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

农村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

农村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一、城市和城市化简述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的产物。

在地理经济学中,城市被定义为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有足够多的非农人口,并具有生活必须的住宅、公共设施伴随着生产、交易、消费等活动的综合聚合体。

城市化也称作城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的过程是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不断扩散过程。

简单的理解,就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化既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只有经历了城市化才能真正的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二、我国农村城市化现状农村城市化是让农民进城,并且改变他们的就业与收入结构。

农村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乡村衰弱,向城市化兴起的一个过程。

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它推动着我国社会的转型。

实现农村经济、人口、社会城市化,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根本和目标。

推进农村城市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农村城市化适度发展、以市场化为取向、以产业的发展和集聚为依托,在制度创新过程中推进农村城市化。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对原有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这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开端。

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

从21世纪开始,中国开始进入城市化发展新时期,人口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17.92%上升到2010年的45.7%,年平均提高1%以上。

但是在“十一五”时期,我国的城市化遇到了“瓶颈”——城市化规模扩张的制约与品质提升的压力逐渐凸显。

在中国,城市化所承载的,不仅是发展经济,还有城乡一体化、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

然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对中央的有关文件没有完全的理解和掌握,城市化的工作基本上单一的体现在对城市规模扩张和对GDP 增长的追逐上,没有兼顾公共设施及民生的改善,使现阶段的城市化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

这与城市化的初衷正好背道而驰,所以总结城市化进程中的不足,为城市化的未来找出一条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与环境相协调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的新路子,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及隐患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然而,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而赞叹不已、沾沾自喜是远远不够的。

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成果,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解决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的使城市化的成果由城市居民、农民共享,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一味的追求形式化、快速化城市化发展的的前提是经济的发展,现在政府正在大搞拆迁,将农村人口带入城市,将他们变成城市居民,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与消费方式,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据对最近的大批农村拆迁户调查,70%的人非常愿意拆迁,因为他们虽然将自己的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但是他们可以从城府那得到很多的补贴,他们可以靠着补贴过着富足的生活。

这是一种惰性的表现。

但是这样只考虑到城市居民对推动城市发展的作用,这样就会忽视目前的经济与就业状况。

所以我们应该从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开始,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现实生活状况,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城市居民比例,这样难免会出现虚无的农村城市化,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而没有从社会的本质状况去解决。

城市化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所以政府应该努力吸引农民去规划地区投资,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聚集,而不是只是表象的增加城市人口。

城市化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就跟自然规律一样,不能强求,需要我们尊重,不能认为的去求快,而制造一些假的数据。

城市化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引导。

一味的求快,只会带来很多的社会不良现象。

让那些有利可图的人钻了空子。

它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状况所决定的,如果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没有解决就业问题只会造成很多社会治安问题。

这样只会阻碍城市的发展,而不是加快城市化建设。

多以建设城市化要以市场化为趋向,以产业发展为依托,而不是表象的增加城市人口。

任何事情若违背了其发展规律,必将带来消极的后果,虽“热闹”一时,却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我们不是没有“加速发展”的教训。

大跃进就是最好的例子。

(二)失地农民返贫为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扩展的目的,地方政府把向农民征得的农民宅基地等土地复垦后换取同等面积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向农民征地用于城市化的建设,目的和初衷都没有错,但是牺牲农民的利益搞“土地财政”发展地方经济就是大错特错了。

在征地的过程中没有对农民采用合理的安置方式,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也没有充分尊重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所有权及使用权,农民在城市化的大潮中还没有享受到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的便利,又有一次的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

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被征占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

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准备奔向小康的农民却由于城市化而返贫了。

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5.7%,城乡收入比却为3.31,考虑到可比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大约达到了4至6倍左右。

城市化的目的和意义是加快社会的发展,使城市的文明成果城乡共享,逐步的缩小城市与乡村二元经济体制带来的城乡差距,但本义被一些地方政府忽略了。

另外,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补偿,运用愈加激烈的方式进行“反拆迁”。

政府向农民争地成为农民返贫的元凶,也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利益矛盾的根源。

(三)农民工、农二代与留守儿童问题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原有能够支撑人们生产生活的公共物品呈现出严重不足的态势。

农民工在城市化过程中付出自己辛勤劳动和汗水,却不能享受城市生活的待遇,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农民工,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

他们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现象。

据统计,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1.2亿,他们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他们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使农民工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生活保障。

这不免使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降低,同时,进城务工的农民会产生自我怀疑和自卑心理,用不理智、不负责任的方式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人,甚至成为城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

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多数是出生于80年代以后,被称为“农二代”。

他们曾是“留守儿童”,他们曾是随“民一代”父母进城寻梦的“无根儿童”。

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拥有更多的文化知识,怀有更远大的理想,对城市也更加的熟悉,但是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也更加脆弱。

但是户籍制度、城市社保等相关制度的制约使他们“留不下,回不去”,成了游离在城市边缘的人。

另外,那些依然留守在农村的儿童,也同样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四)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及浪费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也是其进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由于在城市集中了很多的工厂和企业,形成了“城市热岛”,使本来就脆弱的城市环境更加的不堪一击;城市的很多自然景观被钢筋水泥代替,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造成资源的浪费;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使生活垃圾的排放量增大,甚至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而造成环境的失调;另外还有噪声污染、光污染等新型污染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三、对城市化的几点建议(一)发展农村经济,工业化城市化是根本出路工业化是县域经济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与产物,也是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更是县域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标志。

市场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灵魂,是县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的前提条件。

工业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物质外壳,市场化是现代化的内核。

过去我们论证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实际上也是说市场化是必然的。

农业产业化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县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的一条捷径。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龙头加基地,产供销,农工商,科工贸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内涵。

它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呢?是先市场化,后工业化;先专业化,后规模化;是龙头带动、市场拉动、特色推动。

这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

(二)县城和县域重点城镇是县域工业化城市化的主要推动者县城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扩散城市文明的枢纽。

县城和县域重点城镇是县域工业化城市化的主要推动者。

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是县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力杠杆。

县城经济应当成为县域经济走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火车头。

(三)以县城为中心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1、解放思想,更新战略。

充分认识县域城市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县域不可能独立实现城市化,但它是城市化的重点对象。

县域城市化离不开大中城市的拉动,但它自己的努力更加重要。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化的基础。

城市规划编制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注重市民的多层次需求,充分考虑省情、市情、县城、镇情,广泛听取意见;既要走专家路线,更要走群众路线。

4、发展实业,吸引乡镇企业等经济实体进入工业园区。

经济力是城镇活力的源泉,而工业经济是城市的基础。

要实施园区发展战略,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商业园区,实现二三产业基础设施共享,降低企业和经营者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成本和投资成本。

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利用改革改制,资产重组、进镇入园发展。

5、建“农民城市”,吸引农民成为市民。

城镇化说到底就是农民进城的过程。

我们不否认有些进城农民发了大财,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新进城的这批人,还是属于低收入的消费者,属于打工族。

因此城镇化进程,第一意味着穷人进城,第二意味着非农产业化的过程,是农民找到非农产业就业的过程。

城市化一方面,使得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成本降低,使大家的效率提高。

另一方面,城镇化导致人口聚集,而人口聚集创造出服务业的发展。

因此,城镇化能够促进工业化,促进非农产业化的进程。

现在大家都在招商引资,最后比的可能就是劳动力的价值,工资的水平。

如果一个城市能够不断地容纳更多的穷人,就可以使这个城市的工资水平长期保持在具有优势的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