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
摘要: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把研究的焦点聚集在城市群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上。文中对国内和国外关于城市群研究的成果和观点进综合评述,总结了我国对城市群发展研究的关注点,并且探讨了城市群研究的新趋向,以利于推动我国城市群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城市群 理论研究 综述
A THEORY AND PROSPECT ON RESEARCH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FAN Beibei 20101513117
(Chongqing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Master of Architecture)
Abstract: Urban agglomerations is the ma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s also a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 countr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t’s now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and experts focus on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In this paper, both retrospected and discussed the foreign research and the
domestic research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 summarized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tendency of the research is expected .
These may help to further the studies on urban agglomerations.
Keywords: Urban agglomerations ; Theory ; Review
在现代化的交通域通讯支撑下,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于空间密切相互作用的城市逐渐形成城市群,进而扩大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体。现今,城市群已经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使得城市群越来越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对中外城市群理论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望能对我国城市群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力作用。
1. 国外城市群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观点
纵观国外城市群理论研究的发展史,按照时间先后和学者们对城市群的理解与研究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和丰富深化阶段(1945-现今)。
1.1启蒙发展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
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最初是从城市群体的角度来研究城市,他的代表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所提出的“田园城市”证实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20世纪初,苏格兰生物学家盖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中运用区域综合规划的方法,提出城市演变的形态:城市地区、组合城市和世界城市,其中组合城市是众多城镇结合成的一个巨大的城市集聚区。1922年,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追随者雷蒙·恩温出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设》一书,提出卫星城市理论,并应用于大城市如伦敦的建设与调整。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在1918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强调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群体发展应当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在这种“有机疏散”理论指导下他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同期机遇城市群体的规划研究,在一些大城市发展中都有体现,也表明了城市群体的研究渐渐受到重视。德国地理学家瓦尔特·克里斯塔勒首次将区域内的城市群体系统化,其著名的城市群体组织结构模式,被广泛采用,他的中心地理论更是城市群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1939年杰弗逊和1942年哲夫分别对城市群体的规模分布展开理论探讨,并且后者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群的空间分析。
1.2丰富深化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
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城市群的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加上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运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突破与丰富。1942年,维宁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城市群存在的合理性与客观性。1950年,邓肯在《大都市与区域》中首次引入“城市体系”(Urban System)的观点。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群研究开拓者当属法国地学者戈德曼。1957年,他在考察北美城市化后发表的《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探讨它的空间生长模式。Megalopolis被视为全新的城市群体概念,不是简单的一个城市或者大都市,而是一个面积广大,有几个大都市相连接的城市化区域(其人口≥25万和≥230人/km2为标准); 1961年,他进一步研究当时世界几个大都市带并认为它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他的观点得到广泛推崇。他的Since Mega-lopolis确立了他在城市群研究领域的地位。1955年,法国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发展理论”,是城市群研究的一大理论贡献。美国地学者乌尔曼于1957年提出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对城市群内外空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影响深远。1964年弗里德曼结合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提出经济发展与空间演化相关模式,反映了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与过程。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在1968年提出现代空间扩散理论,揭示空间扩散的多种形式加深了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
70年代,小林博氏在对东京大都市圈的研究后总结前人观点归纳并强化了城市群发展过程的3个概念:大都市地区(Metropolitan Region)、大城市区(Metropolitan Area)、城市化地带(Urbanized Area)。哈盖特和克里夫提出区域城市群空间演化过程模式。库默斯和霍尔分别对西北欧城市群和英格兰大都市带进行了研究。1970年希腊学者杜克西亚斯大胆预测世界城市发展将形成连片巨型大都市区(Ecumunopolis)。加拿大地学者麦吉在1980年对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城市密集地区进行研究后提出“城乡融合区”(Desakota)的概念,并认为这些地区已出现类似西方大都市带的空间结构。1980年,林奇构建扩展大都市(Dispersed Metropo-lis)模式。1985年,卢德耐里总结了区域城市群体相互联系的7种类型。同年,麦克尔劳林强调城市群应当通过理性规划的约束达到空间持续平衡发展。联合国人类聚落中心使用Urban
Agglomeration作为衡量大城市规模的标准。
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革命极大地促进城市群研究。1986年,弗里德曼对城市体系的等级网络进行研究,划分了城市等级,指出城市体系的等级关系将成为跨国公司纵向生产地域分工的体现。范吉提斯、昆曼与魏格纳都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的研究。认为大城市带实际上是产业空间整合的产物,作为新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将占据全球经济的核心位置。欧盟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1993年就开展跨境的“欧洲空间发展展望”(European Spati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规划。富田禾晓则以都市空间为经,结构演变为纬,从人口、第三产业、居住、消费、通勤、中心地等级和职能对日本的城市群深入研究。1996年,帕佩约阿鲁展示了全球城市系统网络化发展的模式,并对城市群的发展寄予厚望。 2. 中国城市群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观点
20世纪80年代初,丁洪俊、宁越敏以“巨大都市带”的观点引入戈德曼大都市带理论后,国内对于城市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渐渐开展起来。
2.1以理论探讨为主的主要成果及观点
周一星提出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MIR)概念, MIR是以若干城市为核心,大城市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他分析了其形成条件,认为大都市带是经济高效的空间组织形式,而且是动态发展的阶级性产物。实际上MIR是城市群发展的更高级空间形态。
崔功豪结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研究,指出根据城市群发展的不同水平,前瞻性地划分城市群结构为3种类型:城市区域(City Region)、城市群组(Metropolitan Complex)和巨大都市带(Metropolis)
代合治以城市群的面积、总人口、城市人口、城市数量和城市等级结构为指标划定我国4个等级别共17个城市群。但他没有考量城市群经济系统中中心城市的辐射能量以及空间作用的跳跃性。
顾朝林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来研究中国城市化,当中对世界城市化新趋势、国际性大都市、大都市带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张京祥以城市群体空间演化基本机理构建城镇组织体系、城乡关联体系、网络联通体系和空间配置体系构成的城市群体空间运行系统,从多维空间展示其运行过程,进而提出有序竞争群体优势律、社会发展人文关怀律、城乡协调适宜承载律和敞密有致空间优化律的空间组合规律,以及城市群体空间发展组织调控模式。这无疑是城市群空间理论研究的新突破。
朱英明建立城市流强度模型,在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是卓有成效的。他还综合分析了城市群发展的等级、功能、再分配和增长特征,具体城市群发展如何进行空间等级规定与衔接、统一规划、及时调整城市群管理战略与方针以及分配机制。
薛东前等从城市群体结构、空间拓展和土地利用等方面讨论了城市群空间演化过程、动力机制、基本特征和规律以及由此引起的城市群用地优化配置趋势。
2.2以实证分析研究为主的主要成果及观点
围绕我国城市群开展的实证分析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得到加强,丰富和促进了城市群研究的深入。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对京津唐城市群的研究;北京大学关于辽中南城市群的调研;《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首次将“大都市区”的概念引入城市群规划发展,提出都市会、市镇密集区、开敞区和生态敏感区,开创了城市群跨境空间协调规划的新理念。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实证分析:
(1)从可持续发展的不同角度:廖重斌构建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模型,提出珠三角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类体系及评价标准;蒋志学侧重于以整体来规划城市群环境;汤可可分析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盖文启从城市群经济结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制约因子等综合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莫风珍等重点放在城市群水资源可持续的开发与利用。
(2)从产业发展角度:许学强等从劳动分工和工业生产组织方面分析城市群形成的基本原理;刘则渊对辽宁带状城市群经济结构分析后提出基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应当服务化、信息化和知识化;刘新平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长潭株城市群的农业发展定位与途径。
(3)城市群经济运行:曹扶生研究中心城市与城市群经济互动发展;黄莉萍分析湘中城市群经济融合发展阶段总体特征与存在问题,寻求城市群经济持续发展对策;周国华讨论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