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非鱼的全雄控制

罗非鱼的全雄控制

罗非鱼的全雄控制
专业名称:动物遗传与育种学生:2014级敬莎莎指导教师:吴宏伟
摘要:罗非鱼(tilapias)又称非洲鲫鱼,有700多种,属于鲈形目、丽鱼科。

其是世界的主要养殖鱼类之一,原产于非洲大陆及中东地区、太平洋沿岸的淡水咸水海区。

分布在西亚的以色列及约旦等地,遍布赤道地区,莫桑比克和南非,遍及整个非洲大陆的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水域。

随原产于非洲,但养殖并不起源于非洲,而是东南亚。

我国先后引进的品种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吉利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吉富罗非鱼、萨罗罗非鱼、荷那龙罗非鱼、红罗非鱼等近十种。

一般情况下,雄性的个体较雌性大,生长也较雌性快。

关键词:罗非鱼;全雄控制;雌性;雄性
罗非鱼性成熟早,产卵周期短,口腔孵育幼鱼,繁殖条件要求不高,在小面积静止水体可自然繁殖。

罗非鱼的特点是耐温范围较广,抗病力强,适于群集生活,并能在低氧条件下成活。

具有适应性强、食欲杂、病害少,繁殖迅速,生长快,产量高,肉质细嫩和无肌间刺等优点。

也因此成为了普遍的水产养殖品种。

所以,罗非鱼的性逆转(全雄控制)成为养殖罗非鱼的重要技术。

1.罗非鱼全雄控制的前景与意义
罗非鱼生命力强,适宜于淡水、海水、网箱和流水高密度集约化养殖。

罗非鱼作为鳕鱼的替代品,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大,在全球淡水鱼贸易中居第二位,仅次于鲑鳟鱼。

1.1前景
罗非鱼有“白肉三文鱼”之称,一方面,其所具有的蛋白质含量高,人体所需营养素适中等特点,其产品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另一方面,国际消费市场正在迅速崛起,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我国罗非鱼产业化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罗非鱼养殖区相对集中,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生产带。

我国罗非鱼主产区集中在广东、福建和广西三地,其次为山东、海南。

产业开发技术日趋成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罗非鱼产业化发展将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罗非鱼系热带鱼类,原产于非洲,具有食性杂、生长快、抗病力与抗逆性强、肉质好、繁殖力强、易养殖、群体产量高等一系列优点。

养殖方式分为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

罗非鱼——永远是理想的养殖鱼类。

1.2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物理控制或者种间杂交来对罗鱼进行全雄控制。

其意义在于:
①提高罗非鱼养殖群体的生长速度(养殖生长速度快的单性群体,可提高养殖鱼产量,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②控制罗非鱼的额过度繁殖,提高单位产量和产品质量(成熟早,养殖周期短,易造成密度过大)
③有利于工厂化、集约化养殖(投放规格一致,生长速度一致,上市规格一致,提高产量)
④控制罗非鱼群体过早成熟,延长有限生长期(达到性成熟后生长速度会
迅速下降,饵料系数升高,降低了经济效益,减少能量消耗,提高上市的商品规格,具有重大意义)
2.亲本选择
要做罗非鱼的全雄控制,首先要了解罗非鱼,会分辨它的雌雄,知道它的常见养殖品种,哪些是作为亲本的较好选择。

2.1罗非鱼的雌雄辨别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从罗非鱼的体形上分辨雌雄,它的外部色彩、尾鳍上的条纹、背鳍的凸起程度、同龄间的个体大小。

罗非鱼在幼鱼时期,雌、雄很难分别,在体长达到5cm时可用手轻捏腹部,若有第三个孔出现,就说明这条鱼是雌鱼,显现的这个孔就是雌鱼的生殖孔。

达到50g以上时可清楚鉴别。

雌鱼腹部有三个孔,即肛门、生殖孔和泌尿孔,而雄鱼只有两个开孔,即肛门和生殖孔。

繁殖期间,雌鱼生殖突外凸,根据生殖突凸出程度及生殖孔开口大小,可判断雌鱼性腺发育程度。

性成熟雄鱼在繁殖季节具有比雌鱼鲜明的婚姻色,体长和体重都超过同龄雌鱼,体高和体长的比值也大于雌鱼,背鳍和臀鳍软条都比雌鱼长。

2.2常见养殖品种及亲本
我国养殖的罗非鱼均引自外国,在我国主要养殖的品种有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等。

罗非鱼的雌雄比例与受精卵孵化水温、鱼苗培育水温,在适宜的水温范围内,雄性比例随水温增高而增高。

主要介绍一下尼罗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是我国最早引进的罗非鱼,背鳍边缘黑色,尾鳍有黑色条纹,呈垂直状,体侧有8~10条横带纹,尾柄边缘有黑斑。

其生长快、食性杂、耐低氧、个体大产量高和肥满度高。

一般作为杂交亲本的一方与其他的罗非鱼进行杂交配种:其♂作为父本与莫桑比克罗非鱼♀杂交的后代福寿鱼,食性杂、生长快,疾病少、产量高,但因其含肉率低,影响了福寿鱼的养殖发展;其♀作为母本时,与奥利亚罗非鱼♂杂交,得到的后代奥尼罗非鱼可以达到93%的雄性率;同时,红罗非鱼是由尼罗罗非鱼与莫桑比克罗非鱼杂交得到的,食性杂繁殖力强、广盐性、疾病少、个体大、体肥、肉味鲜。

奥利亚罗非鱼,耐寒、耐盐、耐低氧、起捕率高,ZW染色体,其作为父本与尼罗罗非母本杂交可产生全雄性罗非鱼。

3全雄控制方法
全雄性罗非鱼可以通过物理控制人工诱导、种间杂交、激素控制和三系配套遗传等。

3.1物理控制人工诱导
物理控制人工诱导鱼类四倍体的研究是近年来鱼类遗传育种工作中的主攻方向之一。

采用静水压或静水压与冷休克结合处理两种方法进行抑制第一次卵裂诱导罗非鱼四倍体,让其四倍体鱼再与正常二倍体鱼交配得到大量的可供养殖生产的三倍体后代,得出的三倍体全为雄性罗非鱼,全雄的三倍体罗非鱼没有繁殖能力。

国外有学者曾在罗非鱼卵卵裂前采用7500 psi的压力和7.5 ℃的冷水处
理7分钟,成功地诱导出四倍体胚胎。

但由于鱼类四倍体的诱导方法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还没大量繁殖成功。

3.2种间杂交获得全雄性
种间杂交:一般指同一属内的两个种之间的交配。

属间以至科间的两个种间的交配,有时亚种间的交配也可以纳入种间杂交的范畴。

种间杂交现有很多设备齐全的鱼苗孵化场采用雄性的奥尼罗非鱼与雌性的尼罗罗非鱼种间杂交,得出的鱼苗雄性子代占90%—95%,然后拿这一雄性子代与这一雌性子代配种,得出的全为超雄罗非鱼。

这一代的超雄罗非鱼比其父代生长更快,但不能作为亲鱼保种。

这种方法的重点在于雄性奥尼罗非鱼与雌性尼罗罗非鱼的保纯,因现在的河水中含大量的其它野生罗非鱼的鱼卵,如孵化用水处理不好的话,很易造成孵出的鱼苗不纯。

这种方法在现在不失为获得大量雄性罗非鱼的好方法。

罗非鱼繁殖能力强,在适宜的条件下能自行繁殖,不同品种之间容易杂交产生杂交鱼,但不同的杂交组合产生的后代中雌雄比例不一样。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雌性尼罗罗非鱼和雄性奥利亚罗非鱼杂交获得全雄性罗非鱼。

中间杂交的优势在于:雄性率高、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体型好、加工出肉率高。

3.3激素控制罗非鱼性别
在罗非鱼性腺分化的关键时期可用固醇类激素处理仔、稚鱼,可得到单性或原发单性种群。

使用外源激素控制性腺发育所采用的方法有三种:投喂、侵泡、注射。

而投喂法在生产中是最常见的。

利用激素控制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主要是用雄激素。

使遗传型雌向表现型雄性转变,应用广泛的雄激素是17-甲基肇酮,它容易得到,且口服时相当稳定有效。

根据研究发现,不同含量的甲基攀丸酮对鱼类具有不同的生物效应,剂量为10~50ppm会导致罗非鱼由雌性向雄性的完全性逆转,药剂超过1000ppm时则对遗传性雄莫桑比克罗非鱼产生雌性化效应。

3.4三系配套遗传技术
三系配套:激素诱导结合生物学方法生产单性群体的方法称为三系配套。

三系分别为:原系:自然群体中未经转化的雌雄鱼,即XX;XY;转化系:遗传型雄鱼用雌激素诱导转化后的表型的雌鱼;雄性纯合性系:染色体为YY雄性个体三系配套遗传技术:
①自然罗飞鱼中的雄性罗非鱼如尼罗罗非鱼,用雌二醇诱导:即XY♂(原系雄性)经诱导后为转化系雌性(生理性别)XY♀,使雄性遗传性别逆转为生理雌性性别。

②利用转化系雌鱼XY♀与原系中的正常雄性罗非鱼XY♂交配,则可获得遗传性别超雄鱼YY♂,称为“雄性纯和系”。

③利用雌性激素将遗传性别超雄鱼YY♂转化为生理性别为雌性的“雄性纯和转化系”YY♀。

再利用雄性纯和系YY♂和雄性纯和转化系YY♀自由交配,可以产生大量的超雄鱼YY♂。

④雄性纯和系YY♂与自然群体中的正常雌性罗非鱼XX♀交配,就可获得100%全雄性鱼,供给生产养殖需要。

三系配套技术的意义:这样做的话,就可以把罗非鱼原本用于性腺发育的能量用于长身体,加大酮体的体积等。

参考文献
[1]罗非鱼高效生态养殖技术[M].2014(1)
[2]罗非鱼安全生产技术指南 [M].201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