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南周】南方周末聂树斌案十二年报道全记录(下2012-2016)向南方周末致敬“聂树斌案”翻案渺茫(2009年11月12日)作者:南方周末记者赵凌发自:河北石家庄最后更新:2009-11-1310:49:45四年过去了,秘而不宣的“聂树斌案”复查,至今迷雾重重被质疑的调查自2007年4月一审被判死刑的“真凶”王书金上诉之后,两年时间,聂树斌案再次从峰回路转走向绝对沉寂。
种种迹象暗示,聂树斌案或将永无再审与翻案的机会。
2005年4月聂树斌案被曝“一案两凶”后,河北省政法委成立了工作组,负责对聂案重新调查。
当时,面对全国媒体的紧密关注,河北方面宣称,将尽快公布调查结果。
然而,四年过去,这个承诺至今没有兑现。
聂树斌的母亲张焕枝多次前往河北高院寻求调查结果,四年间得到的答复如出一辙,“正在复查,很快出结果”。
直至今年3月,河北高院负责审查聂案的一位法官告诉聂母,调查结果已经出来,报到院长那里去了。
但到底是什么结果,这位法官说不能向聂母透露。
这个秘而不宣的调查到底是怎样进行的,甚至到底有没有进行,外界无从获知。
然而,南方周末记者从河北广平方面获知,过去几年,一直羁押于广平县看守所的王书金没有接受过河北公检法机关的任何提审。
这个信息让关注聂案复查的人士对所谓调查产生了巨大怀疑。
聂树斌的律师李树亭与王书金的律师朱爱民纷纷质疑,王书金作为聂树斌案中最重要的活证据,如果复查一定会提讯,怎么可能绕开?从2005年3月王书金被捕交待全部罪行直至与律师会面,他并不知道十年前的玉米地案另有“凶手”,也根本不知道一个叫聂树斌的人在十年前作为罪犯已被枪决。
在一审法庭庭审中,王书金意欲主动供认玉米地奸杀案,但被法官以“与指控无关”打断,被公诉方以“查无实据”驳回。
2007年4月,一审宣判后,王书金以未起诉他在石家庄西郊玉米地的奸杀案为理由之一,向河北省高院提出上诉。
他在上诉状中说:“我在2005年1月18日向河南省荥阳市索河路派出所供述自己在河北省犯罪过程中,包括石家庄西郊玉米地里强奸杀人的经过……对于这些河北广平县公安机关的警察进行了确认……警察还带领我对作案现场进行了指认,现场是凭着我对当时的记忆找到的。
”王书金的上诉心理中,有一点是微弱地期望通过主动坦白这个案子,获得可能的宽大处理。
他说:“我是一个罪孽深重的人,不在乎是否多一起案子或者少一起案子,而是不愿意看到因为我的原因而使他人替我承担严酷的刑罚……我希望上级法院对(我坦白)这个案子能够按照重大立功认定,更希望给我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
”2007年7月31日,河北省高院二审不公开开庭审理了王书金案,据参加庭审的人透露,王书金在庭上继续对未被纳入公诉的石家庄玉米地案供认不讳。
庭审后,法律人士推测,二审维持死刑判决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时隔两年之久,二审判决至今未出。
10月20日,王书金的律师致电主审法官询问何时判决,这位刘姓法官称,因为案情特殊,在没有领导指示的情况下,他说了不算。
南方周末记者还了解到,在对外宣称的复查期间,聂案中的被害人家属和好友也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调查,他们是当年随警方第一时间看到案发现场的人。
律师李树亭说,他们是案发现场最重要的目击证人,复查也不应该绕过他们。
真相可能永远死去2007年11月1日,南方周末记者披露了聂树斌家属因获得原审判决书而得以进行申诉,以及王书金上诉要求为聂树斌洗清污名,这两个重大的意外事件曾让舆论对聂树斌案真相大白抱有最乐观的期望。
法律界人士纷纷建言,希望最高法直接提审此案。
2007年1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答复张焕枝,申诉材料已转至河北高院,聂案的申诉由河北高院负责。
著名法学教授贺卫方为此愤慨其荒谬:“偏偏承担纠错职能的机构正是当年制造冤案的机构。
仿佛当年方成先生一幅漫画里虚构的场景:蒙受屈辱的秦香莲向包拯告状,包拯在状子上大笔一挥——“请陈世美同志查处”!最高法院像当年提审沈阳刘涌案一样处理“聂树斌案”的希望似乎完全落空了。
两年前来自最高法院的消息说,聂案被列为“重案之重”,已调派专人进行全案再审审查。
这个让社会高度期待的行动,最终没有释放出任何信息。
一直关注此案的法学家贺卫方在博客中将聂树斌案的评论文章置顶。
他分析,河北高院很难办,如果承认错误,就要自认倒霉,这就好像自己揪住自己头发离开地球一样。
不纠正呢,良心上过不去,当事人倒霉,而且舆论压力又这么大,最后可能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无休止地拖延,就是因为这两种心态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贺卫方认为,处理聂树斌案可以有三种思路,一是由比河北省更高的机构来进行调查和审理,即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因为它们不大可能受到地方利益的钳制和约束;二是由最高法院指定另外一个省的司法机构来对案件进行全方位审理,这也可以保持中立。
第三是根据宪法第71条,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视情况必要成立特别委员会对特定事项进行调查并做出决议。
“现在这个案件对整个体制是一个考验,让国民对这个国家有信心,不再是草菅人命的做法,不再恐惧蒙受冤屈而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我相信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希望有关部门能抓住这个机遇。
”贺卫方急切呼吁。
以“聂树斌案”四年波折来看,没有人愿意抓住这个机遇,也没有人认为这是个机遇。
“聂树斌案”的真相,极有可能将随着聂树斌,永远死去。
聂树斌案,拖痛两个不幸家庭(2012年2月9日)作者:南方周末记者刘长发自:石家庄最后更新:2012-02-10 15:44:06编者按:重视和保护刑事受害人权益,是中国司法改革和刑事司法政策的重要内容。
7年来,媒体持续关注聂树斌案,但此案的另一方:受害人家庭,鲜少受到关注,却意外受到伤害。
人间悲剧莫过如此:失去独生女儿的受害人家属,状告儿子可能被冤杀几乎已走投无路的母亲。
前因警方行为,后因聂家申诉,受害者的隐私,有意或无心,17年来被一次次公之于众。
聂树斌案已成为司法的一道伤口,只要不愈合,两个不幸家庭的痛,就无法停止。
聂树斌案申诉再审仍无实质性进展,2012年2月,河北方面传来消息:受害方康某家人状告聂树斌家人及律师名誉侵权。
常年置身于媒体对聂案的持续报道与始终无法翻案的冰冷现实之间,康家——这个刑事被害人家庭,濒临忍耐的极限。
事实上,自康某于1994年被害以来,康家从未停止过申诉、控告。
早在聂树斌被捕之初,康家人就对聂树斌是否为真凶提出过质疑,并在聂树斌被执行死刑后,仍然坚持案件有疑点、民事补偿不合理,申诉至今。
2005年4月,聂树斌案曝出“一案两凶”后,聂家人也加入了申冤行列。
河北方面宣布启动调查,并承诺尽快公布调查结果,时间已逾7年,承诺仍未兑现。
其间,伴随着申诉无望的焦虑,康家曾对报道过聂案的多家媒体提起诉讼。
由于聂案迟迟未能启动再审,受害人康某的家人亦无法安宁。
长期关注聂案的河北法律界人士向记者表示:唯有早日查清聂案,才是对康某家人的最好告慰,更是彰显司法人文关怀的题中之义。
被袒露的伤口“1994年,原告亲人被害,造成家破人亡,老无人照顾,少无人抚养,针尖刀刃过日,以泪洗面,心神滴血……”这份言辞悲怆的诉状中,聂树斌案受害人康某的家人认为,17年间,网络、媒体、律师等曾反复侵权,造成其家人抬不起头,无颜面对社会,不得已提起诉讼。
2011年11月,这份诉状被送往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法院。
2个月后,聂树斌案申诉阶段的代理律师刘博今接到了井陉矿区法院的传票。
传票显示,该院已受理康某家人提起的名誉侵权诉讼,要求刘博今于2012年3月19日上午到庭应诉。
被康家告上法庭的还有其他6名连带侵权人:聂树斌的母亲张焕枝、聂案“真凶”王书金的代理律师朱爱民,以及人民网、中国经济网、华人大搜索网和法制网4家网站。
康某家人发起的诉讼,主要针对两起事实:2011年9月16日,律师刘博今参加了人民网的一档视频访谈节目,在节目中展示、宣读了聂树斌案的一审、二审判决书。
康家人认为,刘在宣读时,未能保护康家人的隐私。
此外,刘博今在华人大搜索网上发布《一篇还未完成的律师工作日记》,长达11页,多次提到了康家人的真实姓名、职业、工作单位、住址等。
该文还被其它网站转载,引起了康家人的不满。
诉状中,康某家人写道:上述文章和视频通过网络传播后,多家媒体记者打来电话,甚至有网友打电话来询问判决书的情况,17年前的丧女之痛又一次被勾起。
“不管聂、王二犯,谁是真凶,原告及被害亲人都是受害者,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无权公示隐私案件的判决书,更无权公开原告及亲人的姓氏、名字、隐私案情、个人信息。
”由此,康家人请求法院判令上述网站删除相关视频和博文,并判令刘博今赔偿经济和精神损害费共计12万元。
律师刘博今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已收到法院的相关文书,针对康家的诉讼,他解释称:聂案虽然是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但是不等于判决书不应公开。
刘坦言,判决书上写明了被害人的姓名,公开时最好还是隐去,“所以康家人提起诉讼也不是说一点理由都没有”。
但是,刘博今强调,自己引述聂案的判决书,完全是出于公益的目的,而要推动聂案,“判决书是必须要公开的”。
最早曝光受害者女儿隐私信息的,不是律师和媒体,而是办案机关。
据康家人在申诉状中的表述:1994年9月,石家庄警方抓获聂树斌并宣布破案后,康家就以警方破案时速过快,怀疑是错案。
但在警方的坚持下,康家选择了相信,并给警方送去锦旗。
但此后,警方将涉及隐私的该案材料,提供给河北当地的《社会治安报》、《石家庄日报》、《警视窗》等报刊刊登,引发了康家的愤怒。
尤其令康家不能忍受的是:警方还将受害者康某遗体的录像,提供给了石家庄电视台播放,引发康家针对上述媒体的系列名誉侵权诉讼。
而这次令人意外的是,聂树斌的母亲张焕枝也接到了法院的传票。
这位母亲唯一的儿子已在17年前被枪决,但她向记者表示:她对受害人康家一直报以理解和同情,“他们家就一个女儿——不管哪个是凶手。
”不过,既然康家提起了诉讼,张焕枝说:自己还是会到庭应诉,但“不会往心里去”——重要的是儿子聂树斌的案子,不能放弃。
南方周末相关报道●《“聂树斌冤杀案”悬而未决防“勾兑”公众吁异地调查》(2005年3月24日)●《“聂树斌冤杀案”:复查结果“很快出来”》(2005年4月7日)●《“聂案绝对不会不了了之”》(2005年4月28日)●《河北官员谈聂树斌冤杀案:调查一直进行难度太大》(2006年1月5日)●《聂树斌案:没有真相就没有正义》(2007年8月30日)●《“真凶”上诉求增其罪聂树斌案绝处逢生》(2007年11月1日)●《聂树斌案:最高法再审审查正在进行》(2007年11月8日)●《“聂树斌案”翻案渺茫》(2009年11月12日)●《聂树斌案:最高法院不可再推诿》(2011年9月22日)17年漫漫申诉路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受害人康家对于聂树斌案的判决,早已申诉多年——甚至比聂树斌家属的申诉还早了整整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