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2011年3月15日)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合发〔2011〕4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结合县情实际,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以培育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肥东跨入全国百强县的奋斗目标。

二、目标步骤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承接产业转移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数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6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10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170亿元。

三年见成效。

产业承载空间进一步拓展,推进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有效对接,产业承载和配套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对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承接平台,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08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274亿元。

五年大发展。

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度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实现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镇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8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75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450亿元。

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主要任务(一)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面向全球,扩大开放。

抓住合肥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机遇,进一步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港澳台等区域的交流合作,密切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不断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加深与市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构建合作机制,实现与合肥市区全面对接。

加强与沿海先发地区城市政府高层和商业协会的定期会商,协调落实重要合作事项。

主动承接合肥城区产业转移,融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

以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抓手,围绕县域产业发展方向,选准产业承接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构建“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承接模式,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

充分利用高交会、投洽会、中博会、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徽商大会等各类投资贸易活动平台,加强与央企、外企和知名民企等各类企业的对接合作,吸引各类企业到我县投资发展。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承接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

深入推进工业立县战略,重点发展绿色化工及新材料、钢铁及钢材深加工、机械制造及汽配、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家用电器五大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建筑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五大产业集群。

绿色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

以中盐公司为主体,充分利用煤化、盐化、油化资源,大力发展盐化工-煤化工一体化,打造绿色化工新园区;积极规划、建设以化工、钢铁废料为原料的新材料产业园。

钢铁及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

全力支持马钢(合肥)公司建设,形成以马钢为依托、以向合肥家电、汽车等产业提供新材料为基础的多品种、多门类的钢材深加工基地。

机械制造及汽配产业集群。

积极承接江汽等汽车骨干企业的配套生产,加快发展输变电设备、大型水泥专用设备等优势配套产业;依托合肥重点龙头企业,侧重汽车及工程机械、精密机械等产品及精密加工技术的研发,与市区企业共同形成机械制造及汽车产业共生链。

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肥东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作为全国农副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肉、蛋、奶、水产、杂粮、蔬菜等地方特色食品发展,形成10个以上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家用电器产业集群。

利用合肥市家电产业基地优势,重点承接发展家电关键配套产品,提升主机配套零部件本地化率;积极承接家电整机生产企业,拓宽家电产品品种,与市区企业共同形成家用电器产业共生链。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配件、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景坤新能源、中南光电等重点企业,建立硅产品工业园;承接和发展省内奇瑞、江淮、星马等一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配套件生产。

做大做强建筑业。

发挥我县建筑业传统优势,支持有资质的总承包企业申报对外经营签约权,与省内外大承包商联营合作发展境外劳务输出;规划建设建筑产业园,筹建“肥东建筑业总部大厦”,做大做强建筑业总部经济。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优先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加快推进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建设,以商贸物流业为龙头,带动全县服务业发展。

发挥中心集镇在城乡服务业体系中的节点功能作用,推进城镇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集聚发展;突出特色,加快建立以风景游、红色游、人文游和乡村游“四位一体”的县域旅游新模式。

利用我县山场和森林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园。

将我县历史文化与民俗、民间文化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肥东文化软实力。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利用近郊的区位优势,发展蔬菜、瓜果、畜禽、苗木花卉等高效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构建合肥东向发展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融入省会15分钟交通圈,实现与市区主次干道对接。

延伸新安江路、临泉东路、花园大街、方兴大道分别至店埠、撮镇和长临河;完成合店路二期、合马路二期、环巢湖大道建设,新建包公大道东延、浮槎南路、浮槎北路、古城路、横大路东延等工程。

加快农村公路路网建设,完善“三环四射”农村公路路网格局,加快“村村通班车”招呼站和候车亭服务设施,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实施店埠河航道升级改造,提高航道技术等级,建成店埠河皖港码头、循环经济示范园专用码头。

完善城乡三级供变电网和工业园区供电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推进覆盖全县主要城镇的天然气管网建设。

完善电信通讯网络、宽带网、电视网建设,推动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建成覆盖全县的高速信息网络。

完善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实现雨污分流,提高雨水回收利用率。

(四)加快开发园区建设。

完善提升现有开发园区功能,推进三大开发园区(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合肥东城新市镇和乡镇工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建设,促进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肥东经济开发区。

重点发展家用电器、机械制造及汽配、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开展区镇(村)、区区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

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

突出发展以绿色化工及新材料、钢铁及钢材深加工、再生资源利用、生物科技为主的新兴产业园区,培育特色,加快发展,努力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主动加强与周边乡镇合作,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

以商贸物流业为核心,依托优越的公铁水运网络优势,建成立足合肥、面向全省、辐射中部各重点城市的商贸物流基地。

合肥东城新市镇。

全面实施产城一体战略,打造宜居宜业的产城一体化新城区。

乡镇工业聚集区。

重点发展污染小、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积极发展为大工业、大企业配套的零配件产品生产。

(五)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全面对接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优先发展以合肥东部副中心(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东城新市镇、店埠镇、撮镇镇、桥头集镇)为核心、区域中心镇为支撑、新农村中心村为节点、国省道及县乡道路为轴线的现代城市体系,提升肥东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东部副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

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卫生和治安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建立以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严格资源节约和环保准入门槛,切实把好项目准入关、投资强度关和环境评价关。

推进节能减排和企业技术改造,开展园区低碳经济试点,支持企业和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申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程。

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城镇生活垃圾的污染;推进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人工湿地工程、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四顶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肥东。

(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参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施科技创新重点工程,鼓励企业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府性投融资公司设立创新奖励专项资金,激励企业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八)努力创新体制机制。

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在行政审批、土地管理、环境保护、能源利用、职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制定突破性的支持政策。

进一步改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合法高效的行政审批机制。

设立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

规范融资平台,积极支持企业上市。

大力引进金融机构,集聚金融资源,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工作,努力保障承接产业转移建设用地。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

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扩大人才引进规模,实现人才柔性流动。

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转岗职工技能培训新模式。

四、工作要求(一)科学发展,创新承接。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承接与资源优化配置相结合,有序承接各类企业及要素资源转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