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铜器拓片工作流程

铜器拓片工作流程

銅器拓片工作流程

1.所需材料與工具

所需用具包括:單宣紙、雙宣紙或厚棉紙、搨(拓)包、硯台、墨汁、墨條、噴水器、乾淨抹布、白笈片(粉)、羊毛筆、鬃刷或油漆刷,其中較特殊的是大大小小的搨(拓)包,也得費工夫自己DIY製作,依據文物的對象與功能,製作出大小尺寸不同、功能也不同的搨(拓)包。配合由大到小數個搨(拓)包的製作材料為:脫脂棉花或細海綿、絹布、綾布或細綿布、橡皮筋或粗棉繩。

其他工具:水桶、剪刀、熱水杯(碗)、調墨用盤或較大的平底碟子等。

2.前置工作

正式拓器物前的準備時間要完成幾件事:

宣紙事先裁剪好備用,宣紙大小約略大於要拓的器面,上下留天地,左右留兩柱的空間,一般約為3~6公分。(圖五十二) 白笈片(粉)調熱水且攪拌均勻,呈適宜的黏稠膠狀後備用。(圖五十三)研磨墨汁使墨色更為飽和。

3.拓器物步驟:

(1) 上紙:

A.羊毛筆或刷子沾白笈水均勻塗抹於器物銘文或紋飾上(白笈水為黏著劑與保護膜,黏度不宜過高,濃度過高則容易導致不易著墨,此外乾燥後的拓紙作品不易揭下或易造成破損,但是濃度過低時,則容易在操作的過程中滑動與脫落)。

B.宣紙附著於器物上,以乾淨的掃刷,於紙張的中心由上而下、由內而外方向的輕輕撫刷,使其平貼於器物上。

C.以微濕抹布將宣紙輕壓,使紙張更為服貼,水份則讓宣紙更有張力。

D.特別注意器物紋飾上的高落差位置,不得施力過重,以免破壞紙面或過度變形,因而造成缺陷。

(2) 敲紙:(圖五十四)

A.已附著的宣紙上再覆蓋一層厚棉紙(或厚宣紙)用以吸取紙上多餘的水分。

B.鬃刷(彈性越佳越密實越好,尤以頭髮為佳)在紙張表面上敲打,使宣紙與器面緊密接合,陰陽刻文更為清楚,方向可為橫向而縱向或由縱向而橫向,無一處遺漏。 C.鬃刷敲紙時應保持上下垂直的定向姿勢,且施力力求均勻與協調。

D.等待宣紙半乾(依氣候而定,一般約在20∼30分鐘之間),待紙張呈現泛白的微乾狀。

E.紙面上的縐摺與空隙氣泡,務必除去與修飾,且絕對避免紙面起毛。

F.任何紙面上的雜紋、雜痕與外來覆著的刷毛雜物,都必須清除乾淨。

(3) 拓印:(圖五十五~圖五十八)

A.先再一次的確認紙張的乾燥程度(太乾與太濕多會造成拓片的缺陷與不完美),大搨包以沾墨為主(墨的濃度宜適度;沾少宜佳),先以中或小搨包與大搨包做調墨與調濕的拍擊步驟,再以調好墨色的中、小搨包,逐步全面的搨出淡淡的淡墨底色。

B.中或小搨包做第二次色或第三次色,再逐步加強細部輪廓、線條及墨色。

C.完成搨墨後,紙必須在未完全乾燥之前取下,否則會使紙黏貼在器物表面上而不易撕下,甚至造成破損。

D.最後一道工作則是用微濕的乾淨抹布,將器面上的白笈水和殘留的墨汁擦拭清潔乾淨與烘乾。

註:本文所記之拓印方式,是屬於「濕拓法」之應用方法。

圖五十二 、裁紙

圖五十三 、白笈粉(片)調熱水且攪拌均勻

圖五十四 、敲紙

圖五十五 、拓印

圖五十六 、拓印

圖五十七 、完成上墨

圖五十八 、取下成品

青銅器全形拓製作流程表

青銅器全形拓製作大至可分成下列五個步驟:

1.清理器物:將器物表面清理乾淨,生坑者需除鏽(古時用刀剔,後有以醋、鹽酸或電解去鏽之法),熟坑者以溫水擦拭或以稍熱之水洗淨。

2.繪製草圖:選出最能表現出該器物特點的角度,用鉛筆在宣紙上畫出「⊥」,作為標示出該器物特定角度之輪廓的(高度、寬度)基準,畫出基本的器形、部位。

3.上紙:在器物表面塗上已預先泡好的白芨水,將拓紙敷於器上,此時可利用略濕的小毛巾輕壓,有助拓紙與器物密合。再用刷子打紙,一方面將紙打入字口及紋飾,一方面使紙與器物之間的空氣儘量排出。

4.上墨:上墨是製作全形拓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器拓立體感的呈現,取決於傳拓者掌握墨色濃淡的能力。拓包先蘸墨於硯台,然後在磁碟上拍打、搓揉,使拓包蘸墨均勻,再輕拍於拓紙數次。每次上墨時,力量不可太重,亦不可心急,逐次上墨,墨色隨著每次上墨而慢慢加深。

5.揭紙:上墨之後,待紙乾透,便可將紙由器上輕輕揭下。

6.修飾:揭紙後仍須用紙版裁出與此器大小相同的輪廓,置於器拓上,用拓包補拓出器形的邊緣,或者,也可用筆墨填補、修飾器邊。

精金良墨 ---- 以傳拓藝術展現青銅器形制之美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陳昭容 副研究員

青銅器全形拓是十九世紀中葉興起的一種特別技藝,結合素描、繪畫、傳拓、剪紙,在平面的拓紙上傳達立體的青銅器形制與花紋。自攝影技術發達之後,需要高超技巧、慢工細作的青銅器全形拓,因傳承不易,成了希罕而珍貴的藝術品。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收藏青銅器全形拓超過兩千件,以傳拓藝術展現青銅器形制之美,精緻優雅,值得品味。

一、序言

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盛行,貴族常以銅器作為生活及祭祀用具,去世後,將大批銅器作為隨葬品,貴族在遇到緊急事故時,也會將青銅器埋在窖穴中,以逃過災難。這些青銅器,後代不斷自地下出土,所謂「地不愛寶」,使我們有幸能夠看到這麼多珍貴的藝術品。

最早見於紀錄的青銅器出土,是西漢時期,漢武帝「得鼎汾水上」(《漢書 ‧ 武帝紀》),以為祥瑞徵兆,遂將年號從「元狩」改為「元鼎」( 116 BC )。許慎《說文解字 ‧ 序》也提到:「郡國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但終漢之世,青銅器並沒有成為研究的課題。

直到北宋金石學興起,青銅器作為研究的素材,脫離祥瑞、古玩的色彩,士大夫(如歐陽修、劉敞等)醉心投入,加上皇室(宋徽宗)對古器物的喜愛,上行下效,甚至出現專為古董買辦的掮客商販,古物成為市面流通的商品,文人雅士聚集摹挲交流,蔚為風氣。

宋代造紙、印刷術、墨拓技術的發展,為青銅器銘文及器形的流傳提供了方便。當時編成的圖錄類青銅器專書,最著名有呂大臨( 1040-1092 )的《考古圖》十卷、編者佚名的《續考古圖》五卷、宋徽宗敕編《宣和博古圖》三十卷。這些圖錄成為後世青銅器著錄家編輯的準則,直到清代銅器研究大興,編輯圖錄所採取的體例大抵仿此。

二、甚麼是全形拓?

墨拓之法,始於六朝,最早是用來拓漢魏石經及秦刻石。唐代以後大行,宋初,遂用以拓古器文字。一般的墨拓是指平面的拓印技術。所謂的「全形拓」,又叫立體拓、圖形拓,是在一張平面的拓紙上傳達出立體的器物圖像,與平面製拓有所不同。

宋代金石學興起以來,至二十世紀初照相技術未普及之前,傳遞青銅器形制主要是以摹繪為主,全形拓是十九世紀中葉才興起的一種特別技藝,結合素描、繪畫、傳拓、剪紙,在平面的拓紙上傳達立體的青銅器形制與花紋。

全形拓大約有三種不同的作法:一、分紙拓,是局部以小張紙拓製後,加以拼貼成整器圖形。嚴格的說,這只是平面的拼貼而不是立體的器拓。二、整紙拓,經由多次的上紙、挪移,將全器的立體形狀及花紋完全在一張紙上拓製完成。三、翻刻拓,是將器物圖形及花紋先刻在木或石版上,然後拓印。在實際運作時,常會結合局部分紙拓和翻刻拓的方式,將較難的局部採分紙或翻刻方式,完成一件作品。

全形拓的發展分為幾個階段:

(一)早期的全形拓(嘉慶 1796-1820 至道光 1821-1850 之間) 拓製彝器全形,始於馬起鳳。《金石屑》一:三三錄有一件漢洗,馬氏題記說明是戊午( 1798 )六月十八日所做。馬起鳳的學生六舟(釋達受, 1791 —— 1858 )得其傳授,阮元稱為「金石僧」,六舟學生李錦鴻也長於全形拓。此外還有張廷濟( 1768-1848 )編纂的《清儀閣金石文字》中,也有收有幾件青銅爵全形拓。

全形拓的技法在初始之際,通常器物小件且線條紋飾簡單,習慣以平面的拓法來做立體拓,不講求透視,也分不出陰陽,如同由木刻印成。

(二)發展期 ---- (道光 1821-1850 後期至咸豐 1851-1861 )

清代金 石學家(陳介祺 1813-1884 )是全形拓發展的關鍵性人物,他是 山東濰縣人。道光二十五年 (1845)乙巳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不久棄官歸里﹐終生未再出仕。 他大量收集青銅器及璽印封泥等,常與其他學者應酬往來,互相交換資訊、定期切磋。交流方式主要以拓片傳遞。因此陳介祺大量製作拓本,也不斷研究傳拓技法。所謂濰城形拓,多半事先做出實物大小相同的畫拓稿,再浸木製版,進行傳拓,整個過程要求精緻、細巧、輕盈、潔淨。毛公鼎曾由陳介祺收藏,他所拓的毛公鼎全形拓就是一絕,傳世數量不多,極其珍貴。

(三)成熟期(同治 1862-1874 光緒 1875-1908 民國 1911-- )

西方的素描透視方法傳入中國後,應用到傳拓上,使得全形拓作品,在透視上較為準確、明暗深淺也都掌握較好,在明暗之間還以漸層處理,光線十分自然。周希丁( 1891-1961 )為其中代表人物,他拓過陳寶琛及羅振玉等名家的收藏。陳邦懷評「審其向背,辨其陰陽,以定墨氣之深淺;觀其遠近,准其尺度,以符算理之吻合。君所拓者,器之立體也,非平面也,前此所未有也。」(〈悼念周希丁先生〉《文物》 1962.3 )希丁大弟子傅大卣( 1917—1994 )及其子傅萬里都得其真傳。另有馬子雲( 1903-1986 )及其弟子紀宏章也都長於全形拓。

三、全形拓的定位及其遺緒

從宋代以來,青銅器器形的流傳,主要是靠摹繪,即使在照相技術發達的今天,青銅器的線圖仍廣為採用。全形拓從嘉慶道光興起、逐漸流行以後,主要是以拓本方式流傳。直到石印、珂羅版印刷、照相印刷興起之後,印製便利精美,成為金石學圖錄的主流,迅速而大量產出。全形拓這種費時費工的純手工藝術,師傅難尋,傳承不易,逐漸成了希罕而珍貴的藝術品。

欣賞全形拓的時候,需考慮到全形拓作為金石學圖像傳統的一部份,曾階段性的起過傳遞器形圖像的功能。就藝術而言,全形拓也應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兩本以全形拓為主的著錄《澂秋館吉金圖》( 1931 )、《栘林館吉金圖識》( 1940 )印刷出版,可以看到照片未必取代精好的全形拓,其中存在傳拓師的巧思及細膩,是新技術無琺取代的。

在金石學研究之外,青銅器全形拓也與繪畫結合,成為清末到三零、四零年代畫壇上獨特的一個門類,深受大眾喜愛。傳統繪畫中的「博古畫」是結合古器物圖形及花卉蔬果等配製而成畫面。古物處理或是直接勾畫器形,或是以器物全形拓直接安排在畫面上,加上折枝蔬果點染花卉,傳達一種古意盎然的趣味。紙本傳拓的古器物圖形,做為一種半成品,介入畫家的創作過程中,收藏家、傳拓師及畫家三方聯手合作,器精、拓精、畫精,共同完成一件藝術品。

四、史語所藏全形拓

1928 年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之後,在所長傅斯年先生的領導下,上窮碧落下黃泉,為搜尋研究資料不遺餘力,豐富的金石拓片成了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的珍藏,其中包含了大約兩千餘件青銅器全形拓片,其中包括吳式芬、陳介祺、柯昌泗、馮恕、孫壯、羅振玉等金石名家的收藏,傳拓者多為高手,如周希丁、王秀仁等,質精量多,頗為可觀。收藏名家劉體智(善齋)先生於 1932 年將善齋所藏銅器全形拓四百餘紙,捐贈本所,為本所全形拓藏品之大宗,精金良墨,彌足珍賞。

全形拓的製作

全形拓是在照相技術還未普及的清代乾嘉(18世紀)以後才出現的。由於當時一般的傳拓以及線描版刻等方法,並不能滿足收藏家的需要,全形拓的技術遂應運而生。傳拓的方法是:首先要將器物表面清理乾淨,生坑者除鏽(古時用刀剔,後有以醋、鹽酸或電解去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