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底水油藏开发效果分析及调整挖潜技术研究

边底水油藏开发效果分析及调整挖潜技术研究

缸科技201 2年第7期 石油地质 

边底水油藏开发效果分析及调整挖潜技术研究 

郑强① 白需正② 孙玉龙③ 

①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25700山东东营;②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孤东采 由厂 

③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胜利采油厂 

摘要孤东油田七区馆下是典型的边底水油藏,经过20多年的天然能量开采,现在已经进入“三高阶段”. 油藏含水上升速度 

快,递减速度快,单元稳产难度大。通过深化油藏动态分析,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制定合理的调整挖潜技术,实现空水稳油技 

术,有效解决了制约油田稳产关键问题 

关键词边底水开发效果调整挖潜 

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下位于孤东构造的东侧,其西部、北部、南部 

分别由2号断层、7号断层、8号断层与四区、六区、八区分界。含油 

面积3.42km ,有效厚度7.8m,地质储量553x10 t。孤东油田七区西馆 

下油层位于孤东7断层的升盘,为一反向屋脊单斜构造。馆下段油层 

倾向北偏东,地层倾角1.5度左右,构造比较平缓。油藏主要沿断层 

地势高部位分布。 

孤东七区西馆下于1988年1月开始投入开发,1989年7月开始点状 

注水开发,截至到目前共经历了低含水采油期、中含水采油期、高含 

水采油期和特高含水采油期四个开发阶段。总的开采特点是无水采油 

期,中低含水期含水上升怏,进入高含水期后含水上升逐渐减缓。边 

部以天然水驱为主,内部距边水较远的区域天然能量不足,1989年 

7月,实施了内部注水开发的方式,使顶部地区的能量得到了有效补 

充,目前4口注水井平均单井13注285方,累积注水798万方,目前能 

量充足,压力稳定。 

1开发效果评价 ‘ 

(1)采出程度评价。从图1采出程度与综合含水关系曲线可以看 

出,受边底水突进的影响,相同采出程度下,实际的综合含水高于理 

论值。进入高含水期后,伴随新井的投产和措施的调整,开发效果虽 

然明显好转,但仍高于理论水平。并且与其它同类油藏相比,开发效 

果较差。 

图1采出程度与综合含水关系曲线图2含水与含水上升率关系曲线 (2)含水上升率评价。从图2含水与含水上升率曲线可以看出, 

在中低含水期,七区馆下含水上升明显高于理论水平,且含水上升率 

峰值也比理论峰值大得多,进入高含水期以后,伴随新井的投产和措 

施的调整在一段时间内实际含水与理论逐渐接近。但开发后期含水上 

升明显,开发效果变差。 

2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平面上部分井区控制程度低,缺少油井控制。目前受边底 

水突进影响(边水突进方向总体看由东北到西南),Ng1.2油水界面 

以内的两排油井由于全部高含水+转外层系生产,失控储量高。 

(2)注采对应率低,井网不完善。单元动态注采对应率按井层 

为38.8%,按厚度为45.3%,其中NGX1井层注采对应率仅为47.7% 

(图3),注采对应较差,有必要进行注采井网完善。 

(3)整体水淹严重。七区西馆下经过多年开发,整体水淹严 

重,油水边界附近普遍高含水。靠近断层的构造高部位及井网控制较 

差区域含水较低(图4)。 

图3注采对应状况图 图4七区西馆下含水等值图 3剩余油分布研究 

(1)平面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整体水淹严重,平面水淹差 

别较大,油水边界附近普遍高含水。而在靠近断层的构造高部位及井 

网控制较差区域含水较低。剩余油多分布在靠近断层的构造高部位及 

井网控制较差区域。数值模拟结果,Ngxlll平均含油饱和度51.8%, 

Ngx112平均含油饱和度45.6%。边水呈舌状推进,平面上中心高部 

位、井间滞留区剩余油富集,具有改变开发方式,调整水驱方向,挖 

掘剩余油潜力。2011年投产馆下新井5H,平均含油饱和度59.()%,其 

中21:3位于南部断层构造高部位附近,含油饱和度在60%以上,3F3位 

于馆下油层中间部位,含油饱和度在50%左右。说明平面上剩余油饱 

和度仍较高,局部富集。 

(2)层间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该块共有l1个含油小层,只 

有233层因储量少含油面积小,难以开发,未动用。已动用小层中, 

采出程度差别较大。ll1和 采出程度较高 ,】 、2 、 {。 采出程度较 

低。层问剩余油存在差异,剩余油主要集中在NGX1和NGX2。 

(3)层内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层内含油饱和度均呈现以下 

特征:中上部含油饱和度高,剩余油富集;下部含油饱和度低,水淹 

严重 

根据某新井饱和度资料(表1)显示,上部含油饱和度67.49%, 

下部含油饱和度44.43%,主要是由于层内底部水淹较为严重。反应出 

油层下部水淹严重,上部水淹程度较低,上部剩余油富集。 

舍澶饱和度(%) 层位 并展数 平均厚度(m) 上部 中豁 下鄱 

NGXl 8 6.8 64.96 61.79 50.94 

NG)c2 5 6.5 66.93 63。24 45.59 

表1近两年新井层内含油饱和度 

4调整挖潜技术研究及应用 

(1)完善井网,提高储量动用程度。七区西馆下整体水淹严 

重,平面水淹差别较大,油水边界附近普遍高含水。而在靠近断层的 

构造高部位及井网控制较差区域含水较低。剩余油多分布在靠近断层 

的构造高部位及井网控制较差区域。因此,通过在断层边部部署新 

井,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挖潜剩余油潜力。如7-33XN126井位于 

Ngxl层砂体边部高部位,通过动态分析预测该井区剩余油富集,为 

了更好地更经济地把该井区的剩余油动用起来,设计该井为紧贴断层 

边部构造高部位的定向斜井,同时为做到韵律段挖潜精准到位,在强 

化精细地层对比的基础上,重新落实储层特别是韵律段的发育状况。 

该井于2011年5月投产Ngxl层,投产初期13液17.8吨,13油9()吨,含 

水49,3%,目前日液44.3吨,13油4.9吨,含水88.9%,截止到目前, 

累计增油1372 ̄,断层边部韵律层挖潜取得了较好效果。 

(2)老井综合调整,促进单元稳产。七区西馆下共有l1个含油 

小层,只有2 层因储量少含油面积小,难以开发,未动用。已动用小 

层中,采出程度差别较大。1 ’和I 采出程度较高。1 、2 、 采出程 

度较低。层间剩余油存在差异,剩余油主要集中在NGX1和NGX2。 

因此,通过实施油井补孔改层等措施全方位挖掘层间层内剩余油潜 

力。同时,在控制含水上升方面,对采液强度、生产压差和综合含水 

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分析,结合动静态资料,对生产层的储层特点及 

储量动用状况综合分析,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控制含水上升,提高最终 

采收率。对于含水大于90%的油井则采取优化参数、大(转123页)

 南II工科技201 2年第7期 石油地质 

欢2 6块兴隆台油层组储层影响因素分析 

李慧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石油资源系434020湖北荆州 

摘要欢喜岭油田欢26块兴隆台油层组是一套低渗储层,储量动用程度不均衡,主要原因在于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 本文运用 

储层评价的技术,定量地分析了工区内目的层段的孔隙结构、砂体物性、粘土矿物和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对深化油藏的开发 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储层质量孔隙结构填隙物成岩作用 

欢26断块构造位置在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西部斜坡南段,由南 

北三条南掉大断层所夹持,内部发育多条小的四级断层…,断块构造 

面积l 1.83Kin ,主要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一、二段的兴 

隆台油层,油层埋深】700~2020m。工区内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给油 

田的开采和注水带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就此对欢26块储层质量的影 

响凶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 、 

1 孔隙结构对储层渗透性的影响 

经压汞资料处理及回归分析,渗透率与最大连通喉道半径(r )、 

主要流动孑L喉半径(r )、平均喉道均值(r )、分选系数(s )具有明显的 

正相关性,相关系数都在0.92以上。回归方程如下: 

lgk=1.92561gr +1l20476 R=0.9341 

lgk=1.99121gr ̄一1.19638 R=0.9314 

lgk=2 22451gr 一().10942 R=().9213 

lgk=1.865141gS一+1.04514 R=().9352 

2不同沉积相带对物・陛的影响 

由于沉积相带的差异,造成不同相带或同一相带的不同部位孔隙 

结构类型有所不同…。分流河道砂体岩性粗,厚度大,孔喉相对发 

育,最大连通喉道半径3 1.96 m,主要孔隙结构类型为特高渗大孔细 

喉较均匀型。河口砂坝核部颗粒较粗,分选较差,平均喉道均值 

}{-l6 m,平均孔宽97.3 m,孔隙发育,孔隙结构类型主要为特高高 

渗类型。砂坝边部水动力稍弱,颗粒相对较小,平均孔宽96 til,平 

均喉道均值4.()6 m,孔隙结构类型以中高渗类为主,孔隙发育。前 缘薄层砂河流能量基本消失,颗粒细,泥质增加,孑L隙不发育,平均 

孑L宽73 5 m,平均喉道均值o.35 m,孑L隙结构类型以低特低渗类为 

主。由此可见,欢26块储层质量最好的是分流河道砂体,其次为河口 

坝.前缘席状砂孔渗性能最差.. 

3储层粒间填隙物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本套储层粘土矿物相对含量以高岭石为主,伊利石次之,蒙脱石 

相对含量最少。这些粘土矿物以不同方式分布于储层孔隙中,势必对 

储层的储集条件造成一定影响 

根据x衍射资料表明.各种粘土矿物含量随岩石颗粒大小变化而 

有规律的变化,随着岩石颗粒的增大,高岭石含量增高。砂岩中高岭 

石平均含量72%,伊利石为23.6%,蒙脱石为4%,而泥岩中蒙脱石占 

30%,伊利石为68.8%,高岭石平均含量甚微。这一变化说明:岩性 

粗,粒间孔隙发育,渗透性好,有利于地下水交替运动和自生矿物晶 

体的生长,为自生高岭石结晶析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伊利石除了一 

些早期渗滤粘土外,大部分由蒙脱石转化而来。 

电镜照片显示出上述粘土矿物对该套储层的储集性能影响较大, 

如自生高岭石呈“蠕虫”状或“书页”状,伊利石呈片状,充填在孔 

(接127页)泵等措施,控制合理生产压差,保证单元产量的稳定。 

5结论及认识 .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七区西馆下取得了较好的稳产效果,延缓了 

产量递减速度。并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1)边底水油藏剩余油多分布在靠近断层的构造高部位及井网 

控制较差区域,通过完善井网,可提高储量动用程度。 

(2)通过老井综合调整,全面挖潜层问层内剩余油潜力,减缓 隙中间,减少了储层的孔隙空间。石英次生加大多为Ⅱ~Ⅲ阶段,晶 

形完整,附在颗粒表面,或充填于孔隙之间,有的丛生在粒间堵塞了 

部分孑L隙。自生碳酸盐矿物晶体菱铁矿和方解石充填于粒间或粒表, 

也堵塞了部分孑L隙,都对储层的孔喉发育起到破坏作用,降低储层的 

渗透率。 

4成岩作用对储层性质的影响 

储层的物性条件好坏除受沉积作用及其它因素影响外,同时不同 

程度的受成岩作用的影响。 

欢26断块兴隆台油层埋深在】50(1—一2160m,其成岩阶段为中成 

岩阶段的未成熟~次成熟期,镜质体反射率在0.3~(1.45之间… 该套 

储层原始孔隙度34.04%,喷发岩岩屑约占25%,抗压性差,压实作用 

相对较强,机械压实作用损失孔隙度15 56%。胶结作 如各类粘土矿 

物、碳酸盐矿物的结晶、石英颗粒加大与小颗粒占据孔隙空间,损失 

孔隙度4.27%。后期溶蚀作用较强,由于长石与部分岩屑的溶蚀,产 

生了一些次生孔隙,增加了孔隙度6.13%.. 

断块 层 士台孔 度l_ 茇llj函 妻 j 

欢26兴隆台 34 04 19.44 15 56 1517 4 27 21 3 6I 3 

表1储层孔隙演化表 

5总结 

欢喜岭油田欢26块兴隆台油层组储层物性与孔隙结构呈现明显的 

正相关关系。因此,沉积相对储层孔渗性能影响极为重要,分流河道 

砂体性能最好,其次为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孔渗性能最差。粘土矿物 

作为填隙物堵塞了部分储层孔隙,降低储层渗透率,由于工区内粗粒 

砂岩粒间孑L隙发育,利于自生粘土矿物晶体的生长,表明粗粒砂岩孔 

渗性能降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为自生粘土矿物的生成。成岩作用中机 

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孑L隙度损失约2f)%,溶蚀作用产生约 

6.13%的次生孔隙,有利于改善储层性能。 

参考文献 i11刘金华,袁波辽河西部凹陷欢喜岭地区沙河街组三段构造坡折带 特征l¨世界地质,2(309(3):284—290 『2]王家辉.欢喜岭油田大凌河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IJI内江 

科技.2007(3):107 I31时瑞坤,等辽河西部凹陷欢喜岭地区沙河街组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l_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I(3):275—28l I 4_尹松欢喜岭油田兴隆台油层分布特征及成藏规律特种油气藏, 

201“4):52—55,137 作者简介李慧(1983一),女,硕士,助教,现主要从事储层评价 

研究、 (收稿日期:2…2一(}5—1(1) 

老井自然递减速度,促进单元稳产。 

参考文献 …窦之林,等孤东油田储层研究与开发.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_2j金毓荪,等采油地质工程(2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13 

作者简介郑强(1982-),中石化胜利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油层保 

护所,硕士,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工作 (收稿日期:2012一()5—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