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29卷第7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1235·化 工 进 展
非金属元素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肖羽堂,李志花,许双双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1)
摘 要:TiO2纳米管对大部分可见光不能进行有效地吸收利用,成为其实际应用的“瓶颈”。非金属元素掺杂TiO2纳米管可以有效地减小TiO2带隙,拓展光谱响应范围。本文介绍了非金属掺杂TiO2纳米管的原理和制备方法,
对非金属单一元素掺杂、非金属与其它元素共掺杂TiO2纳米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指出了非金属掺
杂TiO2纳米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二氧化钛;纳米管;非金属元素;掺杂;可见光
中国分类号:O 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0)07–1235–06
Research advances of nonmetal doped titania nanotubes
XIAO Yutang,LI Zhihua,XU Shuangshuang
(Environmental Schoo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
Abstract:TiO2 nanotubes can not effectively absorb most of the visible light,which becomes the
“bottleneck” for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Nonmetal element-doped TiO2 nanotub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TiO2 band gap and expand the scope of spectral response.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principles of and preparation methods for nonmetal-doped TiO2 nanotubes. The research advances of
nonmetal single-element doping and nonmetal co-doping with other element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developing trends in this area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titania;nanotubes;nonmetal element;dope;visible light
纳米TiO2材料具有湿敏、气敏、介电效应、光
致变色及优越的光催化等性能,在光催化剂、光解
产氢、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1-3]。
纳米TiO2材料有多种存在形式,如TiO2纳米粉体、
负载型TiO2纳米薄膜、TiO2纳米管等。其中TiO2纳米管是纳米TiO2的一种新型存在形式,它具有独
特的空心管状结构、更大的比表面积、特殊的表面
区域和孔体积,使其表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
与常见的TiO2纳米颗粒和负载型TiO2纳米薄膜
相比[4-6],TiO2纳米管的吸附能力更强,表面活化
能更高,有望表现出更高的光催化活性和光电转换
效率。不仅如此,纳米管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烈的
纳米效应。此外TiO2纳米管良好的离子交换能力、
较高的质子传导能力和光致发光能力也引起研究
者的兴趣,成为纳米材料光催化领域研究的热门
课题。 然而与传统TiO2一样,TiO2纳米管阵列也存在
固有缺陷,成为其实际应用的“瓶颈”。由于TiO2带隙较宽,对大部分可见光不能进行有效地吸收利
用,同时又因光生电子与空穴容易复合而表现出较
低的光量子效率。通过对其掺杂改性,可在一定程
度上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若能在纳米管中掺杂部
分金属、非金属元素等制成复合纳米材料,则TiO2纳米管的光电转化效率和光催化性能将得到大大的
改善[7-8]。早在1986年Sato等[9]就发现,氮的引入进展与述评
收稿日期:2009-11-20;修改稿日期:2009-01-02。 基金项目:天津市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08JCYBJC 02600)及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314-005-011)资助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肖羽堂(196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处理技术、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废水零排放技术与工程开发研究。E-mail xiaoyt@nankai.edu.cn。 化 工 进 展 2010年第29卷 ·1236·
可使TiO2具有可见光活性,但是一直未引起人们的
重视。直到2001年Asahi等[10]在Science上发表了
关于N掺杂TiO2的论文后,这才引起了国内外研
究者对非金属元素掺杂的广泛关注。2004年,
Tokudome等[11]以自制的二氧化钛纳米管为原料,
实现了N元素对TiO2纳米管的掺杂,使纳米管对
可见光吸收程度有所提高。2006年,Bard等[12]制
备出了碳掺杂的TiO2纳米管。本文作者对TiO2纳
米管非金属元素掺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综
述,并探讨了TiO2纳米管非金属元素掺杂在未来的
研究方向,为TiO2纳米管掺杂改性的研究提供了一
定的科学参考。
1 非金属元素掺杂原理和方法
非金属元素的掺杂一般是用非金属元素取代
TiO2中的部分氧,形成TiO2-xAx(A代表非金属元
素)晶体,由于O的2p轨道和非金属中能级与其
能量接近的p轨道杂化后使价带宽化,禁带宽度会
相应减小,从而拓宽了TiO2的光响应范围[13-14]。
以S、N为例[15],掺杂后N或者S取代了TiO2的晶
格氧进入晶格,通过其p轨道和O的2p轨道杂化
混合形成新的能带,进而降低带隙,使得改性后的
TiO2光响应范围扩展至可见光区。但是到目前为
止,非金属元素掺杂TiO2的光催化作用机理还存
在争议[16]。
非金属元素的掺杂方法很多,目前研究中主要
有离子注入法、热处理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改变
电解液成分法等。Ghicov等[17]分别利用N离子注
入法和氨水热处理法制得了800 nm厚的N-TiO2纳
米管阵列。非晶态的TiO2纳米管阵列可以通过热处
理法在NH3、N2+C2H2、H2S中高温退火,可以分
别获得N掺杂、C掺杂和S掺杂的纳米管阵列。Su
等[18]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加热质量分数为2.5%的
NaF溶液,用N2作载气将蒸气输送到400 ℃或600
℃的置有非晶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高温炉中,实
现了F的掺杂。同时也可以用调整电解液成分的方
法来实现非金属的掺杂,在含有F-、PO43-、NO3-
等阴离子的电解液中进行阳极氧化,生成的非晶纳
米管阵列常含有少量的F元素、P元素或N元素,
但这些元素往往在热处理后消失,未能掺入TiO2晶格中。一个解决途径是配置合适的电解液进行阳
极氧化,如Lei等[19]通过调整C2H2O4·2H2O和NH4F
之间的配比得到了N与F共掺杂的纳米管阵列。此
外Kim等[20]以钛基合金为阳极,用电弧熔炼法制得N元素分布不均的Ti-5%N合金,并将其在含有一
定比例NH4F的丙二醇溶液中以20 V电压氧化2 h
后,再经450 ℃高温热处理1 h,获得晶态的N掺
杂纳米管阵列。
以上方法都能实现TiO2纳米管阵列的非金属
掺杂,其中离子注入法与化学气相沉积法存在工艺
复杂的缺点[5,21],在含有掺杂元素的气氛中高温热
处理又难以实现高浓度的掺杂。在含有掺杂元素的
电解液中阳极氧化,工艺相对简便,掺杂效果较为
明显,但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解决其掺杂量低且掺杂
元素分布不均匀等问题。阳极氧化钛基合金可以较
为方便地实现非金属元素的掺杂,而且掺杂量可通
过改变基体的成分而进行连续调整,但是基体成分
不均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以获得成分均匀、形貌
良好的纳米管阵列。
2 非金属元素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
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非金属元素掺杂TiO2纳米管方面的
研究报道已有很多,其主要可分为非金属单一元素
掺杂和非金属与其它元素共掺杂两大类。 2.1 非金属元素的单掺杂
2.1.1 N掺杂TiO2纳米管
目前对TiO2纳米管进行掺杂改性的非金属元
素中,N元素的掺杂报道较多。如2005年,孙超
等[22]以多孔氧化铝为模板,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
二氧化钛纳米管,在氨气气氛下进行了氮掺杂。氮
掺杂后的二氧化钛纳米管在可见光区有较强的吸
收,对碱性藏花红溶液的降解效率高于未掺杂的二
氧化钛纳米管。2006年,德国的Schmuki课题组[17]
采用离子注入法制备了N掺杂TiO2纳米管阵列,
研究发现离子注入过程导致锐钛矿相TiO2纳米管
转为不定型结构,再进行高温焙烧处理后,不仅恢
复了纳米管的锐钛矿晶型,而且显著提高了材料在
紫外和可见光照下的光电流。2008年,Geng等[23]
利用湿式化学法制备N掺杂TiO2纳米管。掺杂入
TiO2纳米晶格中的N离子形成了新的价带,从而使
得TiO2纳米管的光谱吸收范围向可见光区移动,对
甲基蓝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催化活性。2009年,Dong
等[24]在500 ℃下对TiO2纳米管进行退火并通以
NH3制得N掺杂TiO2纳米管,结果发现N的掺杂
使得TiO2纳米管由锐钛矿型向金红石型转变的温
度降低,促进了相转变。 第7期 肖羽堂等:非金属元素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1237·
2.1.2 C掺杂TiO2纳米管
C被证明是一种很好的光敏化剂,它的存在能
够使催化剂吸收可见光,向半导体注入电子,扩展
半导体产生激发态的吸收光范围;减少激发电子和
空穴的复合概率,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利用率。
Robert Hahn等[25]以HF和Na2HPO4为电解液,
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了TiO2纳米管,并在高温500
℃下煅烧,通以N2和C2H2,得到了C掺杂的TiO2纳米管。实验结果表明,C掺杂的TiO2纳米管对整
个可见光具有很强的光敏性,同时在温和的条件下
进行C掺杂,没有导致TiO2纳米管结构和形态的破
坏。Piyush等[26]采用阳极氧化法,以乙二醇为电解
液制备出带隙较窄的C掺杂TiO2纳米管,并将其与
磷酸盐负载TiO2纳米管进行比较,研究了360~400
℃之间C掺杂对TiO2纳米管由无定型向锐钛型转
化的影响。
胡夫[27]利用有机电解质体系中丰富的碳源及
TiO2纳米管优良的吸附性能,采用直接焙烧的掺杂
方法,成功对TiO2纳米管进行了C的掺杂改性,其
C的掺杂量为0.15%。掺杂C后的TiO2纳米管其光
催化活性明显要高于未掺杂样品,3 h后其光催化降
解效率为45%,高出未掺杂样品的光催化降解效率
近20%。
2.1.3 S掺杂TiO2纳米管
硫元素作为一种良好的掺杂剂已被用于对
TiO2纳米管的掺杂改性研究中。Tang等[28]将非晶体
态的TiO2纳米管在H2S中于380 ℃高温退火,得
到S掺杂TiO2纳米管。Kazumoto等[29]以硫脲为硫
源,在350 ℃煅烧TiO2纳米管,成功地将S原子
掺杂到TiO2纳米管中,漫反射光谱显示S的掺杂使
得TiO2纳米管有了更宽的吸光范围。
桑蕾[30]的光催化实验证实在两步水热温度120
℃、反应时间为6 h的条件下,H2SO4与TiO2纳米
管按S∶Ti摩尔比1∶1混合制备的S-TNTs具有较
高的光催化活性,紫外光照射220 min和太阳光照
射190 min下对甲基橙溶液的催化降解率达95.52%
和84.26%。对甲基橙的光催化氧化降解反应符合一
级动力学方程,紫外光与太阳光照射下一级速率常
数k分别为0.7992 h-1、0.5208 h-1,比未掺杂改性
纳米管提高了5~10倍。刘世凯[5]采用热硫化法对
TiO2纳米管阵列进行硫掺杂,掺杂后样品的光电化
学性能大幅度提高,具有突出的光解水特性,显示
出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抗光腐蚀能力,有望成为高
效廉价的太阳能分解水光电极材料。 2.1.4 B掺杂TiO2纳米管
在硼掺杂的TiO2晶体中,B元素可能以多种形
式存在:B3+取代晶格中的Ti4+形成B—O键(阳离
子掺杂),B2-取代晶格中的O2-形成Ti—O键(阴
离子掺杂)和Ti—B—O形式的混合态。
Su等[18]加热2.5%H3BO3溶液,用N2作载气将
蒸气输送到400 ℃或600 ℃的置有非晶TiO2纳米
管阵列的高温炉中,用化学沉积法实现了晶态的B掺
杂,其Bls的XPS谱分峰结果表明,B元素以B—O、
Ti—B与Ti—B—O三种形式实现掺杂。Li等[31]
将钛片阳极氧化后置于0.1 mol/L的H3BO3溶液中
进行电沉积,然后将沉积样品在500 ℃高温炉中热
处理2 h即获得晶态的B掺杂的纳米管阵列,随后
XPS分析表明,B元素也是以Ti—B—O混合态形式
存在于TiO2晶体中。Lu等[32]以B(OCH3)3为硼源,
用N2作载气将其蒸气输送到600 ℃的置有非晶纳米
管阵列的高温炉中,实现了B掺杂,并且XPS分析
表明,B元素以Ti—B—O混合态形式存在于TiO2晶体中。前述的桑蕾[30]以硼酸为掺杂剂用两步水热
法制备了B掺杂TiO2纳米管催化剂(B—TNTs—H),
结果表明,B掺杂不仅能窄化TiO2的带隙能,增大
比表面积,使一维结构的纳米管具有更多的活性
位,且分离回收后的催化剂仍具有较高的可见光
活性。
2.1.5 P掺杂TiO2纳米管
早在1998年,Stone和Davis报道磷酸处理
会导致TiO2光催化活性降低。此后多年,P掺杂
的相关研究少见报道,直到近几年非金属对于
TiO2的有效掺杂被确认以后,P掺杂才受到一些
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关于P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
研究很少。Zhang等[33]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
以氢氟酸和磷酸的水溶液作为电解液,在金属Ti
片表面制备出P掺杂TiO2纳米管,UV-vis光吸收
的测试表明,P的掺杂可使TiO2纳米管阵列的吸
收边红移。
2.1.6 Si掺杂TiO2纳米管
吴建生[4]分别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和热蒸发法,
在高度有序TiO2纳米管阵列表面掺杂Si元素。扫
描电镜显示采用这两种方法制备的Si掺杂TiO2纳
米管垂直于钛基底定向生长形成有序纳米管阵列,
经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表明,Si掺杂的TiO2纳米
管吸收带边发生了明显的蓝移,在紫外区的吸收强
度也明显增强。Yan等[34]以硅酸乙酯为硅源,采用
阳极氧化法制备了Si掺杂TiO2纳米管。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