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露天边坡失稳原因分析及预防与治理

露天边坡失稳原因分析及预防与治理

ISSN 1671—2900 CN 43—1347/TD 采矿技术第11卷第5期 Mining Technology,Vo1.1 1,No.5 2011年9月 Sep.2011 

露天边坡失稳原因分析及预防与治理 

吴 伟 夭 1币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矿技术科, 湖北大冶市435101) 

摘要:铜绿山矿露天开采时,边坡局部地段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性较差,随着开采的 延深,边坡暴露面积增大,暴露时间延长,所造成的边坡开裂、塌陷及大面积滑坡,威胁着 

作业人员及施工设备的安全。为确保露天矿安全生产,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根 据多年来露天矿山生产的实际经验,通过对露天边坡的失稳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边 坡位移监测、临近边坡采用预裂爆破、注浆处理边坡溶洞和裂隙带、削坡减载和喷锚网联 

合支护等保护边坡、预防治理边坡失稳的技术措施,为矿山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发挥了积极 的作用。 

关键词:露天边坡;滑坡治理;岩体强度;结构面;节理裂隙 

铜绿山矿区出露的地层以下三迭统大冶群碳酸 

盐类岩层为主,其次为下白垩统大寺组岩层及广泛 分布的第四系地层;矿区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为燕 

山早期侵入的花岗闪长斑岩。区内有北西西向和北 北东向两组褶皱构造。铜绿山铜铁矿是大冶有色金 

属公司的主要骨干矿山,采用地下、露天联合开采, 地下开采对象是Ⅲ、Ⅳ号矿体;露天以第三勘探线 

南、北划分为南露天和北露天开采。 

北露天设计开采对象为Ⅲ号矿体,设计开采标 高为一152 rn。目前,一40 m及以上平台已基本推 进到设计边界,一52 m平台北部已进入北扩范围, 

正在边剥离,边采矿;一64 1-13平台已开沟到位。坑 底标高为一70 nl,距设计开采深度还差82 m。 

南露天设计开采对象为I、Ⅱ、Ⅺ号矿体,采至 标高一195 m水平时,作为北露天内部排土场回填。 

回填工作由北向南呈扇形向前推进,为确保露天境 界内排水和井下安全生产,南露天坑东帮目前仍保 留着一条由一4O一一88 m的安全运输通道以及一 

88 iIl平台南端原有的排水系统和设施,以排出未回 填部分(16线以南)水位超过一100 m标高的坑内 

积水。 随着北坑采至一70 m标高,边坡暴露面积增 

大,以及南坑东帮一88 m以上边坡暴露时间延长, 边坡岩体强度降低,破坏增加,稳定性逐渐下降,时 常出现大块滚落、坍塌、甚至大面积滑坡等地压活 动,严重地威胁着平台作业人员和施工设备的安全, 

对边坡失稳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并采取与之相 

适应的边坡保护和预防治理措施,成为矿山亟待解 

决的课题。 

1 露天边坡工程地质调查及灾害情况 

露天边坡通常由安全平台、清扫平台、运输平台 

及相应的坡面组成,铜绿山矿边坡目前对露天采场 

安全生产威胁最大的是南北坑的东帮边坡及北坑的 

西帮边坡。南北坑的东帮边坡岩体分为7组:强风 化花岗闪长斑岩岩组、中风化花岗闪长斑岩岩组、新 

鲜花岗闪长斑岩岩组、磁铁矿矿石岩组、大理岩岩 组、矽卡岩岩组、斜长石岩岩组。北坑的西帮边坡岩 

体分为5组:中风化花岗闪长斑岩岩组、新鲜花岗闪 

长斑岩岩组、大理岩岩组、矽卡岩岩组、斜长石岩岩 

组。矿区结构面产状统计结果见表1、结构面间距 统计结果见表2、主要岩石力学参数见表3。 

表1 结构面产状统计结果 

优势节理面产状 1 2 3 4 中 斑zs 。 s 。 60 ̄/_6 。so。 4。 

新鲜墨 斑岩4 。 86。1 14 ̄L79 ̄197 ̄/_80 ̄ 

磁铁 岩组2 。 。70 ̄/_66 ̄148 ̄/-75 ̄ 大理岩岩组(E) 187。L77。47。/__89。306。/_86。8。/_73。 矽卡岩岩组(F)240。L57。117。/__62。8。/_73。 斜长石岩岩组(G)346。/80。4。/_78。 71 !: ! : !

 吴伟: 露天边坡失稳原因分析及预防与治理 45 

表2结构面间距统计 

由于两帮风化岩体分布较广,节理、裂隙较为发 育,加上爆破震动,大气降水影响,边坡失稳时有发 

生。1999年在南坑东帮16—2O线发生大面积滑 坡;2002年7月~2003年3月南坑东帮8—12线出 现数次垮塌堵塞一88 m运输通道;2003年4月南坑 

先后发生了两次边坡滚落大块砸铲的重大设备事 故;2005年北坑东帮3—7线发生坍塌,坍塌体积约 

1000 m 左右;2007年北坑西帮一28~一40 m永久 性公路上方一巨形岩块(重约400 t)开裂,威胁着来 

往施工人员和大车安全(该大块后爆破处理);2010 年8月南坑东帮12—16线再次发生大面积滑坡,滑 

坡体积达5000 m ,致使东帮一40一一88 m安全运 输通道被堵。以上种种事例说明,边坡失稳将给生 

产和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表3岩石抗压、抗拉强度统计 

2 露天边坡失稳原因分析 

2.1岩性及结构面 铜绿山矿露天边坡存在有强风化花岗闪长斑 

岩、中风化花岗闪长斑岩、新鲜花岗闪长斑岩 磁铁 矿矿石、大理岩、矽卡岩、斜长石岩。综合表1、表2、 

表3,采用多种岩体分类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所得结 

果基本一致:铜绿山矿边坡各岩组均属于Ⅲ类或Ⅳ 

类岩体,岩体质量普遍较差,其中磁铁矿矿石岩石致 

密、坚硬,节理、裂隙不发育,此种岩石虽稳固性较 好,但其大多存在于矿体之中,边坡分布较少;大理 

岩虽不易风化,岩石较坚硬(岩石坚固性系数f=10 

—12),但节理、裂隙较发育,因此稳固性较差;花岗 闪长斑岩、矽卡岩、斜长石岩易风化,岩石松软(岩 

石坚固性系数.厂≤3)。上述岩石相互交错,接触分 

布整个矿区,岩体存在的断层破碎带及接触破碎带 等结构面都是弱面,比较破碎,易风化。结构面的存 

在,为地表水的渗人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地表水渗人 

的结果,使岩石和结构面的强度进一步降低。 2.2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会沿裂隙下渗,节理裂隙中的岩石颗 

粒和岩体可溶解成份会被水带走,使岩石强度降低, 

也可从地表出入沟沿运输坑线形成汇水冲刷边坡, 剥蚀,搬运风化边坡岩层,使风化岩接触的大理岩相 

互作用的结构力遭到破坏,因此,当地表水和结构面 

联系在一起时,对边坡失稳的威胁似乎更大。 2.3爆破震动及风化作用 

露天采场内爆破震动所产生的地震波通过边坡 岩体时,给岩性较差岩体的潜在破坏面以附加的振 

动力,使原生结构面和构造结构面的规模不断增大, 

并产生次生结构面(爆破裂隙)。长期爆破震动的 

影响,会使岩体的表面脱落,进而影响露天边坡的稳 

定性。 边坡暴露面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作用,易产生风 

化裂隙等次生结构面,进一步降低岩石自身强度,从 

而影响露天边坡的稳定性。 

3 边坡灾害的预防与治理 

(1)人工巡视观测,通过日常人工巡视检查,从 

整体上了解和认识平台及周边岩石的形态变化情 

况,寻找坡面开裂、变形、沉降等异常现象。 

(2)裂缝监测,用固定标志在裂缝两侧作标记, 

测量裂缝或标记间的宽度,获取裂缝大小变化及速 

率变化的数据。 

(3)加强边坡位移监测,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 

测网点,建立长期监测制度,通过监测,及时了解平 采矿技术 

台及周边围岩的水平和垂直位移变化情况。 

(4)露天采场永久性运输坑线都是单壁沟,在 单壁沟坡底从出入沟自下而上砌截排水沟,将地表 

水分别截排至北坑一28,一40 ITI水仓和南坑坑底, 再由一28,一40 m水仓和南坑坑底的排水设备排 出。而运输坑线单壁沟的另一侧则砌宽1.5 m、高1 

nq挡水墙,以削弱地表水对边坡岩体节理、裂隙的冲 

刷剥蚀。 (5)地表及边坡安全平台产生较大张开裂缝 时,要及时进行必要的堵塞,深部采用砾石或矿石充 

填,裂隙口用粘土密封。 (6)采用大孔距、小抵抗线控制爆破技术和炮 

孔中间隔分段装药爆破,即炮孔上部和下部炸药中 间用高度为1.5~2 1TI的岩粉间隔,利用二次冲击波 

原理降低爆破震动。 (7)为保证露天边坡坡面平整和提高边坡的稳 

定性,对临近边坡的爆破要严加控制。控制爆破的 

方法有预裂爆破、光面爆破和缓冲爆破,从减弱大爆 破冲击波对边坡面的破坏程度看,临近边坡的爆破 

应尽可能采用预裂爆破。 (8)采用注浆减沉技术,将具有一定强度的水 

泥砂浆(水砂比为1:1)注入溶洞和裂隙带,填充岩 块孔隙和离层,消除或减缓岩块孔隙的压实和离层 

的闭合,防止地表岩层的移动和沉陷。通过注浆处 理,增强地下松散岩体的密实性,改善因溶洞围岩的 

松动及垮落岩体的力学性态,对防止地表塌陷的蔓 

延、确保边坡稳定和露天矿的安全生产是十分有效 

而且必要的。 (9)削坡减载:适当削坡以减轻边坡的自重荷 

载,降低边坡角,防止风化岩石的剥落,预防滑坡的 出现。对于风化、破碎不稳固的岩层,削坡后边坡角 应不大于40。,同时对已揭露的新岩层面采用喷锚 

和喷锚网联合支护,防止岩石进一步风化和渗水的 侵蚀,实现露天边坡的长期稳固。 

4 结 语 

露天开采进入深部,边坡失稳是露采安全生产 

工作的头等大事,对边坡失稳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并 及时采取保护边坡、预防治理边坡失稳的技术措施, 

把边坡的失稳控制在萌芽状态,及时消除隐患,是矿 山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铜绿山古矿遗址保护和北露天 开采境界优化研究[R].北京: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2009. [2]卢树盛,辛全才,肖诗荣,等.爆破振动对边坡稳定影响研究 [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0,30(5). [3]李富平,李闻杰,南世卿,等.石人沟铁矿露天边坡残采后稳定 性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0,30(1). [4]唐绍辉.丰山铜矿露天边坡稳定性研究[J].长沙矿山研究院 季刊,1989,9(3). [5]秦安洪,雷涛,栗红玉.含断层边坡条件下挂帮矿开采时变 规律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1,(1). [6]何春林,王浩文.大宝山铁矿露天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及其稳定 性分析[J].采矿技术,2010,(4). [7]刘静.铜绿山矿露天减震爆破地震效应观测与分析[J].矿 业研究与开发,1996,16(1). [8]周爱民.铜绿山矿复杂条件下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技术研究 [J].矿业研究与开发,1997,17(1). 

(收稿日期:2011—06一O2) 作者简介:吴伟(1964一),男,湖南衡阳人,工程师,从事 采矿工程技术研究,Email:1290246192@qq.com。 

◆一◆-◆-._●一●-●-●-◆-◆-◆。◆-・’ 。■ ■ 一◆ ◆-◆-.-◆一・-..‘十_◆-◆-◆-◆-◆-◆-◆-◆-◆-◆-◆-・ -◆-◆-◆-◆-._◆-.-.-.-._.-.・ (上接第25页) 产能力为120 t/d。 

8 结 语 

铜绿山铜铁矿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后,矿山生产 

经营成果相当可观:1998—2010年铜绿山矿共完成 采矿量1089.75万t,生产矿山铜151591 t,为铜绿 

山矿的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铜绿山矿二期工程“修改初步 设计”[R].北京: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1992. [2]吴伟.铜绿山矿三期工程设计与建设[J].采矿技术, 2011.11 2). [3]汪茂华,成涌.铜绿山高分段中深孔充填采矿方法的爆破 工艺技术[J].采矿技术,2010,10(2). [4]张富民,等.采矿设计手册:井巷工程卷[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1987. [5]杨耀亮,邓代强,惠林,等.深部高大采场全尾砂胶结充填 理论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7,27(4). [6]高 泉,谭幼媛.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料胶结机理研究 [J].矿业研究与开发,1995,15(2). [7]谭幼媛.高浓度浆体输送特性的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 1995.15(2). 

(收稿日期:2011一o6—02) 作者简介:肖艳芬(1964一)女,湖北大冶人,工程师,主要从 事采矿工程技术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