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Agriculture2014.4(总420)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农业在发展过
程中需要不断同外界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互,这种
动态发展的开放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技术、经
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以美国、日本和以色
列3个国家的工程农业发展为例,比较其发展历程
中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工
程农业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工程农业的发展历程
美国的工程农业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60年代,
到20世纪20年代,工业的发展使美国农业进入到
机械化阶段,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
应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源于美国“重
农主义思想”[1],美国农业得到长足发展,美国的工
程农业进入到全面发展时期。农业中运用了一整套
现代科学技术,这不仅使生物技术、化学、水利、
信息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而且通过研发和
技术创新使得这些技术达到较高水平。在农业生产
过程中,先进技术的应用使生产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和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推动了农业生产体系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2],同时也促使美国较早地步
入工程农业的发展历程。
日本的工程农业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1947—1950年的“农地改革”让日本农民有了自己
的土地,截至1960年,以化肥、农药为主的化学技
术和以农作物品种改良为主的生物技术得到大力发
展。而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发
展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带走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从而刺激了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受生产规模的影响,
日本工程农业主要以小型农业机械为主,这克服了
小农经营的不足。全面实现机械化以后,日本的工
程农业进入全面发展期,逐步形成有机农业、生态
效益农业、绿色农业等工程农业发展模式,并逐步
达到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
益的有机统一[3]。
以色列的工程农业是其建国后与工业同步发展
起来的。先期国家投入资金用于开垦荒地,建设基
础设施,目标是粮食和农副产品的自给自足。从20
世纪60年代开始,工程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一方摘要:工程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基于对美国、日本和以色列农业发展历
程的比较分析,总结出工程农业发展所经历的3个阶段。通过对历史背景、制度变
迁、家庭经营和工业发展4个相关因素的分析,看出中国实施工程农业的必然性以
及具备的条件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推演中国在工程农业推进过程中将会面临粮食安
全、生产关系调整、技术进步和工业支持等方面的难题。中国应依据本国国情和各
方面因素的特点,逐步推进国家政策、系统上的顶层设计。
关键词:工程农业;发展历程;相关因素;比较分析美国、日本和以色列工程农业
发展比较分析
笮孙志茹王桂森康鑫韩贵清
作者简介:孙志茹(1978—),女,哈尔滨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政策,E-mail:sunzr@rciae.org
。
158-
-DOI:10.13856/j.cn11-1097/s.2014.04.031WorldAgriculture2014.4(总420)
面国家通过土地法,明确规定土地归国有,由农户
租用;另一方面滴灌技术推动了以色列工程农业革
命性的进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的工程
农业逐步进入体系形成期,根据国际市场形势和本
国农业基础条件,以色列开始改变农业生产结构,
融入高科技和现代管理,建成了一整套符合国情的
节水灌溉、农业科技和工厂化现代管理体系。
总结美国、日本、以色列3个国家工程农业的
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工程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
个阶段:
1.基础变革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粮
食安全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各国采取的主要手
段是加大农业投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开垦荒地
或进行土地整合。
2.技术发展期工程农业需要有高水平的技术
支持。提高粮食单产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目标。美国
在此阶段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日本以化学化和生物
化为主推动了工程农业的深化,以色列则通过滴灌
技术的发明与应用,进入工程农业快速发展的阶段。
3.体系形成期工程农业生产体系逐渐形成,各
种农业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现代管理体系被应用到
工程农业中,农业生产中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生态效益逐步结为统一体。
二、工程农业发展相关因素比较分析
1.历史背景对于美国的工程农业发展来说,
它有着不可比拟的地理条件优势和全民重农的文化
背景,这些促使美国以一种自然的状态步入工程农
业的发展历程。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人
均耕地占有量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使日本农
业受到严重影响,整个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农业衰退、
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大力发展农业已经刻不容缓。
以色列1948年建国,当时经济压力巨大,粮食80%
依靠进口,农业成为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支柱。严峻
的粮食安全问题促使日本和以色列政府大力进行农
业变革,加大农业投入,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工程农业由此发展起来并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2.制度变迁美国、日本和以色列不约而同地
在工程农业发展过程中施行重大的土地所有制变
革。美国政府在1862年颁布了《宅地法》,规定每个美国公民只交纳10美元登记费,便能在西部得
到64.8hm2土地,连续耕种5年之后就成为这块土地
的合法主人[4]。这一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隶主
夺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农民的
迫切要求,确立了美国家庭农场经营的基本形式。
日本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就进行了农地改革,
政府强制收买不在村的地主全部佃耕地和在村地主
的超过1町步的佃耕地[5],然后转让给有条件耕作的
农民。规定地租的最高限额不超过年收获量的1/4[6]。
在以色列,议会于1960年通过《基本法:国家土
地》,明确规定土地归国有,不准出售,也不准以其
他途径进行转让。农户只可租用,租期49年,到期
还可以再续租49年,并且每家只能拥有一份田地,
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农业用地得到保护。美国和日本
的土地改革主要是对抗地主阶级,极大地保护了广
大农民的利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对农投
资,从而引发了农业技术革新。以色列则是在土地
资源极为匮乏的情况下通过土地改革保护了农业农
地。农地改革使美国、日本和以色列农村的经济、
社会和政治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工程农业的
发展铺平了道路,成为他们发展工程农业的基础。
3.家庭经营制度的变革虽然确立了美国、日
本和以色列不同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美国、日本规
定土地私有,以色列土地归国有),但是它们都通过
农地改革确立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美国由于土地资源丰富形成了具有相当生产规模的
家庭农场。目前美国农场总数在200万个左右,平
均规模已经达到200hm2,大型农场的规模在1600
hm2左右[7]。日本和以色列同样以家庭为农业生产的
基本单位,但受地理条件的制约生产规模较小,其
中,以色列农户户均耕地为5hm2,日本户均耕地仅
有1 ̄3hm2,虽然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严重束
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程农业进程,但是这两个
国家都通过农业合作间接地实现了规模经营,克服
了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不足,为农业的工程化提
供了规模基础。日本农协建立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
方完整的组织体系[3]。以色列则是建立起包含基层合
作社和二级合作社两个层次的合作组织。其中以基
布兹(Kibbutz)和莫沙夫(Moshav)最为著名,并
已成为以色列合作社的标志。这两种合作组织的人
数占农业人口总数的60%左右,而农业产量却占全
159--WorldAgriculture2014.4(总420)
国农业总产量的80%以上[8]。
4.工业发展从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上看,工程
农业与工业的发展是相伴而生的。首先,工业的发
展刺激了工程农业的萌发和推进。美国和日本发展
工程农业的初期都受到工业的发展影响,美国南北
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从而增加了对
粮食、原料和劳动力的需求。农产品需求量增大,
而农业从业人口又大量涌向工业,从而激发了农业
生产从传统农业向工程农业的变革。日本工业的高
速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开始,此时日本
经济步入高速增长期,富余农业劳动力被吸收,发
展农业机械技术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其次,工程
农业的发展也需要工业作为支撑和保障。工业的发
展又给农业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
农业不断实现了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高水平
的工程农业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富余,工
业足够发达才能吸收足够多的富余劳动力,维持社
会的稳定。工业还可以为农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保障发展工程农业所需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美国
和日本在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有大规模的工业
反哺农业过程,主要体现在农业补贴方面[9]。以色列
的农业和工业几乎是同时起步的,不仅工业的各种
先进技术,而且工业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理念都被应
用到农业中来,可以说以色列的农业是工程化水平
最高的工程农业。在以色列,工业与农业达到完美
融合,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的奇迹。总之,没有高
度发达的工业也就没有高水平的工程农业。
三、中国工程农业发展展望
通过对美国、日本和以色列3个世界上工程农业
最为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工程农业
总体上处于发展的第二阶段,即以农业科技进步为主
的技术发展期。可以说,国内外工业的大发展已经为
中国工程农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但尚未形成适
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农业技术体系。中国工程农业目前
面临着技术、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难题。
从国家战略看,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相对紧
缺的资源使得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将面临严峻的粮食
安全问题。必须变现有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采取
工程化的手段,建立健全与现代城市工业相适应的新型体制和机制,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从经营体制上看,中国目前实行的家庭联产经
营制在历史上曾经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
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
农业生产。然而,历史形成的这种“小农经济”已
经不能适应现代农村生产力水平以及管理水平,不
能满足发展工程农业的基本要求。
从技术体系上看,中国农民素质整体偏低和技
术推广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很多新的农业技术得不
到应用,同时也使得农业技术的研发和使用缺乏内
生动力。另外,中国现有的工业发展也未达到支撑
农业高度工程化的水平,农业技术大量依靠进口。
从工业发展上看,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开
始,中国就已经步入工业对农业的大规模反哺期,
但由于在国家政策层面仍未形成支持农业发展的政
策体系,工程农业并未获得足够的有效资金进行基
础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姚桂桂.美国重农神话与美国农业政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5):127-134.[2]孙鸿志.美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政策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8(2):72-75.[3]宗义湘,魏园园,沈金虎,等.日本农业现代化历程及对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1(4):13-15.[4]HomesteadAct(1862)[OL].[2013-5-12].http://www.ourdocuments.gov/doc.php?flash=fale&doc=31.1862.[5]速水佑次郎.日本农业保护政策探析[M].朱钢,菜昉,译.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5-15.[6]七户长生.日本农业的经营问题[M].俞炳强,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7]陶爱祥.中外农业规模化经营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2(12):27-30.[8]孔祥智,金洪云,史冰清.国外农业合作社研究:产生条件、运行规则及经验借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217.[9]叶子荣,江晓莉.美、日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及启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98-102.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