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文题目: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站 点:新 沂 站 专 业:英 语 年 级:10春 * *** * * 学 号:X*********** 指导老师:冯 * 2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们与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流越来越多。由于英语国家的生活环境、 生活方式、 历史和文化与我们不同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必然会出现 “文化冲突” 。在当今人类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 ,我们要进行有效的交流 ,建立良好的对外关系 ,就必须了解中英交际文化的差异 ,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文化具体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应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有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的遵循文化的规则。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语言的表达方式。因此,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中英交际;文化内涵;语言差异;交流方式
3
目 录 引言 ................................................ 4 一.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 4 二.中英词汇文化负载中的差异 ......................... 4 三.中英交际中姓名及称谓上的差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结构形式上的差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姓氏使用的差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称呼上的差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中英日常交谈规则习惯的差异 ...................... 6 1.问候差异 .............................................. 6 2.告别语差异 ............................................ 6 3.对称赞或恭维反应的差异 ................................. 7 4.致谢差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如何在交际中解决这些差异 ........................ 8 结束语 .............................................. 9 致 谢 .............................................. 10 参考文献 ........................................... 11 4
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们与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流越来越多。由于英语国家的生活环境、 生活方式、 历史和文化与我们不同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必然会出现 “文化冲突” 。在当今人类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 ,我们要进行有效的交流 ,建立良好的对外关系 ,就必须了解中英交际文化的差异 ,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跨文化交际的范畴很广,它可以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不同文化阶层之间、个人之间的交际活动,其主要是日常言语交际中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文化冲击、提高适应能力。文化具体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应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有时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的遵循文化的规则。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语言的表达方式。因此,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二、中英词汇文化负载中的差异 词汇中往往负载着许多文化内涵。如在中国虎代表的是百兽之王,词汇中常常出现将门虎子、虎踞龙蟠、虎虎生威等词语。但在英语中虎的地位被狮子所代替。如英国的别称以及前段时间播映的动画片《狮子王》。又如狗在中文中多含贬义:狗腿子、狗奴才等;而在英国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再如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horse)、a busybody并非大忙人而是“好管闲事的人”、black tea并非黑茶而是红茶、黄色书刊不是yellow book而是dirty book……;因而如果根据字面直译就会闹出大笑话。 三、中英交际中姓名及称谓上的差异 (一)结构形式上的差异 5
我们知道,姓名由姓(Family name)与名(Given name)组成。英国人的排列方式是名(Given name)+姓(Family name)而中国人的却与之相反是姓(Family name)+名(Given name)。为什么会存在着这种差异呢?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念有关。由于相较而言英国封建制度存在的时间较短,资本主义发展得较早,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的思想,崇尚以个人为中心深深地影响了英国人。因此这个国家的国民具有强烈的个体本位主义,反映在名字上就出现了名在前的形式。 而我们中国具有漫长的封建历史,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强调中庸之道,反对个人主义。最重视的是家族的传承,体现的是一种群体本位主义。由此出现了将家族标识-姓放在前面而代表个人的名放在后的形式。 (二)姓氏使用的差异 由于我国早在远古姓氏出于图腾,进入封建社会后常以出生地、封地、官职、封号等作为姓氏的来源,将姓作为一种荣誉。因此在姓氏的选择和使用上显得极为谨慎和谦恭。 而英国人却在姓名的使用上充分显示了其自我、自由的特征。有人以职业为名,如:Cook库克(厨师);有人以家庭关系为名,如:Johnson约翰逊Jackson杰克逊;有人以天气、季节为名:Snow斯诺(雪)Frost梅弗罗斯特(霜)、Summer萨默(夏天);有人以圣经人物为名:Bible拜布尔(圣经);以长相为名:Strong斯特朗(强壮的)、Longfellow朗费罗(大个子);以神话人物为名:Apllo阿波罗(太阳神)、Hymen海门(婚姻之神)、Mars马尔斯(战神);以动、植物名称为名:Bull布尔(公牛)、Wolf沃尔夫(狼)Rose罗斯(玫瑰花);有的以日期为名:May梅(五月)、Sunday森迪(星期日);以物体名称为名:Stone斯通(石头)、House豪斯(房屋)等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不论美丑。有姓驼背的、有姓坏蛋的、有姓胖、姓瘦的、有叫教堂,有叫灌木(Bush)的……因而我们在翻译英国人姓名时往往用音译而不用直译法。 而在取名时又存在着一个更大的差异,那就是在中国社会中子孙及其他位卑者要避尊者讳,不能直呼长辈及位尊者的名讳。例如:唐太宗名李世民,结果观世音菩萨也被改名为观音菩萨;唐朝诗人白居易一生不咏海棠只是因为他的母亲名为海棠。而在英语国家长辈则以子孙使用自己的名字为荣,于是出现了类似查理一世、查理二世的称谓,以及爷孙同名的事来。 (三)称呼上的差异 6
在非正式场合、平辈人中英两国人都喜欢相互以名字来称呼以示亲密。但在上下辈中的称呼上,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人中需要严守上下辈分的差别,对长辈要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名;在英语国家中则不一定严格照此实行,在非正式场合中或双方关系较为密切的情况下,则常以名字来相互称呼,对父母、师长、领导、长辈等均是如此。常常出现对父母直呼其名的情况。 在对亲戚的称呼中,中国人分得很细而英语国家则是较为粗略。例如:uncle一词的中文含义就有伯伯、叔叔、舅舅既有有血缘关系的也有无血缘关系的,是个统称。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家族观念有着很深的关系。 此外,中国人喜欢以职务和身份来称呼,如王老师、老王等;而英语国家则不会如此,如王老师-Mr./Miss/Mrs Wang 而不叫Teacher Wang(但在我们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种错误)。 四、中英日常交谈规则习惯的差异 (一)问候差异 中国人见面时的一句常用问候语是 “吃了吗 ?” “上哪儿去阿 ?” 中国人听起来 ,透着亲切热乎 ,象个温暖的大家庭。但如果你用 “Have you had your meal ?” 与英美人打招呼 ,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呢 ? 而正当他聚精会神地听着你的下文时 ,你却若无其事地谈起别的事情 ,这样会使对方觉得莫名其妙。同样 ,你用 “Where are you going本 ?” 与英美人打招呼 ,他们听了会很反感 ,个性极强的英美人认为这不是在打招呼 ,而是对个人生活的无端干涉 ,带有刺探私人生活情报的色彩。讲英语的人常用的招呼语是 “G 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 “How do you do ?” “Hello” 等。如果你碰到你认识的一位英语国家人士正在修理他的汽车 ,你走过去说声“Hello”或 “Can I help you ?” 即可。但不要用汉语思维去说 “Y ou arerepairing your car ?” 听到你这样问之后 ,他不明白你的用意 ,心想:这不是废话吗 ? 明明看见我修车 ,为何要明知故问。这样双方的交流也就难以进行下去了。 (二)告别语差异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告别模式 ,如果把一种文化中的告别模式移植到另一文化中 , 就会造成交际障碍。在英美文化中 , 人们分手时的常用语有 G ood2bye ,See you ,So long ,Seeyou later等 ,其中 G ood2bye最常用。在汉文化中 ,如有客人串门离开时 ,主人要送客人到门口 ,嘴里还再三说 “慢走” 、 “慢点骑” 。如果用 Walk slouly 或 Ride Slowly 和英美人士告别时 ,会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