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角度简析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毋庸置疑,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从对台湾岛的最早
发现,最先命名,开发和有效管辖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首先是对台湾的最早发现。
从国际法意义上讲,所谓“先占”是指“一个国家有意识
地取得当时不在任何其他国家主权之下的土地的主权的一种占取行为”。
它是传统国际法对国家取得领土主权而规定的方式之一,具体实现时又包括以下几个条件:首先,占领必
须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其次,占领的土地必须是不在任何其他国家主权管辖之下的“无
主地”;第三,该“占领”必须是“有效”的占领,即占领者必须对被占领的土地实行了
有效的管理,简单的发现不产生主权。
那么中国是否最早发现台湾并对其实行“有效”占
领了呢?我们不妨从历史上看一看。
对台湾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三万年前,旧石器时期“左
镇人”陆路入台。
其后,“东山路桥”连通两岸。
到了新石器时代,有古越人水路入台。
这些足以证明我国古时对台湾的发现是最早的了。
公元230年,三国时代的吴王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领水军万余人渡海到达夷州,欲以先进的祖国大陆文化开发台湾岛,此“夷州”即今日台湾。
公元607年至 610年,隋炀帝又三次派将士赴台湾(时称流求),“求
访异俗”,抚慰当地居民。
基于对历史的认可,台湾由中国最早发现、占领并实行了“有
效统治”,不应有太大争议。
如果我们承认了“先占”原则在传统国际法上的地位以及对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意义,那么得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结论并不是
很难。
其次是对台湾地区的最先命名。
台湾古有“贷與”、“瀛洲”、“东鲲”、“夷洲(州)”、“琉求(球)”等多种名称。
其中对台湾较为一致认可的最早称呼为“夷洲“。
(《后汉书东夷列传》)隋唐至明末称”琉求“。
到明朝时,常以局部地名如鸡笼、淡水、大丹等代替全岛的名称。
台湾这个名称起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
当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从此,台湾成为代表全岛的正式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关于对台湾的开发和有效管理方面也有许许多多的史实可以加以佐证。
首先,对台湾地区的开发,几千年中,大陆沿海居民总是不断有人渡海前往台湾、澎湖定居谋生。
例如唐朝进士施肩吾就率族人渡海到澎湖定居。
明朝时福建大旱,为解决饥民的生计,曾有计
划地向台湾移民,共招饥民数万到台湾垦殖。
现在台湾居民绝大部分来自大陆,可以说台湾与大陆血肉一体,手足相连。
在对台湾地区的有效管理方面,三国时期,吴主孙权曾派
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军队到过台湾。
之后隋炀帝也曾3次派人去过台湾。
南宋时开始屯戍澎湖。
元朝已开始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管理台湾和澎湖地区的民政,行政上隶
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已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部分。
此后,明代朝廷为了守土抗倭的需要,加强了台澎一线的国防防卫,并先后将侵台日本、荷兰军队逐出台湾,保
卫了国家疆土的统一。
1683年,清政府派军队进攻台湾,在抗击外辱基础上建立的台湾郑
氏政权归顺清政府,台湾自此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权统一管辖之下。
1684年,清政府置
台湾为一府,称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之下。
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正式设立行省。
这段历史足以说明,当时历届的中国政府从没有放弃过对台湾的有效管制。
而到了近代,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的频繁的侵略,其中,1894年,中日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战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经历了十多年抗战,1945年,中华民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根据战前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台湾又重新回到了中国的主权管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