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2005.j 试析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龙宗智 [摘要] 我国现行的审判制度,既非当事人主义,也非职权主义,而是一种具有中 国特色的混合式审判方式。我国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以及诉讼结构的改造只能继续推进, 对职权主义性质的诉讼结构进行当事人主义改造,使诉讼程序及法院角色更符合法治即宪 政制度对冲突解决以及法院角色的要求。 [关键词] 庭审制度;刑事审判方式;混合式审判方式;诉讼结构改革 [中图分类号]DF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5)01—0080—05
诉讼是控辩审三方以特定形式组合,并以法庭 为主要空间展开互动关系的一个法律构造。而庭 审法律制度构筑了特定的法的空间。我国1996年 修改刑事诉讼法,对审判制度尤其是庭审方式进行 了重大的、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改革。近七、八年来 的实践,我们已经有了相当的制度体验,而且时间 的流逝形成了一定的距离,便于对当时的制度改革 进行比较从容的评价。在当前刑事诉讼法面临再 次修订时,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评估已经实施的改 革,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审判方式乃至诉讼结构下一 步改革的方向和具体的路径。 现行庭审制度的基本特点和问题 我国1979年《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审判方 式属于一种强调法官审理职权的模式,呈现两个基 本特点:一个特点为庭前实体审。法官为做好法庭 审理准备而在庭前审阅全部证据材料,为此而实行 三项制度一项标准。三项制度一是证据材料起诉 时全部移送法院的卷宗移送制度;二是法官庭前为 查明案情,核实证据可以进行调查的庭前调查制 度;三是法院的退侦权制度,法院庭前审查乃至庭 审时发现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有权将案件退 回检察机关补充侦查。所谓一项标准,是指开庭的 高标准:法官审查认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 分时,应当开庭审判。 另一个特点是法官直接实施证据调查并推动 审判进行。法官在法庭上不仅是诉讼指挥者,而且 根据案卷材料直接进行讯问被告,询问证人、被害 人,宣读证言、鉴定结论和各种笔录,出示物证、书 证,由此而成为法庭调查的主要实施者(控辩方在 法官调查后的补充发问一般不为法官重视甚至遭 至反感因而缺乏实质意义)。由于法官直接调查, 审判的进程完全由法官掌握,勿需征求控辩双方的 意见。为了弥补庭审的局限,法律还赋予法官进行 庭外调查的充分权力。 对这种审判方式,人们通常可以从四个方面提 出有根据的批评:一是庭前实体审,法官已经认为 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才开庭审判,这就必 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庭审程序虚置,即所谓“庭审 走过场”;二是因法官庭前接触全部控方证据,难 以有效避免“先人为主”;三是法官直接调查,使控 辩双方难以充分发挥其法庭控辩功能,特别是举证 和质证的功能。这对于辩方尤为不利,因为法官调 查所依据的是检察官提供的证据材料,在某种意义 和某种程度上,他在为检察官举证。而辩护方因缺 乏表演机会,话语权受到抑制;四是法官直接调查, 可能影响其保持客观中立的观察立场和外部形象。 从观察立场看,法官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有 时可能存在角色与心理的冲突,难以客观地进行观 察判断;从外部形象看,法官在法庭上提出并调查 检察官提供的证据,有时还可能驳斥被告人或证 人,难以保持其客观、中立的裁判者形象。这涉及 到能否“让人们看到正义实现”的问题。
[作者简介]龙宗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重庆410031。 8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 决定采用新的审判方式。 经1996年修改后的现行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 法解释所确立的第一审程序,借鉴了英美当事人主 义诉讼方式,形成了一种被称为“控辩式”的审判 方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顾昂 然,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草案)的说明》中叙述法律修改意旨是:“为了更 好地加强庭审,发挥控辩双方的作用。”并概述修 改内容为:(1)发挥合议庭在审判中的决定作用。 刑事案件由合议庭依法判决,只有疑难、复杂、重大 案件,合议庭认为难以作出决定的,由合议庭提请 法院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2)人 民法院受理公诉案件,对有明确的指控事实,并附 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 的,应当开庭审判,至于证据是否确实,在法庭上由 双方质证,进行核实,不需要开庭前全面调查。 (3)凡是公诉案件,除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审判的除 外,检察机关都必须派人出庭支持公诉。(4)由公 诉人、辩护人向法庭出示证据,公诉人、当事人和辩 护人可以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互相质证、 辩论,充分发挥公诉人、辩护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 的作用。… 上述四点内容中,就审判方式改革具有实质意 义的主要为第二和第四两点。因为第一点系审决 机制问题,是中国特有的审判组织问题,与审判方 式并无直接联系;第三点检察机关派员出庭,新、旧 审判方式并无实质区别。①反而在新法确立简易 程序后,检察官对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可以不出庭 了。 与原审判方式比较,经修法确立的目前正运行 的审判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法庭上讯问被告 人.询问证人、被害人、鉴定人,以及对书证、物证的 调查,主要由控辩双方进行,审判人员在法庭上的 发问以及庭外证据调查仅具有补充性,因而庭审程 序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控辩双方的意愿。 而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也主要基于控辩双方在法庭 上的举证和辩论。庭审结构呈现出由控辩双方举 证和质辩、法官居中听审和裁判的外观。与庭审程 序改革相适应,检察官移送案件到法院时,随起诉 书移送“证人名单、证据目录、主要证据复印件或 者照片”②。由此,法官在庭前主要进行程序性审 查,法律取消了法官庭前调查和法院退案权,从而 整体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庭前实体审的制度安排。 控辩举证,加强了检察官的法庭举证责任,同 时辩护人也扩大了活动空间,从而使控辩方的作用 得到发挥。而且法官从积极查证到被动听证,中立 性显然加强。法官庭前审查改为主要进行程序审 查,使庭审走过场与先人为主的问题有所克服。 现行审判方式虽然具有了当事人主义的某些 特征,如当庭控辩举证和质证,但是受我国司法传 统的影响,为了追求案件的实体真实,也为了防止 彻底的当事人主义对法官视野的限制,在新的审判 制度中,保留了法官的补充性调查职权,包括庭上 调查与庭外调查。同时,原有的一些特殊的程序制 度仍然保留,如检察官作为公诉人与法律监督机关 代表的双重法律身份;又如被告人有辩护权却对庭 审讯问没有沉默权,因而兼具诉讼的主体与客体这 样的双重法律地位;再如不参加审理的法院审判委 员会,对合议庭提交的重大复杂案件的审决权,由 此而形成一种间接审判方式;以及缺乏强制作证制 度,未贯彻直接言词原则等等。 因此应当承认,我国现行的审判制度,既非当 事人主义,也非职权主义,而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 的混合式审判方式。它是中国传统和固有的制度 因素、现代职权主义以及当事人主义三大要素的揉 合。③ 上述三大要素虽经揉合但并未实现必要的协 调统一,而仍然存在机制冲突,产生一系列矛盾和 问题,如笔者在刑诉法修改后所分析并预料的那 样,新的庭审模式具有过渡性及相当程度的需改善 性。因为刑事诉讼制度与任何一项法律制度有效 运行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应当实现机制统一,线条 流畅,而新制度所具有的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 仍然存在矛盾,尤其体现在审判中当事人主义的平 等对抗与侦查起诉中超强的职权主义色彩并压制 辩护权之间存在明显冲突,同时,被告人既为诉讼 主体又为诉讼客体,检察官既为控诉者又为监督官 员,均与当事人主义的精神与制度要求相差较远。 同时新审判制度在运作中还存在一系列其他
①在内地刑事审判中,1996年以前对公诉案件检察官基本能够出庭,并未出现台湾地区那种检察官常常不莅庭的情 况。 ②也许是借用日本“起诉状一本主义”的说法,业界有称这种案件移送方式为“复印件主义”。
③对1996年修改刑诉法后形成的审判方式,笔者在《论我国刑事庭审制度》一文中,对其特点和模式有具体和独特的 分析。参见《中国法学》1998年第4期。 8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缺乏必要的技 术性因素的支持,如律师参与不足,刑事审判常常 成为检察官单方面的立证过程;又如,证人不出庭, 书面证言使用没有任何限制,作为对抗制核心的当 庭质证难以展开;再如,法庭技术性规则不健全,质 证、认证等缺乏依凭;还如,法官独立性与判决权不 足,审判的公正受到损害,等等。而且,由于庭前审 查未能充分贯彻“排除预断”的原则,由于庭审法 官把握庭审信息的能力不足加之未实行庭前证据 开示制度,往往形成庭后的“默读审判”①,再加上 少数案件由审委会不审而判的审理方式等,庭审实 质化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 机制性冲突以及制度存在的其他缺陷,使目前 的审判制度具有一种过渡性和需完善性。也就是 说,为了保障制度的有效运作以及更好地实现制度 设计目标,审判制度面临新的发展变化。大致有两 种可能:一是使审判制度回到或者在实际上保持职 权主义类型(这样做可能更有利于实现有效控制 犯罪的社会目标);二是进一步推进审判方式改 革,完善配套制度。 二、当今我国刑事审判方式和诉讼结构改革的 路径选择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面临再次较大规模修改之 时,实务界与学界对审判方式与诉讼结构的改革仍 有不同意见。②笔者认为,我国刑事审判方式的改 革以及诉讼结构的改造只能继续推进,不能倒退。 基本理由是: 1.继续推进审判方式改革反映了依法治国的 要求 对职权主义性质的诉讼结构进行当事人主义 改造,其基本理由是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的要求, 使诉讼程序及法院角色更符合法治即宪政制度对 冲突解决方式以及法院角色的要求。 当事人主义方向的刑事诉讼结构改造,其实质 内容一是使控诉机关当事人化,从而使控辩双方趋 于平等;二是在控诉机关当事人化的前提下司法权 的延伸,即对调查与起诉程序加强司法审查,尤其 是确立强制处分的司法审批;三是控辩对抗的增强 以及法院中立和被动裁判特征的维系。这些改造 内容,应当说符合现代刑事司法改革的民主化趋 势,符合现代法治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以及对国家权 力行使的制约性要求,尤其是符合宪政制度对司法 的中立性、被动性并以此实现客观公正的要求。因 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当事人主义条件下中立与 被动的法院,较之职权主义条件下积极行动的法 院,更加符合现代宪政体制对法院角色的要求。③ 2.借鉴:x,-J- ̄制改造审判方式及诉讼结构,代表 当今诉讼文化的发展方向 应当看到,审判方式“混合”发展虽然存在当 事人主义借鉴职权主义的某些要素的情况,但基本 倾向是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变,而不是相 反。从世界范围看,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全部诉 讼结构改革在总体上都呈现出职权主义向当事人 主义转化的倾向,但还没有发现一个国家由当事人 主义转向职权主义的诉讼构造。 就欧洲大陆看,在1868年和1882年,西班牙 采取了若干吸收英国抗辩式审判成分的步骤。 1887年,挪威朝着同一方向迈进。1916年丹麦紧 随其后。1948年瑞典诉讼法典规定,在法院进行 的诉讼应当由当事人主义决定是选择审问制还是 采取抗辩制。由于抗辩式审判在瑞典实际中迅速 变得流行,1988年通过改革使其成为强制性程序。 同年,葡萄牙也改为抗辩式模式。意大利1989年 进行了同样改革。阿尔巴尼亚、捷克和爱沙尼亚等 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也都决定由审问式向抗辩式 转变。而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等,也先后借鉴当 事人主义改造诉讼结构。我国台湾地区对刑事诉 讼法是否采用当事人主义曾有较大争议,但其“司 法院”于1999年3月公布的“司法改革具体革新 措施”,关于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内容就包括“采 取当事人进行主义及缓起诉制度”。 向当事人主义转化的基本原因,除了前述从宪 政观的角度分析。当事人主义使法官成为比较超然 与中立的仲裁者,因而如赫尔曼所说,更符合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