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耋
浅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谢 丹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021)
摘要:学堂乐歌,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学生集体演唱创作的歌谣,诞生于民国时期,单从艺术角度来看学堂乐歌并 不成熟,但是却是造就了一批音乐教育者,对我过音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堂乐歌;音乐教育;曲调
我国有着上千的悠久历史,其中音乐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
分也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发展。到了民国初期,学堂乐歌正式走进了 课堂,当时的曲调是以日本、欧美为主,当然也有部分中国人自己
作品,但数量不多。学堂乐歌的出现,大大促进了我国的音乐的发 展。本文简单介绍了学堂乐歌的特点及其意义。
一、学堂乐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清末民初时期,鸦片战争爆发,随着列强的侵入,清政府已经
没有能力再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当时的中国惨遭列强的凌辱,百
姓苦不堪言。鉴于当时的社会现状,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发
起了维新运动,废除禁锢中国上千年的科举制,设立新学,其中,
“学堂乐歌”也在新学之列,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次运动失败了。 后经多方努力,在1902年,音乐课才正式进入课堂,同时也标志着
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二、学堂乐歌的特点 (~)创作题材特点
鉴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学堂乐歌的创作题材多与以下两方面相关:
首先,与富国强兵的爱国题材相关。我国音乐历经千年,每个
时代的题材都不尽相同,大都与当时的环境相关。学堂乐歌的出现
时期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堂堂一个文明古国、东方大国被列 强肆意践踏,我国领土被列强随意侵略和瓜分,更有甚者,有些国
家甚至妄图独自占领中国,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因此,看着中
国四分五裂的现状,寻求救国救民之道是爱国志士共同心愿,这也
在学堂乐歌中有所体现.如:夏颂莱的“何日醒”、石更的“中国男
儿”等等,都反应了当时的历史环境。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
年,一夫振臂万夫雄一一”这首歌不仅仅是作者的愿望,同时也是
材料,在时间关系上通过节奏的拉伸或紧缩形成的某种变奏。其
次,从“操作环节”上讲,传统音乐作品中的这类变奏幅度,必然
受制于演奏(或演唱)人员的生理机能而被限制在一个相对有限的
范围之内:反观严肃电子音乐作品,通过电子手段变奏处理各类声
音或音响,则全凭作曲家的写作意图,不会有任何外部因素影响变
奏幅度一一“斯托克豪森对音乐时间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人生理上 的感知极限和操作极限……”@。接着,从“实际效果”上讲,被
限制了幅度的各类变奏构成的音响变化幅度也必然受限,所以在传
统音乐范畴中,这类变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被理解成一种材料的展
开手段,同一主题(或材料)与对应变奏间的逻辑大多被解释成相 似性(或相近)关系;反观严肃电子音乐作品,这种从某种程度上
不受限制的变奏,可以完成相似性逻辑变奏的同时,还可以发展成 对比性逻辑的变奏,甚至是将材料“变成”另一种新材料一一“假
如你将贝多芬的交响乐录制到磁带上,然后将磁带加速,但不改变
音高。你将作品加速直至这个作品只持续一秒,这样你就得到了具 有特殊的音色和音质的音响,一种特殊形态或动力演化的音响,而
且是有着贝多芬所创造的内在生命的音响……假如你将任何给定的
一秒钟的声音拉长为20分钟,我们所得到的这个大的时间上的音乐
构成是原初声音的微观声学时间结构的扩展。” 最后,从“创作
意图”上讲,通过电子手段介入的材料变奏,作曲家可以从乐思出
发,将某个原始素材转变成五花八门的“新材料”,也能够方向将各
种南辕北辙的不同材料转变成人耳无法辨别的“同类(甚至近似于
同一)”材料。 这些进步与变化透露着作曲家运用“新技术”处理“新材料”,
构成“新音响”表达“新观念”——成功突破传统的时间轴对音乐的 种种限制(如同对传统音乐中的空间轴改造的改造一样),将其解放
为可以被用来主导音乐内容陈述及发展变化的独立音乐要素。
第三,综合前文的论述,结合电子音乐作品的实际聆听效果, 我们可以想象,一些电子音乐作品在材料构建之细节到整体的过程
中,是完全有能力同时拥有两套时间关系的一一很多情况下我们可
以借用传统的时间观念去量度、理解表象音响,而隐藏在看似无懈
可击的实际音响之下,却是另一番“景象”,它是通过作曲家精心布
局,也只可能在这类音乐作品中才能够被完全掩盖住的深层的新时 间关系。也许这种在表象音响与深层逻辑中追求某种特定的统一,
就是斯托克豪森倡导的“统一的时间结构”吧。一
注释: ①黄枕宇.从两部作品的比较看西方电子音乐早期发展.中央音乐学院 学报,2002,03. ②同① ③同① ④同①
【参考文献] [1]黄枕字.从两部作品的比较看西方电子音乐早期发展.中央音乐学院 学报,2002,03. [2]翟静.斯托克豪森的音乐观念及其创新追求. [3]潘祖君.论斯托克豪森作品<天狼星>的声音材料组织结构一一析斯 托克豪森电子音乐《天狼星》 [4]朱诗家,张小夫.融合与拼贴一一斯托克豪森的作品《颂歌》所体现 的电子音乐理念.2OO6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论文集. [5]李嘉.电子音乐创作思维在声学乐器中的实现特征一一从具有电子 音乐工作经验的作曲家谈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04.
日
童 董
中华四万万同袍的愿望,把列强赶出中国,推翻帝制,建立一个民
主、富强的大中华。
其次,与妇女解放运动相关。我国的封建制度时间较长,其封 建思想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尤其是女性更是地位低下,
中国封建思想“三从四德”,“女人以脚小唯美”等等,不仅从身体
上压迫女性,从心理上也歧视女性。
随着中国开放,以孙中山为核心一批爱国志士领导全国人民
开启了中国新的篇章,这对于上千的封建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尤其是女性受到的冲击更加强烈,因此,出现了一批专门针对解放 女性的歌词,如秋瑾的“勉女权”、沈心工的“女子体操”“缠足
苦”等等,都是要求妇女解放的歌词题材。
再者,赞美共和体制,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题材相关:辛
亥革命的成功了,标志着我国长达千年的封建统治退出了历史的舞
台,但是当时列强侵入,搞得民不聊生,因此,此时的歌曲中许多 赞美共同体制、如杨度的《黄河》、沈心工的《清军对镜》等都是这
类型的题材,歌词内容大多是赞美中国的地大物博,体现了当时人
们对于和平、自由社会制度的向往。
(二)学堂乐歌的曲调特点
学堂乐歌诞生,是我国近代音乐的开端,随着西方观念的传 入,西方音乐也在影响着我国的本土音乐,中国的一些音乐人开始
收到西方音乐的影响,结合本土音乐来进行创作。
学堂乐歌在这一历史时期,很多曲调甚至是直接套用的国外
音乐曲调,这一时期的学堂乐歌的曲调大致分为四种:日本歌曲曲
调、西洋欧美歌曲曲调、中国音乐人自己创造的曲调、中国本土音 乐曲调。
三、学堂乐歌的意义
学堂乐歌作为我国近代音乐的产物,对于我国的音乐教育有着
重要的历史意义,笔者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学堂乐歌的意义。
(一)学堂乐歌的出现标志着音乐教育正式步入课堂 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梁启超先生自十八岁
起就开始接触西方学术,对于西方的音乐教育有着很深的感触,但
纵观当时的现状,中国虽有四万万人,却无一人能谱写新乐,实在
令国人汗颜。
因此,梁启超先生对于当时我国新学开始教授音乐课异常重 视,在民国初期,学堂乐歌开始在女子初、高阶段出现,但并非
“必须课”,而是属于“选修课”,随后经多方努力,知道1912年中
华民国正式成立,中小学才开始正式开设“音乐”课程,学堂乐歌 才正式的进入课堂,当时规定音乐课程为每周一小时的必修课 至
此,学堂乐歌才算站稳了脚跟,这对于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极
其重要的意义。
(二)学堂乐歌的出现成就了一批音乐教育家
学堂乐歌的出现,造就了一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当时中国
混乱不堪,保守列强欺凌,甚至是不足中国一个省大小的日本也在
筹划如何瓜分中国。因此,国内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我国若想有
所发展,可以效仿日本或是其它列强,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当时的维新派发现,日本在教育方面相比中国,还有一门“艺
术课程”,因此这些人也主张在国内开设艺术学科。顺应时代潮
流,这时期就涌现出了一批接触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这些人大都有
留学海外的经历,对于西方的音乐教育模式很是精通。因此,这批
音乐人学成归国后,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皿 比如:当时的沈心工在1903年学成归国后,便把自己的全部精
力投入到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中去了,当时的南洋公学、上海龙门
师范学校、上海务本女塾等都曾有过沈心工的身影。同时期的音乐
教育工作者李叔同稍晚与沈心工,他在191o年学成归国后,先后在
天津工业专门学校、直隶模范工业学堂任教,2年后,辗转只上海、
杭卅I等地区任教。 当时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处于空白期,这批音乐人在短短几十年
的时间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是中国近代音
乐的弓l路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学堂乐歌有效的推动了音乐教材的完善
在学堂乐歌诞生以前,学校根本就不设立音乐这门课程,也就
没有音乐教材之说了。在学堂乐歌正式进入课堂之后,音乐教材的 问题才显露出来,面对这种困境,很多音乐教师开始一边工作一边
串座,如留学归来的沈心工就是如此,从19o4年开始,沈心工先后 创作并出版了《学校唱歌集》(19o4 ̄19o7,共3集)、《重编学校
唱歌集》(共6集,1912)等,这些乐歌大部分都是沈心工自己作词
作曲,其中有不少乐歌都当做音乐教材使用。
此外,曾志志也潜心创作了不少乐歌,如《教育唱歌集》中的
l6首歌曲都是他创作的,沈心工等老一辈音乐教育家对于我国当时
的音乐教材的完善工作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所做的贡献应为我们所 铭记在心。
(四)学堂乐歌对于音乐教育的意义 学堂乐歌为中国新一代音乐文化的建立、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学堂乐歌是专门针对学校学生集体歌唱而出现的,从此集体演
唱形式慢慢成形,学堂乐歌也为后期大众歌曲创作提供了依据。
到了1927年,教育家蔡元培、萧友梅在上海共同创立了上海国
立音乐院,上海国立音乐院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的音乐教育又步入
一个新的台阶,专门培养音乐人才的结构出现了。随后,有很多音
乐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如1930年当时的北京建立北平女
子文理学院音乐系、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系等等出现,我国
的音乐事业从此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四、结语
总之,学堂乐歌是应时代潮流而出现的一种新鲜事物,鉴于当 时的历史环境,在曲调、歌词方面有着自身独特之处,虽然以现在
的眼光看来发展并不成熟,但是在当时却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正是
因为学堂乐歌的出现,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才慢慢走上了正轨,才 有了今天音乐事业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王菊香.论“学堂乐歌”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N].连云港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69-71. [2]冯芸.乐歌与我国的音乐教育[N].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 06:89—90. [3]朱琨.“学堂乐歌”一新式学堂音乐教育的开端[J].音乐天地. 2006,04:54. [4]杨芳蕾.浅谈“学堂乐歌”时期的歌曲创作[N].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8,03:163—164. [5]郭立群.学堂乐歌对音乐教育的贡献[J].消费导刊,2008,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