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视新闻人物报道的理论研究
[人物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受众中有着其他新闻报道不可比
拟的影响力。但是,有些电视新闻中的人物报道往往千人一面、标签化,使人觉
得似曾相识,没有个性,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电视传媒声画结合的表现形式,
为我们搞好人物报道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其特有的手法搞好人物报
道。
一是通过典型环境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新闻人物的特点并不是超凡的壮举、
动人的辞藻,他们的生活态度、思想品格总是在他所处的环境中,在日常生活工
作中自然流露出来,因此宣传新闻人物一定要把他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表现,对
于电视新闻这种通过图像直观形式传递信息的媒体来说,利用典型环境来表现人
物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08年5月,来自汶川灾区的灾情牵动了无数中国人
的心。在灾区救援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催人泪下。中央电视台曾报道了四川
绵竹市消防大队19岁的消防战士荆利杰的事迹。我们看到这样的场面:在抢救
遇险群众中,余震不断发生,钢筋和楼板摇摇欲坠,残存的墙体时不时往下掉,
荆利杰全然不顾,手掌磨破了,手指头出血了,脚底被钢筋刺破了,荆利杰却没
有停下来。5月13日上午10时许,就在抢救刘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
墟在余震和吊车的操作中发生了巨大的晃动,楼板在摇,墙体在垮……二次坍塌!
危险!快撤!消防指挥部下达了命令。荆利杰从废墟中钻了出来,就在此时,他听
到废墟中有个男孩在呼救!他转身就要奔向废墟,余震再次袭来,并引发了更大
面积的坍塌,战友们和群众把荆利杰死死拉住,拖到了安全地带,荆利杰跪在了
地上。就在跪下去的那一瞬间,他哭着大喊:“我知道很危险,我知道进去了就
可能回不来,但是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实践证明,
把新闻人物置于典型的场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人物更具有感染力和吸
引力。
二是突出表现新闻人物的个性特征和风格。电视新闻所报道的新闻人物有不
同的类型,大体上可分为名人伟人,公共人物和普通人物三种。他们或者因为人
格魅力、显赫的事业成就,倍受观众瞩目;或者因为是某个新闻事件的参与者、
策划者、反对者,而使自己闻名于世;或者因为有特殊经历和遭遇,具有故事性
而成为新闻人物。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物的个性是人物的生命,
只有个性的东西,才能在人脑中注入鲜艳的色彩,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物报道要
着眼共性,立足个性,选准角度,拍活“这一个”,切忌脸谱化、概念化、千人一
面,电视屏幕上呈现的新闻人物应该是独特的、有别于他人的;是丰富的而非单
薄的;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是灵动的而非刻板的;是人性的而非物化的。这样
的人物报道克服了脸谱化的展示与呈现,能引起观众的真情互动。人物新闻不是
个人履历表,必须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个性特征和风格。
在新闻人物报道中要充分利用同期声表现人物人格魅力。人物同期声是指拍
摄新闻时,同步采录的人物讲话,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对话等。在电视新闻中,人
物同期声与解说词都是重要的声觉形象元素,它们与视觉形象元素一起共同承担
着传播的功能,常言说,“言为心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没有人物同
期声的采访,单靠画面和解说词是很难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内心
世界。
三是利用细节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典型细节特征的
捕捉和抓取同样关乎电视人物报道的成败。细节,常被称作“新闻的细胞”、“通
讯的血肉”。要想形象、真实、可信地表现人物,就让细节说话,好的人物报道
正是对人物的一言一行,矛盾发展的具体环节进行细致的描摹,注重细节的刻画
和渲染,才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传达了人物的神韵,增强了报道的
感染力。细节,尽管看来似乎是细枝末节,却小中见大,正是人物生活中最真实,
最具特色的精华部分,是人物报道的活力所在。新闻人物报道,要有几个富有个
性的细节作支撑,才会使整篇报道活跃。电视新闻时间有限。要在观众中唤起一
种具体而丰满的现场感受,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细节,众所周知,细节的本
质就是“放大”,通过细节的刻画,可以将人物的特点加以突出·从而愈加显示出
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性,增强观众记忆。2008年,当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电
枧台插发了这样一条消息,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
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接着两个孩
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
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电视屏幕反
复展现张米亚两只僵硬的手臂,正是这两只僵硬的手臂使他用血肉之躯为学生牢
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看这条新闻时,很多观众流下了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