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首发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

首发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

浙江临床医学2013年7月第15卷第7期 ・1059・ 

・调查分析・ 首发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 

崔文燕刘洋马艳华 

2008年4月29日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 

居民死因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位列城乡居民 

死亡原因首位,占死亡总数的22.45%[ 。近年 

的流行病学研究[2]表明,脑卒中具有年轻化的 趋势,越来越多的18~45岁的青年人罹患脑卒中, 

发病率基本在10%左右。因此,作者拟通过问卷 

调查了解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健康知识,以便在护 

理工作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以期降低复 发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2年1月至1O月,用便利抽 样法选择住院的青年脑卒中患者100例,纳入标 

准:(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 

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确 

诊。(2)均为首发病例,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 

无明显的记忆力下降和智能减退,能以文字或语 言沟通并知情同意。(3)年龄18~45岁 2。排除 

标准:(1)既往曾患脑血管疾病者。(2)意识不 

清楚,不合作或语音表达不清者。(3)患有严重 的心、肝、肾疾病及精神疾病者。 

1.2调查方法遵循患者自愿参加、知情同意的 

原则,调查者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向调查者说明问 

卷的填写方法,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 

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采用自制调查 问卷,设计时参阅了国内文献 3,专业护士讨论、 

专家评定的形式设计。 

1_3统计学方法采用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患者一般情况患者总数100例,其中男 

68例,女32例;脑出血28例,脑梗死56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6例。有脑卒中家族 

作者单位:101300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监护室 史23例,合并高血压25例,合并糖尿病8例, 

合并高血脂38例,合并心脏病1例。文化程度: 

初中9例,高中及中专35例,≥大专66例。 2.2患者健康知识水平见表1。 

表1 患者健康知识水平的调查结果 

对吸烟的理解 对饮酒的认识 合理饮食 怎样控制体重 发病后采取的措施 高血压终生服药 排便习惯 出院后注意的问题 高血压患者监测血压 预防能达到的目的 怎样应对紧张事件 98 1 选择锻炼身体的方式 96 2 每日饮水量 84 3 每日食盐的量 77 4 康复治疗的内容 76 5 脑卒中能预防不能治愈 68 6 如何预防脑卒中发生 63 7 脑卒中的症状 61 8 脑卒中的先兆 59 9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53 10 溶栓时间窗 51 11 阿司匹林的作用 

3讨论 

3.1 指导患者掌握更多的脑卒中疾病知识本调 

查显示,青年患者对于脑卒中的先兆、症状、溶 

栓等疾病知识水平了解总体较差。对于溶栓时间 

窗,仅4%的青年患者知晓。而缺血性脑卒中发 病>6h可造成不可逆性脑组织损害,脑卒中的及 

早就诊对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E4],发病<6h对脑 

梗死进行溶栓可使血栓溶解,再通闭塞的血管, 及时恢复供血,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缩小梗 

死面积,改善预后等,了解较少。因此护士在健 

康教育时应强调此方面知识,让青年患者意识到 

时间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 及时就诊的意识。 3.2让患者了解更多的疾病危险因素 国内外均 

有资料显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等 

原发疾病仍然是脑卒中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 此外,国内有研究显示,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 

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E,一8,当机体血液中其 

含量>15 mol/L时,称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其升高可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动脉硬化而 引发脑卒中。 

3-3指导患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国脑血 

管病防治指南》的脑卒中Ⅱ级预防提出“不吸烟、 

限酒,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文献显示:吸烟患 者脑卒中危险增加1倍,戒烟后18个月大部分 

危险性消失[ 。每日饮酒量>60g可使血压升高, 

而诱发出血性脑卒中[10]。本调查中34%的青年 

患者知道食盐的每日摄人量,63%的青年患者能 保持大便通畅,国内有调查提示,摄盐量偏多者, 

对脑卒中发生有显著性意义[11]。国外研究表明, 

便秘可加重卒中患者脑部损害,降低患者的活动 

能力[12],护士在健康宣教时应提醒青年患者注 

意低盐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3.4加强康复知识有关文献显示,脑卒中患者的 

康复介入越早,其功能恢复与整体疗效就越好[13]。 

脑卒中后未进行或坚持康复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复发率较高…]。护士应做好康复知识教育, 

使青年患者认识到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3.5做好药物指导研究[15]表明,青年脑卒中 患者遵医行为较差,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对疾病危 

险因素认识不足;其次是对自身健康问题的忽视。 因此应使青年患者认识按时服药的重要性,指导 

其不擅自停药。 

3.6加强预防知识,减少疾病复发有统计显示, 约25%脑血管病幸存者在2年内复发,而5年内 

约40%患者再次复发,其中65%复发患者为缺 

血性脑卒中[16,"]。本调查中,80%的患者不知 

道如何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护士应指导患者合理 安排工作和生活,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运动,戒 

烟限酒,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原 

发病。 

脑卒中患者年轻化的危害性H益突出,已引 起医学界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及广泛关注。青年患 者由于对脑卒中疾病知识、危险因素及早康复等 

方面认识不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直接影响 病情治疗,增加复发率,护士实施健康宣教可提 

高青年患者对疾病的预防意识,以期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浙江临床医学2013年7月第l5卷第7期 

1第三次全国居民死因调查结果公布.中国医学论坛报,2008,5 ̄9 2 Zhang WW,Zhang Z,Bi Q A nation一,,vide multicentrical related factor investigation in 2359 cases of young stroke.Chin J Clin R.ehabil,2003,7(19):2694~2695. 3李雅琴,余丽君,刘国英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水平的调查分 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578-579 4 John M,Palmer P,Faile E,et a1.Factors causing patients to delay seeking treatment a6er suffering a stroke.W V MedJ,2005,101:12~15. 5王霞,石金香.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医师进修杂 志,2006,29(5):44-45. 6 LewarWon S,Clarke R,Qizilbash N,et al 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ameta—analvsis of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i prospective studies.Lli1cet,2002,360(9349):1903'--1913 7谈晓牧,刘建国,刘怀翔,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复发 率随访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9):591 ̄594. 8张书平,赵莉,杨文革对老年血管性疾病患者实施同型半胱氨酸 相关知识的教育.护理学杂志,2007,22(17):57-58. 9姚济荣,祝红梅中年男性脑卒中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 策护理研究,2010,24(5):1269~1270. 1o崔玉芳,侯佃臻,邱会芳,等中青年与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病危险 因素及自护行为比较护理学杂志2006,21(3):4 ̄5 11胡维志主编.神经内科主治医生.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 社.2000.559 ̄560. 12 Robain G,ChenneveHe Jm,Petit F,et a1.Incidence of constipation after recent vascular he miplegia:A prospective cohort of 152 patients Rev Neurol(Paris),2002,158(5Pt1):589—592 13蔡珏,徐筱莉.健康教育对脑血管病患者亲属的影响.上海护 理.2004.4(1):25 14陈军.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及干预的探讨中风与神经疾 病杂志,2004,21(6):531 ̄532. 15王桂萍.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吉林医 学,2008,29(22):2086 ̄2087. 16 Bradberry J C,Fagan S C,Gray D R,et a1.New perspectives on the pharmacotherapy of is the mic strokeJ Am Pharm Assoc,2004,44(2 Suppl 11:S46~¥56. 17 RosamondW,同e K d_ayG,et al Heartdiseaseand storke渤曲 一2007 update:aIeportfiomtheAmericanHeartA ̄dafionSamti ̄Committeeand Stroke Statistics Subcon ̄nittee.Circallation,2007,115(5):169--

17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