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心莲的药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研究【摘要】穿心莲为常用中药,临床上多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痢疾、胃肠炎、感冒发热及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本文对穿心莲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穿心莲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穿心莲[ (Andrographispaniculata(Bum1.f.) Nees]为爵床科穿心莲属植物,别名一见喜、斩蛇草、苦草、橄榄莲,穿心莲原产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缅甸、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国;生于湿热的平原、丘陵地区。
主产广东、福建。
现长江南北暖地区均引种栽培,热带、亚热带部分地区有野生。
印度用作苦补健胃药,载于1954年《印度药典》。
中国于五十年代在广东、福建南部民间有引种栽培,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及毒蛇咬伤。
近年来中国各地对穿心莲的栽培、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穿心莲为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等功效。
临床上多用于呼吸道感染、急性菌痢、肠胃炎、感冒发热及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
随着抗生素滥用及不良反应的增加,开发具有良好抗菌效果的中药的呼声越来越高。
穿心莲作为抗菌作用显著的中药,越来越受到医药界关注。
本文就其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综述如下。
1化学成分研究1. 1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含于穿心莲根中,系多甲氧基黄酮。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相继从穿心莲中分得多种黄酮类活性成分。
王金兰等报道,从穿心莲中分离得到一种主要存在于根部的黄酮类化合物,从叶中也分出两种黄酮类成分。
据报道从爵床科植物罗思穿心莲(Andrographisrothii)中分离得到并鉴定出四个黄酮成分。
陈丽霞等从穿心莲中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7, 8-二甲氧基黄酮, 5-羟基-7, 8-二甲氧基二氢黄酮, 5-羟基-7, 8,2’,3’-四甲氧基黄酮,2’-甲氧基黄芩新素,5-羟基-7,8,2’,3’-四甲氧基黄酮,5,4’-二羟基-7,8,2’,3’-四甲氧基黄酮,二氢黄芩新索, 5, 7, 8-三甲氧基二氢黄酮, 5, 2’-二羟基-7, 8-二甲氧基黄酮,andrographi-dineC,5,7,4’-三羟基黄酮,5,7,3’,4’-四羟基黄酮。
王林丽报道,穿心莲黄酮类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根部,现已分离出6种,分别为5-羟基-7,8, 2’,3’-四甲氧基黄酮;5-羟基-7, 8, 2’,2-三甲氧基黄酮;5,2’-二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芹菜素7,4’-二甲醚;5-二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和5-羟基-3, 7, 8, 2’-四甲氧基黄酮。
此外,穿心莲叶中还分离得两种黄酮化合物5,7-二羟基-6-甲氧基甲酮和5,7-二羟基-8-甲氧基黄酮(即汉黄芩素)。
1. 2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内酯化合物主要含于穿心莲叶中,主要成分有:穿心莲内酯( andrographolide)、新穿心莲内酯(neoandrographolide)、去氧穿心莲内酯(deoxyandrographolide)、脱水穿心莲内酯(dehydroandrographolide)。
王国才等报道,从穿心莲中可分离得到8-甲基新穿心莲内酯苷元(8-methyl-andrograpanin)、3-脱氢脱氧穿心莲(3-dehydrodeoryandrographol2ide)、新穿心莲内酯苷元(andrograpanin)。
王金兰等-利用柱层析及HPLC法对穿心莲地上部分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共得到9种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和1种主要存在于根部的黄酮类化合物,并利用核磁碳谱(C-NMR)分析,对各种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证。
陈丽霞等从地上部分8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穿心莲新苷(neoandrogra. pholide,1),3,4-二去氧穿心莲内酯(3,14-dideoxyandrographolide,2),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3),14-去氧-1, 12-二去氢穿心莲内酯(14-deoxy-11,12-didehydroa- drographolide, 4) , 19-hydroxy-8(17) , 13-labdadien-15, 16-olide(5),14-去氧穿心莲内酯(14-deoxy-andrographolide, 6) ,3-oxo-14-deoxy-andrographolide(7) ,异穿心莲内酯( isoandrographol-ide,8),双穿心莲内酯(bisandrographolide, 9, 10, 11),去氧穿心莲内酯苷(deoxyandrographiside, 12),14-去氧-11, 12-二去氢穿心莲内酯苷(14-deoxy-11, 12. didehydroandrogra. phiside,13),穿心莲内酯苷(andrographiside, 14)。
其中化合物7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5为从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2药理作用2.1心血管系统2.1.1抗心肌缺血:吴基良等发现穿心莲注射液和有效成分穿心莲内酯And能明显改善垂体后叶素所致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ST段偏移,降低心肌及血清中丙二醛MDA水平,降低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和二羟丁酸脱氢酶2-HBD的活性,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用。
2.1.2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郭志凌等报道穿心莲APN根提取液具有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其机制与减轻氧自由基损害有关。
APN提取液可改善或阻止心肌IRI过程中发生的离子紊乱和比例失调,是其防治心肌IRI的重要表现和作用机制之一。
APN有效成分之一AP10134穿心莲有效成分之一也有抗心肌IRI的作用,再灌注前静脉注入AP10134可明显减少再灌注心率失常的发生,减轻心功能的恶化,缩小心肌梗塞的范围。
2.1.3降压作用:给穿心莲注射液4mg/kg静脉注射后,麻醉狗的血压迅速下降,10~30min降至最低点;平均动脉压MAP由给药前的17±1.1kPa降压至12.5±1.1kPa降至给药前的74%;降压作用维持时间达1h以上,降压时呼吸加快,细胞活化因子ECG无明显影响。
但是不能翻转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引起的升压反应,说明该药可能没有α-受体阻断作用。
2.1.4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王宏伟等观察到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损伤内皮细胞EC显著增高猪主动脉EC培养液中的内皮素ET和MDA含量,降低环鸟环苷酸cGMP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oxLDL的上述细胞毒作用可被AP10134所清除,提示AP10134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可拮抗oxLDL所致的EC损伤。
2.1.5抗氧化作用:吴衡生建立兔系膜增殖性肾炎模型,研究AP10134对家兔血脂、SOD及MDA的作用以及对肾脏组织的影响,并探讨了可能的机制。
结果表明,AP10134用药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低于模型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HDL-C/LDL-C高于模型组P<0.05,SOD活性明显高于模型P<0.01,而MDA正常。
用药组肾组织损害较轻。
研究证实,AP10134能够预防兔的高脂血症,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抑制系膜及基质的增殖,保护肾组织。
2.1.6抗动脉硬化AS和预防血管成形后再狭窄: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是决定AS及血管成形后再狭窄的关键因素之一。
熊一力等观察发现AP10134能抑制高脂血清HLS引起的猪主动脉SMC增殖,使3H-TdR掺入量减少,拮抗SMC 的DNA合成、增殖及HLS造成的形态改变。
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脂质过氧化物LPO,使前列环素PG12、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增多,脂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酶PLA活性降低有关,因而认为AP10134是穿心莲中有前途的抑制血管SMC 增殖的活性成分。
2.1.7对血流流变性的影响:①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功能。
熊一力等以体外培养的猪主动脉EC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AP10134可使EC分泌PG12增加,血栓素A2TXA2减少,cGMP增加,并使纤溶酶原激活物PA活性升高,PAL 活性下降,均呈剂量效应关系。
②抗血小板聚集与释放作用。
张瑶珍等用穿心莲提取物对63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服药3h及1周后进行临床观察,发现穿心莲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且随用药时间延长疗效更显著。
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能与激活血小板膜系统的腺苷环化酶提高血小板内cAMP有关。
2.2对环磷酰胺抗肿瘤的增效作用用APN提取物对小鼠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APN提取物对小鼠移植性肉瘤180的生长无抑制作用,与环磷酰胺Cy合用时APN能明显增强Cy的抗肿瘤效应。
此外,APN还能减缓Cy所致白细胞降低的速度和减轻白细胞降低的程度。
2.3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彭光勇等研究穿心莲内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采用生物活性法和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用有效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的莲必治注射液处理过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血清中的干扰素αIFN-α,IFN-γ,TNF-α,白介素-8EL-8含量;用单核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来研究其促吞噬功能及用LDH释放法检测其对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结果发现:和空白对照组比,莲必治注射液作用外周血单核细胞能显著诱导IFN-α,IFN-γ,TNF-α产生,但对IL-8诱生无明显影响,甚至轻度抑制,莲必治注射液能提高豚鼠腹腔单核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百分率P<0.05及提高人外周血中NK细胞杀伤K562细胞的活性P<0.05。
穿心莲内酯是一种具有调节机体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免疫刺激剂,通过对NK、巨噬细胞Mφ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2.4抗发育用50%APN煎剂0.4mL每只腹腔注射,对小鼠妊娠各期包括着床期和妊娠早、中、晚期均有终止妊娠的作用,不同给药途径也均有效,但以腹腔注射、静脉注射与宫内注射效果为好。
2.5抗炎作用陈国祥等采用大鼠蛋清、角叉菜胶足跖注射致炎法,发现穿心莲胶囊0.25,0.75,2.25g/kg对两种致炎模型均有明显抗炎作用,于30min开始起效,可维持8h之久;3种剂量间存在量效关系。
结果表明:穿心莲胶囊具有明显抗炎作用。
3结束语穿心莲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在临床应用上主要侧重于抗菌消炎方面。
随着研究的深入,穿心莲显现的广泛的生理活性及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保肝利胆、增强免疫等多重功效将被人们所重视,穿心莲将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中药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1]王金兰,张树军.穿心莲地上部分生理活性成分的分离及结构分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1997, (2):50.[2]Goud TV,SrinivasuluM, ReddyVL,et al. Two new bromoty some derived meta bolites fromthe sponge Psammaplysilla purpurea[J ].ChemPharmBull(Tokyo) , 2003, 51(8):990- 993.[3]陈丽霞,曲戈霞,邱峰. 穿心莲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 5(31):391.[4]王林丽,愈稼. 穿心莲及其制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 2003, 12(10):72.[5]王国才,胡永美,张晓琦,等. 穿心莲的化学成分[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5, 36(5):405.[6]陈丽霞,曲戈霞,邱峰. 穿心莲二萜内酯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06, 31(19):1594- 1597.[7]徐珞珊. 中国药材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8]陈国祥,丁伯平,陈斌,等. 穿心莲胶囊的抗炎作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10(11):1004- 1005.[9]孟津平. 穿琥宁注射液的临床应用[J].首都医药, 2003, 10(18):29- 30.[10] 全国中草药汇编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M]. 1983:573.[11] 京江. 穿心莲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近况[J]. 中医药导报, 1998,4(1):13.[12] 刘国利,刘永琼.穿心莲内酯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6, 25(1) : 482501[13] 徐浩,黄文龙,张惠斌,等.穿心莲内酯硝甲基衍生物的合成[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05, 15(4) : 21222161.[14] 徐浩,王新扬,黄文龙,等.乙酰基-1-2氨基亚甲基-14-脱氧穿心莲内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5, 36(6) : 49624991[15] 孙红祥. 一些中药及其挥发性成分抗霉菌活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01, 26(2):992102.[16]徐立春,陈牧,孙振华,等.莲必治对肿瘤细胞直接杀伤与协同作用的研究.见:中国实用临床医药学[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 1999:457.[17]孙振华.莲必治促进人淋巴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见:中国现代实用医药[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108.[18]王新杨,徐浩,吴晓明,等.异穿心莲内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J].中国药学大学学报, 2005, 36:504.[19] Lupberger J, Hildt E. Hepatitis B virus-induced oncogenesi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7, 13 (1): 74-81.[20] Yang L, Pei Z. Bacteria, inflammation, and colon cancer[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6, 12 (42): 6741-6746.[21] Fox J G, Wang T C. Inflammation, atrophy, and gastriccancer[J]. J Clin Invest ,2007, 117 (1): 60-69.[22] Brody J S, Spira A. State of the art. Chronic obstructivepulmonary disease, inflammation, and lung cancer[J]. ProcAm Thorac Soc, 2006, 3 (6): 535-537.[23] Modugno F, Ness R B, Chen C, et al. Inflammation and endometrial cancer: a hypothesis[J].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5, 14 (12): 2840-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