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产业结构_演进_现状与对策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_演进_现状与对策分析

第2期总第124期2013年3月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FINANCENo.2Vol.124

Mar2013

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现状与对策分析王晓辉1,张永2,刘楠楠1(1.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27100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内产业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与波动,从1978年的“一、二、三”模式转变为现阶段的“二、三、一”模式。当前,山东省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

产业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制约山东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限制高碳强度产业的增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及完善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关键词: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低碳经济中图分类号:F26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3)02-0038-08

收稿日期:2012-12-15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低碳排放产业体系与消费模式的构建与对策研究”(2012RKB01384);山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研究项目“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研究”(2012EI018)。作者简介:王晓辉,女,山东泰安人,管理学博士,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低碳经济;张永,男,山东淄博人,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金融风险管理;刘楠楠,女,山东莱阳人,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低碳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经济发展速度维持了较高水平。2011年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GDP)45361.85亿元,在全国占据的比重由1978年的3.3%上升到9.6%,人均GDP由316元上升至2011年的47335元,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在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的不利形势下,上半年山东省生产总值达到24118.1亿元,同比增长9.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显示出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地区经济发展过程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1,2]。随着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内产业结构也出现了

明显的变化与波动。文中主要运用1978-2012年的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以及近三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围绕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与结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调整和优化山东省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的总体趋势分析产业结构是指资金、劳动力、生产资料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置比例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着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内在活力与增长潜力。本文将以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作为主要指标依据,针对山东省产业结构的总体趋势进行分析。从产值结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图1所示,1978至2011年期间,山东省三次产业比重有较为明显的波动,但从总体趋势来看,波动较为平缓。其中,第三产业所

占比重逐年增加,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减少,第二产业则保持基本稳定,这是山东省一直以来提倡“优化产

83第2期王晓辉,张永,刘楠楠: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现状与对策分析业结构”所取得的成果。山东省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最大,并且保持相对的稳中有涨,但在近几年有缓慢下降的趋势,2011年第二产业占比52.95%,与1978年基本持平。第一产业占比逐年缩小,已由1978年的33.3%下降为2011年的8.8%。第三产业比重占比则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占比由1978年的13.8%增加到2011年的38.3%。

从就业结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的变动趋势与产值结构变动趋势相似,但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却与多次变化的产值结构显现出较大的差别。如图2所示,虽然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逐年降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逐年增加,但就业结构一直以来呈现“一、二、三”的特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79.2%下降至2011年的34.1%,下降幅度明显。但在2011年第一产业占山东省GDP的比重仅为

8.8%的情况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依然占到34.1%,无论是从就业比重还是从所占就业绝对数来看,第一产

业均居首位,表明山东省农业就业人口比例过大。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12.3%上升至33.7%,根据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现有的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比例是基本合理的。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8.5%上升至32.2%,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日益增强,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依然过

低[3],势必成为山东省今后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由上述数据分析不难看出,第二产业在山东省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而第二产业恰恰正是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产业,因此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亟待进一步升级。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显示,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和技术等各方面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通常要依次经历“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和“三、二、一”四个阶段,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可见,山东省目前已由“二、一、三”模式转变为“二、三、一”模式,第二产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提高,服务业越来越发达,整体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按照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人均GDP标准模式,结合山东省自身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现状,山东省总体上已经由“十五”时期所处的工业化中级阶段进入了工业化高级阶段。“十一五”期间,山东省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由9.77%下降为9.16%,降低了0.61个百分点,与山东省确定的8%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存在一定差距。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稳中有降,从业人员比重缓慢上升。2006年山东省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57.42%,2010年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为54.22%,与山东省“十一五”规划55%的目标尚有一定距离。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2006年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约32.82%,2010年为36.62%,与“十一五”规划目标(37%)已非常接近。2011年山东省三次产业比重

9∶53∶38,与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达到7∶48∶45的“十二五”规划目标相比差距较大,因此,“十二五”期间产

业结构调整依然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93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年二、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变化分析(一)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情况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等,即农林牧渔各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支持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必要条件与基本保障。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11年农业总产值为3843.6亿元,达到1978年的45倍,居全国之首,粮食总产量达4426万吨,占全国的7.7%,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从表1中所列出的产值比重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山东省农业所占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幅度较大,牧业比重明显增加,渔业比重虽然涨中有降,但也基本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林业比重始终较低,形成了农业占一半,其他产业总和占一半的局

表1山东省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单位:%年度1978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1农业82.980.174.065.055.556.754.451.9林业1.82.83.33.22.52.11.51.3牧业11.914.618.723.325.826.130.129.3渔业3.42.64.08.616.115.112.413.5农林牧渔服务业0.00.00.00.00.00.01.64.0

注:1.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2)》相关数据计算而得;2.2003年开始把农林牧渔服务业归入第一产业。

面。从实物产量来看,1978-2011年的粮食、棉花、油料分别增长0.93、3.3和2.6倍,而肉类、禽蛋、奶类的产量分别增加10.7、16.9和39.8倍,水产品总量增加10倍,也比较直接地反映出畜牧业和渔业增长较快,而种植业的发展相对较缓慢。总之,山东省第一产业格局正在发生转变,但仍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其次,且还不够稳定,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水平较低,大力加强、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应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和关注。(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并保持相对稳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两大类,其中工业在山东省的第二产业中占最为主要的地位[4]。图3显示,1978-2011年间,山东省工业占第二产业总

值的平均比重为89.1%,且始终保持稳定。2011年,工业占山东省GDP的比重达到40.6%,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1万亿元,占第二产业的88.5%,这一年的工业总量仅次于广东和江苏,居全国第三位。

图4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的工业经济整体上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速度比较快,并且保持明显的增长态势。山东省重工业在工业中占比从1978年的51.4%上升至2011年的68.8%,总体呈现重工业化趋势。按所有权性质分类来看,山东省国有经济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67.63%降至2009年的5.72%,2011年又略微回升到6.23%,集体经济占比由1978年的26.48%降为2011年的3%,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