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辩证统一\
傅秀政(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真实性,是纪录片赖以生存的基础,真实性同时包含着非真实性的问题。真正纯粹意义上的真实性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达到。纪录片要实现其社会功能,践行“真善美”的记录原则,则篮须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方式。艺术表现方式的运用虽有碍客观记录的原则,却在一定程度的弥补了纪录片非真实性——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辩证的统一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非真实性,丰富了纪录片的艺术性与可视性,促进了纪录片的发展。辩证的看待纪录片的真实性,成为纪录片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表现方式社会功能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自1922年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之后,纪录片走进了人类的生活。发展至今,各种拍摄技法和辅助拍摄设备被广泛运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然而,伴随着这种发展而来的,还有诸如情景再现、扮演、搬演、动画模拟,甚至虚构在内的各种表现方式的越来越频繁的运用。于是,关于纪录片的真实性的探讨之声此起彼伏。诸如追随苏联电影导演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论”者,则反对大肆运用这些有碍真实记录的表现手法,同时也有提倡林达·威廉姆斯的“新纪录电影”概念者,则赞成积极采用虚构手段,更好的表达真实。所谓真实,已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一、纪录片的真实性纪录片的真实性是指在第一现场或被摄主体本真面貌的情况下,记录者采用真实时空记录的事或人,通过后期制作再现给受众,让受众感受事件再现的真实过程,承认其纪录片的真实性,从而实现纪录片的社会功能,这是纪录片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的前提。
(一)社会功能每一种真正的艺术都要完成一种社会功能。它旨在唤起观众、听众或读者的感情或行动。为达此目的,艺术作品不仅需要依靠诱人的语言、声音或线条结构,而且需要感情和形式以外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作者的服务对象:某个统治者、君主、社区、阶级、国家、教会、政党等等。⋯一部优秀的作品总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探讨个人和社会的问题,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和别人,激励我们“去改变我们的生活”,迫使我们审视自己并对自己做出判断。纪录片东南传播2013年第2期(总第102期)《北方的纳努克》表现的是昂加瓦dell人们近乎原始的生活状态,揭示了主人公与自然抗争的精神,而《俺爹俺娘》则是表达生活中蕴藏在深处的亲情,至于《我的祖国》系列片,则是表现中国多姿多彩的生活环境。日本的纪录片制作者小川绅介就常强调,纪录片是一种精神,它是靠真实的眼光和勇气建立起来的力量,来带动社会中更多的人来思考和改变现状。i2,}t对于虚构故事片电影的消遣与娱乐性来说,纪录片以它真人真事的特殊内容,能给受众更大的震撼,在观看它,思考它的时候,受众也会无意识的将记录的内容潜移默化到自己的环境,从而对放映内容的态度也显得更加谨慎。为了实现纪录片的社会功能,发挥它的精神力量,我们必须在各种表现方式的帮助下,尽可能的还原某些不可再现的历史画面,同时也借助制片团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提高纪录片艺术性的同时营造一种“真实”的气氛,冲击受众的感官,引发其思考的意识。(二)美学价值真善美是任何一门艺术都必须遵循的艺术原则。“真”是艺术得以存在的前提,“善”是艺术符合当时当地准则的表现,是艺术被发展延续的条件,“美”是在“真”与“善”的基础上,经过创作者艺术手段修饰产生的结果,它给观众带来愉悦的享受。真善美,三者既独立,又关联,是相互统一体。纪录片中的“真”主要表现为所叙事物的真人真事与真情实感;纪录片中的“善”主要表现为刨作者通过记录真人真事,或揭露社会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引发人们思考并改变现状;或讲述一个动人故事,弘扬一种时代精神,促进社会道德完善与精神文明建设,又或单纯的记录一种习俗、语言的变迁、历史文化等等;纪录片中的“美”则主要表现为画面语言美。画面语言包括构图、色彩、用光、影调、同期声、音乐、解说等。纪录片中关于音效、动画、扮演、搬演、图片、空镜头、解说等表现方式的运用,均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纪录片的真实效果,表现纪录片的真实美与艺术美。
二、纪录片的非真实性纪录片的非真实性主要指经过众人参与制作的纪录片,加入了参与者的主观因素,存在所谓“合理的偏见”,同时在其他客观因素的影Ⅱ向下,致使本来真实存在的影像未能得到客观直接的记录和再现。纪录片的非真实性是必然存在的。我们日常生活的吃喝万方数据玩乐可以用家庭DV随意记录,这时候的记录毫无疑问是真实的,但它只是我们的消遣,记录并不等于纪录片。纪录片有一定的思想主题,记录的内容逻辑关系强,艺术特色鲜明,社会功能指向明确。因此,它的制作与分布需要经过一系列环节的润色,当一个环节完成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时,影像的思想主题便越来越明确,逻辑关系也更紧密,艺术表现也越体现出美学特征,然而,其真实性也越来越低。现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纪录片非真实性的必然性。
(一)文本纪录片制作者在选材的时候,发现了拍摄对象的闪光点,把它作为拍摄题材。为了更好的表现拍摄主体,突出主题,可能事先写好文本,拟好拍摄大纲,同时把自己的拍摄需要同拍摄对象进行交流,正如弗拉哈迪要求纳努克在捕猎中遇到有碍拍摄时要放弃捕猎一样。这种事前文本,首先被灌输到摄像师的思维中,促使他容易忽视被摄主体的本来特质,而一味按着文本行事。此外,被摄主体也因纪录片制作者的嘱咐,产生了一种心理暗示,会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某些习性来迎合拍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事前文本对拍摄对象的真实性是有干预的,它阻碍了被摄主体自然情感的流露,不利于本真的事件反映。对应事前文本的是事后文本。事后文本则时在选择题材时有一个倾向,摄像师只是作为一个“眼睛”,记录下被摄主体的种种,然后在后期中把影像联系起来,提炼思想,剪辑镜头,组织镜头语言。这种拍摄方式比较符合真实性原则,没有太多的干扰拍摄对象,但是,这样产生的纪录片只是从制作者的角度来看的,它体现的是制作者眼里的真实,相对于被摄主体的真实来说,它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镜头干预镜头的存在,对被摄主体来说,都是一种“威胁”(偷拍除外),它在不自觉中影响着被摄主体的真实表现。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就有安全需求这一说。在了解了镜头具有记录所有的功能后,他们内心就可能产生“不安全”的想法,或者是担心落人把柄,或者是不惯在人前暴露自己的真实生活与想法。总之,无论是出于什么念头产生的不安全感,它都在阻碍真实内容的记录。获得威尼斯地平线单元纪录片奖的《无用》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山西汾阳一对小夫妻对着镜头外采访人问是否觉得对方漂亮帅气的问题时,表现得特别的不自然。夫妻俩由最初的尴尬笑笑到后来沉默的低头,再到最后妻子“逃避”似的望向门外。整个长镜头差不多持续了10秒,夫妻俩不自然的表情全被记录下来。抛开贾樟柯想要表达的特殊意境,除去所问问题弓I发的尴尬,很大程度上,我们看到的是被摄主体对毫无保留的裸露在镜头面前的心慌。如怀斯曼等著名纪录片专家所认为的“摄像机应该像墙上的苍蝇,不被人注意从而真实的记录现实”的想法,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幻想与自我安慰。因为除了偷拍以外,被摄对象一旦知道了自己的处境,即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逃避或反抗”,从而隐藏部分真相。紧目丁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ONGNAN CHUANBO传媒研究——电视节目研究
(三)镜头选择镜头选择包括摄像师对镜头的选择和剪辑师对镜头的选择。摄像师对镜头的选择是第一阶段。毫无间断的记录下被摄对象的所有是不切实际且毫无意义的。因此,在拍摄过程中,摄像师会根据拍摄大纲或者仅仅只是拍摄方向,结合他自身的想法记录下他认为有价值的镜头。在他的筛选过程中,被摄对象的一部分内容就会被他视为“无意义”的存在而被删除掉,不予记录。这样,真实信息就有部分被过滤掉了。剪辑师对镜头的选择是第二阶段。摄像师完成素材拍摄后,工作便落到了剪辑师手中。剪辑师根据所拍摄的素材,在剪辑中又会根据所需主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选取他认为有表现力的,能够突出被摄主体和思想主题的部分镜头组合成镜头语言。被摄主体的内容又经过了一层筛选和提炼,它因此变得形象化、艺术化的同时也离最原始的真实更远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很早就提出了“把关人”观念。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圈摄像师和剪辑师在镜头的二次选择中充当的就是这样的“把关人”角色。他们对镜头的筛选,都是基于摄像师和剪辑师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及他们在其生存环境下所形成的价值观。由于他们在纪录片创作中发挥的主观性,真实与它的本体就存在了一定的差异。
(四)中介者与受众在纪录片领域,中介者主要是与制作专业纪录片有关的从业者以及评选机构。这些人掌握了比较好的专业知识,能从专业的角度对纪录片做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然而,中介者因受他们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个性等主观因素影响,他们对纪录片的解释不可避免的会打上主观的烙印。同时,由于中介者本身的权威地位,他们对纪录片的解读会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不具备专业眼光的普通受众,特别是如国际艾美奖之类的荣誉,更是会给纪录片带上明星的光环效应,促使某些从事纪录片制作的边缘人物盲目追捧外界赋予的影片内涵,而忽视影像本身传达的思想意义。甚至某些中介者评价可能衍生了制作者本没有要表达的思想,致使受众也产生对纪录片的误解。由于制作者与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周围其他因素的干扰,他们在传与受的过程中,无论如何都达不到完全的统一,致使意义未能完全的接收,在某个层面上,对纪录内容真实性进行了削减。
(五)时间时间,对记录的真实性具有无法弥补的影响。纪录片本是通过镜头记录下所要拍摄的对象,然而,随着时间的变更,很多逝去的影像是无法再现的。只能根据文献、图片资料或电影里面的片段,或通过扮演、搬演的情景再现,通过解说,借助人的主观能动性——想象来完成,使受众能更加直观的感受记录内容的方式,解决对时间带来的问题。这种表现方2013年第2期(总第102期) {东南传播n万方数据 L—传谋趼充电隗书目露蠢舞j缀ci式,虽然带给了受众一种观看的真实感,却违背了其主观真实性。但是,无论怎样向受众强调画面的非第一现场特点,只要运用了替代性的画面,就不可避免的给受众植入“当时的场景就是这样”的想法,而受众在以后谈及这段已逝的事件时,也只会产生替代性画面给他造成的印象。本体的真实,总是被掩盖了,受众获得的只是印象的真实。
三、纪录片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和谐统一真正纯粹的真实是无法企及的。只要有人参与,就无可避免的带有主观色彩。纪录片的真实,是在诸如情景再现、动画模拟等虚拟表现方式参与下的真实,是存在非真实性因素影响下的真实。各种艺术表现方式的运用,在增大纪录片非真实性程度的同时,也增加了纪录片真实性的效果。它帮助实现纪录片“促使人们思考”的社会功能,丰富提升了纪录片的美学价值,以辩证统一的方式达到了纪录片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和谐共生。现以风光纪录片、事件记录片与人物纪录片三部纪录片类型为例,具体分析艺术表现方式在统一纪录片真实性与非真实性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一)风光纪录片音效、动画、扮演的运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世界遗产在中国》的第25集。影片中有一段关于向王天子与朱元璋的军队交战的故事。在解说这一段时,镜头只是在几个山头间切换,而背景音却是大批的入喊马嘶,兵戎相交声,衬着这些音效的还有阵阵雷鸣,仿佛战场就在不远处一样,气氛被这个模拟音效渲染到极致。若按纯粹真实记录来说,这个声音是怎么也听不到了,音效的模拟,只是为了更好的配合解说词来再现那一段故事,刺激受众的感官,使其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更好的理解内容。此外,片中对武陵源如何形成,通过计算机3D技术,将距今七千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和地壳运动,用动画模拟的表现方式,把最终形成如我们现实所看到的峰林景观演示出来,将难以再现的影像与复杂的地壳运动,以简洁灵活、立体可观的模拟再现给受众,降低了内容的复杂性,便于受众理解。而片中关于茅古斯舞蹈与哭嫁习俗的扮演,更是以真人形象冲击受众的视觉和听觉。达到了表现内在真实的目的。从功效的角度出发,它是可取的、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