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二:油藏开发动态分析
一、目的要求
了解油藏生产动态、基本参数及开发指标,掌握油藏动态分析基本方法二、步骤及要求
1.应用专业软件绘制油藏生产曲线。
以时间为横轴(x轴),产量及含水率为纵轴(设双轴刻度,左侧y轴刻度产量,右侧y轴刻度含水率)建立直角坐标系;依据综合数据表3,在同一坐标系内分别绘制产液量、产油量、综合含水率对时间的变化曲线;分析W油田长2油藏生产动态、产量与含水率变化规律、注水开发见效情况等,划分大致的生产阶段。
2.应用专业软件绘制注采井组(图3)生产曲线,以时间为横轴(x轴),产量及含水率为纵轴(设双轴刻度,左侧y轴刻度产量,右侧y轴刻度含水率)建立直角坐标系;依据综合数据表4,首先计算生产时段内井组月度注采比(月注水量与合计月采油量之比,精度保持在小数点后两位)、井组月产油量、累计注水量、累计产油量,然后在同一坐标系内分别绘制月注水量、月产油量、累计注水量、累计产油量对时间的生产曲线。
分析W油田长2油藏中某注采井组(图3)油水井的生产特征、注水受效情况、大致见效时间及平面油水运动规律,并用长(主)短(次)箭头标示图3中注水推进的主次方向,分析影响注水效果的主要地质因素。
3.依据W油田长2油藏中某单井生产数据(表5),计算其月度实际产油量、日产油水平(为油井当月产油量与当月日历天数之比)及日产油能力(为油井当月产油量与当月实际生产天数之比),原油密度取0.85t/m3;在同一坐标系内绘制其月产液、月产油、月综合含水率及日产油能力曲线,分析产量及含水率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变化原因。
三、实验内容
1.某油藏综合分析
图1-1 产液、产油、综合含水率与年代关系曲线
分析:该井从1995年7月到1996年7月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1997年1
月左右,产量突然下降,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产液量大大增加,产油量也大大增加,是油田为增加产量提高采收率开始注水操作,但之后几个月后产量继续下滑,2000年1月,产量稍有上升,综合含水率也一直上升,油田开发快达到极限,含油量日渐枯竭。
2.某井组生产情况分析
表2-1 井组生产数据
生产时间(月)
月注水
量(m3)
月产油量(m3)
注采
比
井组月产
油量(m3)
累积注水
量
累积产油
量
注水井油井(m3)(m3)S13-2 S13 S14-1 S14-2
1999年1月88.67 216.6 45.36 88.08 0.25 350.04 88.67 350.04 1999年2月632.33 255.1 44.3 83.8 1.88 383.2 721 733.24 1999年3月612.39 209.52 32.64 114.48 3.74 356.64 1333.39 1089.88 1999年4月526.25 333.12 11.88 116.3 4.03 461.3 1859.64 1551.18 1999年5月540.73 322.4 28.52 132.12 4.97 483.04 2400.37 2034.22 1999年6月559.83 286.58 41.52 129.96 6.46 458.06 2960.2 2492.28 1999年7月600.98 337.2 38.04 125.4 7.11 500.64 3561.18 2992.92 1999年8月633.82 328.08 37.92 121.68 8.60 487.68 4195 3480.6 1999年9月635.21 364.12 39.72 145.12 8.79 548.96 4830.21 4029.56 1999年10月673.45 361.12 45 149.16 9.91 555.28 5503.66 4584.84 1999年11月578.42 351 46.8 141.96 11.27 539.76 6082.08 5124.6 1999年12月527.65 266.4 48.48 93.96 16.17 408.84 6609.73 5533.44 2000年1月637.95 355.38 48.36 134.32 13.47 538.06 7247.68 6071.5 2000年2月669.65 315.6 45.24 138.6 15.85 499.44 7917.33 6570.94 2000年3月645.94 338.72 48.36 110.48 17.2 497.56 8563.27 7068.5 2000年4月636.59 327.12 45.72 191.54 16.30 564.38 9199.86 7632.88 2000年5月567.15 278.04 31.56 170.84 20.33 480.44 9767.01 8113.32 2000年6月424.86 223.8 30.72 192.24 22.8 446.76 10191.87 8560.08 2000年7月490.45 160.68 36 197.16 27.12 393.84 10682.32 8953.92 2000年8月507.62 155.32 37.8 251.76 25.15 444.88 11189.94 9398.8 2000年9月425.36 137.16 38.26 292.24 24.84 467.66 11615.3 9866.46 2000年10月505.18 117.48 43.98 252.9 29.25 414.36 12120.48 10280.82
图2-1 注采井组生产曲线
分析:
(1)油井生产特征:99年1月后为增大产量,开始注水,此后产油量随着注水量变化,注水量增大产油量增大,注水量减少产油量减少,一直到00年6月左右,注水量增大,产油量并没有随着增大,可见注水效果开始减弱。
(2)注水受效情况分析:刚开始的时候加大注水量,产油量也增加,注水受效明显,反映为产油量醉着产水量增加而增加,在中段,注水效果开始减缓,随着注水量变化产油量变缓,后期,注水受效降低,出现了曲线交会,产油量变化较小。
(3)累计注水量与产油量特征:随着时间推移,累计注水量曲线变化的幅度明显偏离累计产油量曲线向上,累计产水量与累计产油量在前期保持持平,最后累计注水量逐渐大于累计产油量并且相差越来越大,这也说明注水受效越来越差。
(4)注水受效及主要水推方向分析:
图2-3 注水及产油井分析图
分析:根据各井的注水量及产油量趋势,可知当注水井s13-2开始注水时,S13井的产油量增加最明显,油层受效显著,s14-1井受注水影响仅次于s13井,油层受效良好,s14-2井受注水影响最小,综上分析,注水受效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4 注水推进主次方向示意图
3.某生产井注水综合分析
表3-1 某生产井生产数据表
时间月度日
历天数月度生月产液量
(m3)
含水率月产油量日产油水平日产油能力
(月度)产天数(%) (t) (t) (t) 1997年1月31 30 62.04 30 43.428 1.400903226 1.4476 1997年2月28 28 56.88 30 39.816 1.422 1.422 1997年3月31 31 68.04 30 47.628 1.536387097 1.536387097 1997年4月30 28 59.22 30 41.454 1.3818 1.4805 1997年5月31 30 63.12 30 44.184 1.425290323 1.4728 1997年6月30 26 55.8 30 39.06 1.302 1.502307692 1997年7月31 28 60 30 42 1.35483871 1.5 1997年8月31 28 60 30 42 1.35483871 1.5 1997年9月30 25 50 30 35 1.166666667 1.4 1997年10月31 28 68.4 20 54.72 1.76516129 1.954285714 1997年11月30 30 84.24 20 67.392 2.2464 2.2464 1997年12月31 31 91.2 20 72.96 2.353548387 2.353548387 1998年1月31 30 83.28 20 66.624 2.14916129 2.2208 1998年2月28 28 73.92 20 59.136 2.112 2.112 1998年3月31 31 81.6 20 65.28 2.105806452 2.105806452 1998年4月30 27 70.44 20 56.352 1.8784 2.087111111 1998年5月31 30 77.4 20 61.92 1.997419355 2.064 1998年6月30 30 73.08 20 58.464 1.9488 1.9488 1998年7月31 30 74.04 20 59.232 1.910709677 1.9744 1998年8月31 31 78.96 20 63.168 2.037677419 2.037677419 1998年9月30 29 75.36 20 60.288 2.0096 2.078896552 1998年10月31 31 85.92 20 68.736 2.217290323 2.217290323 1998年11月30 29 71.28 20 57.024 1.9008 1.966344828
图3-1 某单井生产曲线
分析:根据上图中产液产油含水率以及日产油能力曲线分析,月产液量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月产油量也随着产油量上升,从而日产油水平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含水率刚开始为30%,1997年1月以后开始变为20%,在1997年9月,月产油水平有一个升高的拐点,此后持平,此处是受含水率下降的影响,产油率上升,含水率下降可能是由于前期油田需要注水加压驱油,使油层中注入较多的水,在拐点处由于产油的压力减小,通道的形成,可能是毛细管压力或者是
地面抽取压力导致含水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