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从最早的西部大开发,到东北振兴,天津滨海、广西北部湾、重庆两江、福建海西、山东黄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海南国际旅游岛,以及刚刚被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应该说,这几年来,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陆陆续续拥有了自己的概念。
或许那些没有被上述概念圈进的地区,也会早晚出台相应的振兴规划。
从以往的规律来看,围绕江河湖海的地区希望最大,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而言,现在未尝不是一个提前“潜伏”的好时机。
不久前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让股市里安徽板块精神抖擞了一把。
但是,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对这个名字比较新鲜的规划并没有太多的在意。
只是觉得无非就是造个概念,轮流炒作而已。
其实不然,这个规划的成败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笔者见,所谓“承接产业转移”,简而言之,其实就是指沿长江而上,将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地区的一些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来,由这个城市带来承接。
从批复的规划来看,这个皖江城市带的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等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
皖江城市带的最大特点就是紧邻长三角地区,水陆交通发达,集长江、南沿江高速公路、沿江快速通道、沿江铁路、主要支流航道等在内的运输能力大,而这,也正恰恰适于大型物资的运输。
此外,皖江地区是安徽开埠较早区域,芜湖曾经是全国的四大米市之一,安庆也是中国近代工业起源的城市,都是近现代中国史中比较重要的城市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地区属于是安徽较富裕的地区,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比较好。
长三角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比重已经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趋势下,一些原有的制造型工业企业的地价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环保成本也越来越高。
以苏州为例,作为全国著名的苏州高科技园区,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被坊间称为“腾笼换鸟”的行动,即劝退园区内的传统制造业、高污染企业,而重新引进高科技、低污染企业。
以达到经济优化转型、产业升级的目的。
应该说,位于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地区的高科技企业或者是世界500强的总部,应该不会被转移到皖江城市带去,从企业自身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来看,也不会让他们走。
能转移给皖江城市带的主要是重工业、化学工业、原材料制造业等。
有消息说,已经有很多长三角地区化工企业在开始转移。
应该说,这些制造产业对于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地区而言,已成鸡肋,但对于皖江城市带而言,却是不可多得。
换言之,这次转移,既有助于长三角的经济升级,也有助于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升级。
既然两个地区的产业都能升级,自然是好事。
但是如何升级则至为关键,这一点如果搞不好,一个双赢的计划,最后的结果有可能打折扣。
而衡量的标志就是,产业转移沿江而上,污染是不是也沿江而上了?应该说,长江的污染已经非常严重了,已经承受不起更大的污染了。
如果中游的污染再度加剧,恐怕长三角地区也会后悔,毕竟产业转移前还能直接把污染排到海里,产业转移后污染就变成了穿“膛”而过。
在人们的观念中,制造业都是跟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挂钩的,但是对于目前的中国现状而言,我们又不能完全彻底的抛弃这些产业。
因此,这次产业转移的过程绝不能变成把牙慧也当肉,一味提高GDP的过程,而应是尽力帮助这些产业借助转移的契机,优胜劣汰,首先完成自身升级,为所在地区带去“绿色”GDP的过程。
否则,如果仅仅是地理上的转移,那最终的目标岂不成了长江的发源地沱沱河了。
出处:证券日报免责条款:★★以上分析、摘录不保证没有疏漏,不代表转录者同意其观点,见仁见智,仅供参考!★★提示:用鼠标右键返回上一级用鼠标选择您要拷贝的内容,再按Ctrl+C可将内容拷贝至剪贴板春节一过,马鞍山就焕发春天的生机。
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轴两翼”“一轴”上的马鞍山市是否被动地“承接”?在皖江城市带规划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将迎来怎样的机遇与变革?为此《证券日报》记者专访了马鞍山市市委书记郑为文。
《证券日报》:《规划》一大亮点在于国家赋予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等经济领域拥有“先行先试”的权利,并将安徽定位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市场有误解“垃圾转移”,马鞍山市如何承接产业转移?优势是什么?郑为文: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首先有一个“承接”的问题。
所谓承接,我觉得第一位的是承在前。
不是被动的接,首先应该走出去,应该借这个机会大力的宣传安徽,宣传马鞍山,宣传我们的优势,让人家知道你这个地方国家批了这么一个产业转移示范区,否则人家怎么知道,所以还是要走出去,这可能是第一位的。
第二,很重要的就是路要畅通。
你既然承接转移,首先向东部方面的路要修畅通,路要多、要宽、要畅,这样别人来的才方便。
第三,很重要的就是你要有载体,要有开发区,要有集中区,让人家到你这地方,你有基础设施完好的、有服务配套能力强的,包括各方面的政务服务环境比较好的,像这样一个载体很重要,否则来了没有地方承接不行。
如果再进一步的说,我觉得承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思想观念、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工作方法要全面的对接。
产业的转移,一定是有它的客观规律性,一定是有客观依据的,不会是盲目的转移。
我想马鞍山有这四个方面的优势。
一个是它的转移是市场的布局的需要。
比如珠三角的产业,它想往内陆市场来,那就要打长三角这个市场,我们马鞍山就是长三角最好的市场点,能达到他们布置市场的目的。
包括长三角的企业要进入中西部市场,也要找一个据点,我这个点是最佳位置,因为我的交通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第二个是要素供给,就是看你这个地方要素供给是不是充分?比如说土地,劳动力,能源、电力供应包括原材料的供应是不是能够满足他产业的需要,不能搞无米之炊,所以必须要考虑生产要素的供给。
马鞍山在这几大生产要素的供应上是充足的。
第三个,它要考虑配套,就是一个产业,例如服装厂,不能光搞几台缝纫机,几个工人,肯定要有配件,还有包装等等,马鞍山作为一个工业城市,我们的配套能力非常的完善,你只要主机来了就可以了,我相应的配套可以提供给你。
第四个很重要的就是最终还是比较成本,他在你这里办和比在别的地方办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这是他最终决策的很重要原因。
马鞍山紧临长三角,又处在中部,是靠近发达地区而成本最低的城市。
总之,客观上马鞍山有这么四个优势。
还有从软的方面来说就是政府服务环境,使他们到马鞍山这里来放心、省心、舒心。
《证券日报》:“规划”要求到2019年,汽车、钢铁、有色、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家电、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0%以上。
要求主攻四大产业:以装备制造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自己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以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请问马鞍山市如何对接落实《规划》?如何进行产业布局?郑为文:你们已经注意到了,国家批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其他规划不同,它是一个区域性的产业发展规划。
既然是产业,对我们来说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
产业的转移,一定要是能够有利于优化我们的产业结构,提升我们的产业层次,实现我们经济的转型。
我觉得这个是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要通过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施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结合我们的现在的基础,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根据市场需求,引进我们需要的产业,促进我们自身产业体系的形成,实现我们的产业升级。
为此,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的奋斗目标。
即:一是做大做强钢铁制造、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6大主导优势产业,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形成一个超千亿元级、五个超百亿元级的产业。
二是培育壮大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电器等6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爆发点。
三是改造提升5大造纸印刷、金属制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产品向系列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
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龙头加工业企业和专业大户,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业强市、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一定要把它作为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好。
四是加速发展3大现代服务业,⑴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软件及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⑵重点发展游戏动漫、休闲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⑶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加快完善产销、市场、科技、信息和金融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拓展农村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中提升服务业水平。
从布局上来说,我们规划了五个承接产业转移载体:一是南部沿江工业集中区、二是慈湖港口物流加工区、三是采石河高新技术开发区、四是东部旅游休闲度假区、五是江心洲生态观光旅游区。
通过实施6653现代产业体系规划,最终把马鞍山建成面向泛长三角地区的现代加工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特色化现代服务基地。
《证券日报》:像春风又绿江南岸,请问郑书记,政策春风下的马鞍山市在皖江城市带规划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郑为文:争取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省委、省政府顺势而为、乘势而为做出的重大决策,这对安徽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对马鞍山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因为马鞍山是安徽东部的最前沿,是长三角的最顶端,不是说一轴两翼吗,我们马鞍山是在“一轴”的最前面的那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冲在最前面,应该充分发挥马鞍山在安徽东向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当中主体的地位、主体的气势和主体的作用,应当走在全省的前列。
我还想说的是,马鞍山在皖江城市带规划中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是示范。
为什么要讲到示范这个事情,国家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肯定是有国家的目的。
它就是要通过我们的示范,能够给全国整个产业转移起一个带动作用,或者起一个示范作用。
国家对我们办这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简单的搬迁。
我大概想了这么几条,我们在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时候,应该着重要注意的,也就是示范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个是要推进产业升级,就是通过产业转移,使转移的企业在转移过程中升级,使被转移地也在通过转移得到升级。
第二个是环境友好型,一定是能够在转移的过程中不会增加更多的环境方面的污染,这个东西一定要注意。
生态保护很重要,如果造成了新的破坏、新的污染,或者搞的这地方很乱的话,那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
第三个,我觉得一定要统筹协调发展。
这里面很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统筹生产和生活,承接产业转移,必然我们会建一些开发区,必然也会征用一些农民的土地,农民也会转型,在这个转移过程中,我觉得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处理好工业化和农民的问题,一定要把农民安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