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教杯教学设计《背影》吴涛

京教杯教学设计《背影》吴涛

【京教杯教学设计北京市~学校吴涛】 当时只道是寻常 ——《背影》中的情感复调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生命•实践教育学:传统课堂注重知识传递、技能训练,忽略了对人的整体的生命成长 的意义,割裂了学生与其成长之域一一广阔的日常和生活领域的联系。 1997年叶澜教授发 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提出以“生命”为切入点,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生命体 验,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自觉、关注个体与其成长领域的联系。

2.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突破总是以知识为教学思维起点的演绎式教学惯性, 开辟一条以 核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活动为起点的归纳式教学思路: 一节课中,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以 一个核心问题调动学生活动, 先由学生运用已有的显性知识和经验独立或合作地解决核心问 题,然后师生共同对问题解决的主观过程进行反思,并且表达、归纳、提升活动中的体验与 感悟,进而产生和理解本节课预期的新知识、新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背影》这篇文章位于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的文章都是叙事 散文,但每篇文章的叙事结构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枣核》以特定的事物为线索展开叙述, 《我的母亲》以不同时期的回忆片段缀连成文,而《背影》则看似叙事实为抒情,看似以四 次“背影”片段结构文章,实则是以父亲对儿子一以贯之的爱, 和儿子从不理解这种父爱到 理解父爱的双线情感来结构文章的。也就是说,在《背影》中存在两条情感脉络,一是不同 时间段父亲对儿子不同方式的爱,一条是“当时”的儿子和“现在”的儿子对这种父爱从误 解到理解的成长线。 这两条线巧妙地盘织在一篇文章中, 互相阐发,互相对话,带有陀思妥 耶夫斯基似的“复调”意味。透过这两条线,我们可以看到《背影》不仅呈现出来了一个如 山似水的父亲形象,也勾画出了一个儿子的成长历程。

在深入《背影》情感复调研究之前需要安排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背影》,并写出两到 三个自己不理解或者希望老师能深层次研讨的问题在班里分享, 初步解决感知文章内容、体 验文中情感的目标。同时,需要学生将收集上来的问题整理、归类、合并从而形成《背影》 学习中的“核心问题”以供课堂教学研讨。 初二的学生 已经能够模糊感觉到叙事散文的结构 形式,也能初步通过叙事线索、叙事结构体会文章的情感,然而像《背影》这样的文章因其 情感内涵远远大于表面叙事, 对于学生阅读来说确实是困难的, 也是必要的。所以这一课时 的主要教学任务落在通过核心问题研讨《背影》的情感复调上。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将使用“核心问题”探究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学生阅读《背影》,提出自己对这篇文章内容、情感、写法等方面的任何 需要解 答或研讨的问题;

其次,在课堂上将这些问题汇总、整理、分类、归纳、合并,继而形成《背影》教学过 程中的若干问题,学生自主研讨尝试解决浅层问题;

然后,老师在学生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提升进而形成《背影》这篇文 章的“核心问题”――如何理解“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师生共同探讨;

最后,运用从“核心问题”中新习得的知识或能力, 勾连自己的生命经历,解决实际问 题。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对叙事散文的教学有如下表述 “能说出叙事散文所叙之事, 文章 的结构线索以及作者是如何借所叙之事来传递感情的” ,结合课标要求以及这一单元文章的 整体特征,确定《背影》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就《背影》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将问题分类整理合并,自主 解决浅层问题。

2•能通过“核心问题”的深入探讨,理解《背影》中的情感复调。 3能将“情感复调”模式运用到自己的片段写作中。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能通过核心问题的深入探讨,理解 《背影》中的情感复调。教学 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目标 1,第二课时完成目标 2和3。本设计是第二课时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1、导入 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在人影阑珊中蹒跚而去, 朱自清将父亲勾勒成 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仿佛清朗疏浚却又迷雾重重。 大家在上节课中关于《背影》 中的 这个“意味深长”的父亲已经提出了很多问题,大家也已经自主解决了一部分浅层问题。剩 余的几个深层问题,老师经过归纳合并发现其实大家虽然表达不一样, 但都将关注点投向了 同一个地方,也就是文中的一句话 “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请大家结合文章,来谈一谈, 儿子那时“太聪明”的表现。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关注点直接引入对核心问题的探讨与解决。 ① 学生能在文中找到的内容: “到了徐州,见到父亲,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 母”,“我不禁簌簌地留下了眼泪”与父亲却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老师的补充:文章从一开始徐州奔丧、南京勾留情节的叙述中就表现出了父亲和儿子对 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 如“到了徐州,见到父亲,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 “我不禁簌簌地留下了眼泪”, 对于一个未经世事的儿子来说,家中的萧条、落寞以及亲人 的辞世都是非常大的触动, “客厅中的大红漆花瓶, 屏风,板桥的手迹已经尽数进了当铺一 —《朱自清与 <背影>》朱国华”,这眼泪中有无助,有无所适从的惶恐。而同样面对这些, 父亲却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其实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来说,这 些事情更严峻地考验着他的承受能力, 尤其当时他自己的母亲离世, 家境颓败到需要借钱办 丧事,而他少年谋生独立支持, 做了许多大事,现在被迫赋闲在家,不能供得起成绩优秀的 二子读上海交大。这些中年压力没有将他打到, 他表现出了一个中年男人应有的豁达和坦然, 而且安慰自己的儿子不要难过, 这未尝不是对子女的保护和关爱。 但那时的儿子却没有想到 父亲身上承担的这一切。

② 学生能在文中找到的内容:儿子“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 “再三 劝他不必去”与父亲“因为事忙” “说定不送我” “但终于不放心”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老师的补充:在南京时,儿子被朋友约去“游逛”,还“勾留”了一日,真是少年不识 愁滋味,家里的寥落、衰败,流过眼泪后便也能够很快变成轻描淡写。相对照的是,父亲在 南京却“因为事忙”,前文中已经有交代“父亲的差使交卸” “到南京某事”说明父亲是失 业的状态,家里还有很多外债。“ 我的祖父和父亲两代做官,家道富有,积蓄颇丰。 1912 年,军阀徐宝山以逮捕和杀头作要挟,勒索朱家钱财。祖父为保家人安全, 被迫捐出大半家 财,终因不堪勒索而辞世。父亲惊惧交加,累倒生病,被迫辞去宝应厘捐局长。经此变故, 家道中落。当时“我”已15岁,也当有刻骨之恨。至 1917年,淮阴籍潘姓姨太太得知父亲 在徐州纳了几房妾,赶去闹事。父亲被撤职,花了很多钱,仍亏空 500元,祖母又不堪承受 而辞世。父亲又卖又典,才还了亏空;又借高利贷,才办了丧事。 ” 一一载《朱自清年谱》 (姜建,吴为公著,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年10月版)在这样的情境下,儿子不仅没有看到 父亲的身心疲惫,反而对父亲执意要送他,并多次嘱咐查房照应他这样的事情表现出极为反 感。

③ 学生能在文中找到的内容: 儿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非自己插嘴不可”与父亲“忙 着照看行李”“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老师的补充:父亲忙着给脚夫行小费,并非常不“大方”地和脚夫讲价钱,以父亲从前 的地位,并不会在意这些小钱,但在家里经济如此窘迫的时候, 他要为这些小事为了儿子不

惜不顾颜面低声下气,其中的悲凉力透纸背,而作为儿子,却“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 嫌弃一个渐入老境一败涂地的父亲。 ④ 学生能在文中找到的内容:儿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和父亲“穿着 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老师的补充:冬天的南京,寒冷可想而知,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 儿子却拥有一件“紫毛大衣”,据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讲, “自清大哥却带着一件较为华美 的紫毛皮大衣(猫皮水獭领)。此时,一方面为服孝,一方面是由于把所有的贵重衣物全部 变卖了,但父亲却在这样的情况下,给自清定做了一件紫毛大衣,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 ” 父亲上车后还帮儿子铺平了这件大家,照顾之处细微体贴。

文章中还有一些儿子做的“太聪明”的事情,让成年的他现在看来遗憾重重, 可留作学 生的课后思考,如再三嘱托茶房照顾儿子,而儿子却暗自嘲笑父亲的“迂”等等。均可以折 射出这个一个负责、 努力、细心、坚韧的父亲, 而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幼稚不懂事的青年儿子 的形象。

2、深层感悟父子情深 在核心问题“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中,我们看到父亲和儿子之间情感的错位,一个是 在生之艰难中不忘付出,一个却在浑浑噩噩中难以理解这份如背影般沉默的爱, 然而这种“聪 明”是如何一步步变化的?请大家结合文本,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核心问题”提升,进入到文本深层次的理解。 ① 学生能在文中找到的内容: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 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儿子对父爱有所触动。

老师的补充:父亲爬过月台给儿子买橘子,通常来说不算什么,但在《背影》特定的情 境中,就变得非常感人,首先父亲当时已经是一贫如洗, 用朱自清的弟弟后来的补述来说 “文 中所记买橘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难以忘怀, 对于我来说,就更理解其深意了。在过去的日 子里,不要说几个橘子。就是金橘子、银橘子也不稀罕。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 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便不同寻常了 ”,也就是说,父亲要在负债亏空,前途未卜的 状态下陶出钱给儿子买几个朱红的橘子, 是多么艰难和珍贵的;其次,买橘子过程中的父亲, 身体肥胖,步履蹒跚,一个似乎老态龙钟的样子,毫无美感,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 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探”、“爬”、“穿”、“攀”、 “缩”、“倾”,这一系列连续的动词衬托出这个父亲动作的笨拙,苍老的艰难的父亲的背 影,一下子让儿子感动了, 他发现原来一向伟岸的父亲是如此孱弱, 一向顶天立地的父亲竟 然留下了如此苍老孤独的背影, 是一个健康的生命失去健康,一副有力的肩膀不再有力.一 个强健的背影不再强健。与其说在这个地方儿子从背影中读懂了父爱. 还不如说,他读懂了 承载爱的原来是如此脆弱的一个父亲。 至此,错位的父子之情终于有了相通的地方。 儿子在 长大。 ② 学生能在文中找到的内容: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我便进 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儿子想要挽留这份温情的父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