繁衍、经济活动加深、自然环境条件的演

变,今后已不可能发展成为完全的农业区或完全的牧、林区,应该是一个农林牧协调发展的区域。对于农

业来说,主要是粮经作物的生产,粮食生产保持相当程度的自给程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1)专业

化、区域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分化农民队伍,打破自给自足经济的重要途径。但是,黄土高原丘陵区土地类型多样,资源的多样性和优势的多元化决定了农林牧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以一种模式和一种农产

品的生产是不能实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的。(2)农户经济和区域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农户完全可

以跳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框架,实现专业化生产,如从事种植业、林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的某

一项经营活动。农户经济的集合就构成了区域经济的类型特色。就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来说,0°~15°的耕地47.1万hm2,农业人均基本农田0.13hm2。尽管这些耕地不可能完全用于粮食生产,但这已构成了

该区域粮食自给的基础,只是这些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为了自给农民把锄头伸向了大于15°的土地,

甚至是大于25°的陡坡地。(3)黄土高原生态重建的方针,江泽民同志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

区”,朱基同志提出“退耕还林(草)、绿化荒山、以粮代赈、个体承包”,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以粮代赈”是实现退耕还林(草)的措施,“退耕还林(草)”是实现山川秀美的措施。从长远来思考,“以粮

代赈”不是削弱当地粮食生产的能力,只是说现阶段黄土高原还没有改变“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现状,

农民为解决粮食问题开垦了大量的陡坡地,那么,在基本农田生产能力不高的情况下,采取“以粮代赈”

陡坡地退耕,种树种草是必要的,是补给和缓冲阶段。“以粮代赈”政策不可能无限制地长久执行下去,要保持退耕还林(草)的成果,完全实现陡坡不种粮,这就需要加大力度发展地方经济。一是发展具有当

地区域特色的、在市场上有比较优势的生产项目,增强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大力度提

高基本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具体

的对策有:加大川、台、梯、坝地等基本农田的改造,使低产田上升为中产田,中产田上升为高产田;加

大集水、节水工程设施建设,增强基本农田防灾抗灾能力。 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是黄土高原丘陵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原

则和方向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一个生态经济区,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区,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经济活动圈不断扩大,使黄土高原生态区不断发生变化。时至今天,黄土高原变成了一个

生态十分脆弱的弱生态强人类活动经济生态复合区域。这个复合区域的最大特点是治理—破坏—治理,贫

困、落后的生态经济恶性循环。就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来看,大于25°的陡坡地占总土地面积的47%,其中中北部峁状丘陵沟壑区大于25°的陡坡地占到52%以上,有些达到60%,且人口密度过大,平

均为71人/km2,其中中北部丘陵区为150~200人/km2。这就为人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和艰巨的任务,即在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重建过程中,如果占土地总面积1/2以上的陡坡地不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

那么,这里的生态重建工作就很难进行或根本无法进行,或在强制性退耕之后,又会出现复垦的情况。因

为人要生存、要发展,同时又无法通过转移等措施使这个地区的人口大量减少,那么实际上人口还在不断增加。因此,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

综合治理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战略思路。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主要有:一是草灌乔结合,草灌先行,以草为主,草畜结合,大力发展草畜生态农业。丘陵区牧草资源丰富,如豆科牧草主要有:紫花

苜蓿、黄花苜蓿、毛叶苕子、草木栖、沙打旺、紫云英、红豆草、达鸟里胡枝等;丛生禾本科牧草主要

有:鸡脚草、披碱草、老芒麦、鹅冠草、野古草、大油芒等;优良饲用灌木主要有:柠条、酸刺、狼牙刺、黄刺玫、扁核木、虎榛子、紫穗槐等。这些优良的牧草既可用来发展草食牲畜牧业,又具有良好的保

水蓄水,使降雨就地入渗,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良好作用;其生长情况与当地降水情况匹配较好,在7、

8、9三个月集中降雨(或暴雨出现)时,牧草长势郁郁葱葱,防止了雨滴直接拍打地面,再经过牧草阻挡、拦截,使其降雨渗入黄土蓄水库中。在冬季,尽管牧草地上部分干枯,但是,这时也是该区降水稀少

的时期,同时牧草的留茬也可拦截降水和防止风蚀。黄土丘陵沟壑区陡坡种植乔木用材林,由于干旱少

雨、土壤水分不足,蒸发蒸腾量远远超过降水量,不成林和不成材同时存在,或成林不成材。如刺槐、白榆等林木,只在前几年生长良好,7~8年以后就停滞生长,形成“小老头树”,10年后由于土壤水分亏

缺,就会出现枯死现象。这就为山川秀美工程提出了一个乔木资源引进鉴选,以及栽植方法有待突破的科

学技术问题。二是经济林和生态林相结合。依据地貌类型多样,即“阴阳坡差得多”的小气候特点,多元化配置经济林果,形成优势产业。如黄河沿岸红枣,中部的梨、大扁桃、杏、苹果,西部白于山区的仁用

杏等,使其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三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根据不同地貌类型和坡

度,林草采用条带式种植,以提高综合治理和土地开发利用水平。

三、陡坡地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是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建设的重点区位

如前所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大于25°的陡坡地面积占该区域总土地面积的1/2左右。据试验观测,

水流侵蚀的强度随坡度增大而增强。坡度小于15°时,侵蚀量大致与坡度的1.42成正比;大于15°时,侵蚀量约与坡度的32成正比[1]。黄土的天然休止角在33°~35°之间,坡度超过35°时,重力侵蚀开始活跃,

松散的土粒将向下泻溜。这样,一方面由于特定的地质、地形、土壤、降水、大风和早已被破坏的原生天

然植被;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承载人口过多,毁林开荒、陡坡开垦、开山取土、广种薄收的掠夺性经营方式,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该区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模数一般在

1~3万t/km2·a,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0%以上,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7.36亿t[2],其中绝大

多数是大于25°的陡坡地产生的泥沙,使大量的表土和养分付之东流。这样,陕北丘陵沟壑区每年因水土流失流走的N、P、K养分约1690万t,比陕西省全省化肥施用量还多。这不仅使土壤贫瘠,而且造成黄河下游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悬河,水患增加。因此,陡坡地的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应该是黄土高原丘陵沟48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1年壑区生态重建的关键区位。

陡坡地的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应当坚持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分类治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我们对该区域的长期调查研究,特别是在执行“九五”国家黄土项目专题(米脂试

区)期间的试验、示范和开发性研究,陡坡地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的主要措施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有:

(一)25°~35°陡坡地

坡面相对平缓整齐,主要分布在梁峁坡或沟谷坡上,属重点开发性利用和综合治理区域。综合治理和

合理开发利用模式:(1)以隔坡反坡软埂为主要整地方式的果+豆、果+草间作或乔+灌、灌+草混作模

式。退耕陡坡地上间隔4~5m,修建宽度为1.5~2.0m的倒反坡软埂水平梯田,梯田上栽植苹果、酥梨、

小叶杨或芦笋。而在间隔坡上可种植苜蓿、红豆草或沙棘等,其工程措施简单,土地利用率高,且能够使

降水就地入渗和拦蓄入渗,全拦全蓄。同时以经济林果和优质牧草为主,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

益。这种模式可在梁峁坡地较多、坡体长崦坡面开展集中等梁峁丘陵过度地带推广。(2)采用水平沟+大

鱼鳞坑与牧草+经济林果复合技术综合开发利用模式。适合于黄河沿岸峁状丘陵沟壑区的沟谷坡地,根据

地形地势情况,修建水平沟或大鱼磷坑,栽植梨、杏、枣等,坡面水平沟种植优质牧草等。利用高标准的

工程措施并配合栽植酥梨、大扁杏、红枣等,产值均可达到15000~22500元/hm2,同时还可割收优质牧

草,发展舍饲养羊,减少放牧破坏植被和给生态带来的危害。 (二)36°~45°陡坡地

地形支离破碎,坡面急陡,属保护性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区域,需要更加严格高质量的工程措施和生

物措施的结合。这种类型区一般可采用垄槽、条沟或大鱼鳞坑+经济林果或特种经济作物的治理利用模

式。例如米脂泉家沟试区“八五”和“九五”研究推广的垄槽+白桑,水平条沟+芦笋,大鱼鳞坑或水平

沟+梅杏、条沟+黑穗醋栗等,既能全拦降雨,就地人渗,防止水土流失,又可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据

统计这种模式平均产值在15000元/hm2以上,比陡坡洋芋产值高出4500~6000元/hm2,更重要的是和

陡坡洋芋相比,这是一种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此外,这种类型区土地还可大面积发展经济灌木和多

年生优质牧草,发展草畜生态农业。 (五)>45°的陡坡地

属重点保护性治理区,要坚决禁止放牧和开发性利用,主要应以种植灌木和深根性牧草(如柠条等)

为主,或采取人工改良和封山绿化的重点保护利用措施。

四、小城镇建设是黄土高原丘陵区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环节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有一些地>25°的陡坡地占土地面积的60%或70%以上,人口密度在100人/km2

以上,这样的环境条件是不适宜于人类生活的区域,既无生存条件,又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其结果是退

耕种树种草难,或前边种后边垦,今年种明年垦。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这些地方必须实行移民政

策。移民的方向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向区外农业生产条件好的地方转移;二是通过培训、教育向小城镇

集中,发展二、三产业。从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提升的要求来看,这个区域农村产业结构层

次水平较低。2000年北部茆状丘陵区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52.1%、28.4%、19.5%。这样

的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传统农业生产状态。在新的历史阶段,在中国加入WTO之期,在西部大开发、加大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这个机遇到来的时候,该区域必须在围绕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

这里说围绕小城镇发展二、三产业,并且把移民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是因为小城镇是城乡经济

发展的结合部,是农产品的市场和集散地,是外销的窗口。必须分化现有的农民队伍,打破80%人口在

农村的城乡分割格局,使大量的人口走出农业,走出农村。这样才能加快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的步伐,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以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良性协调发展。49第5期 王 青: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