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老的医学彩色挂图——藏医药唐卡

古老的医学彩色挂图——藏医药唐卡

古老的医学彩色挂图——藏医药唐卡
古老的医学彩色挂图愿望树—形象地介绍了藏医对人
体生理功能和变化的理解。
2007年10月,西藏首家藏医药唐卡展览馆在拉萨市北
郊的娘热民俗风情园建成开放。
西藏医药唐卡是古代藏医为解说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
医典》而绘制的彩色挂图,共80幅,由5000多个小图画组
成,是藏医药传承中最生动、形象的医学教具。唐卡的内容
完全按照《四部医典》文字叙述的内容,描绘出来,图文并
茂的阐释了藏医学理论和实践技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药
彩色挂图。
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成书于公元8世纪,它的
作者是藏医药鼻祖宇妥·云丹贡布。公元708年宇妥·云丹贡
布出生在拉萨堆龙德庆县宇妥村的一个藏医世家。曾祖父洛
哲希宁是松赞干布的御医。祖父斋杰加噶尔巴和父亲宇妥·琼
布多吉均为藏医药大师。宇妥自幼受到了家庭的熏陶。3岁
起,就在父亲膝前学习藏文,听讲医理,研习医术,表现出
了很高的天赋。青年宇妥在医学上已具有很扎实的基础,出
诊开方、为人治病,颇有名望。为了进一步丰富和提高医学
理论和技术,自25岁起,他便离开了生活较优裕的家庭,
不顾山高路远,历尽千辛万苦,先后在尼婆罗、克什米尔、
天竺等邻近国家以及今天的四川康定、青海、五台山、西藏
阿里、羌塘、拉萨、日喀则、察隅、山南等地治病访学,接
触和学习了许多其他国家和汉地的医学传统,成为藏医药的
大师。
宇妥·云丹贡布的一生,除了为无数的人除疾治病,还为
后人留下了大量不朽的医学著作。在晚年,他将自己毕生的
知识和经验编撰成著名的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创立了
完整的藏医学体系。此后,他还写下了《实践明灯》、《经验
明了》、《珍珠医诊串》、《原药十八种》、《人体内针灸穴位》、
《脉诊及其启事》、《解剖学魔镜》、《脉学师承记》、《灸法教
本》、《催吐药》、《下泄药》、《四类特殊名望》、《三类特殊深
远》、《十八支内秘诀十八支考支》、《聚宝综合》等30多部
医学论著。
此后许多年,一代代的藏医学家为了学习、阐释和注疏
《四部医典》,绘制了不同版本的藏医药挂图,在藏区各地
广为流传。
据专家考证,藏医药唐卡的前身是公元8世纪时医学家
绘制的解剖图。《藏医史》记载,在吐蕃赤德祖赞藏王时期
(公元705年—754年),赞普邀请了一位叫赞巴西拉哈的
医学家进藏。他进来以后,著有《尸体图鉴》和《活体测量》
等著作,属解剖图谱方面的内容。
而《四部医典》第85章在讲治疗方法中,也涉及人体
各个部位和各个脏器的具体位置,并用详细的文字介绍如何
画线作图,如何确定位置,这都为后来的藏医药唐卡绘制作
了开创性的工作。
13世纪以后,西藏出现了不同的藏医药学术流派,其中
比较突出的有北派—强巴派和南派—苏卡派,这两派都很重
视藏医药唐卡的绘制。
17世纪中叶的北派藏医学家伦丁堆孜久美,善于绘画,
他绘制的整套藏医药唐卡成为后来第司·桑吉嘉措统一藏医
药唐卡的基础。
第司·桑吉嘉措是西藏五世达赖的摄政王,也是当时著名
的藏医药学家。在他组织绘制整套曼唐之前,他感到各派绘
制的藏医药唐卡很不统一,零碎、杂乱,标识的名称、部位、
治疗方法、火灸位置不尽一致,有些甚至差别很大,于是决
心对藏医药唐卡进行史无前例的整理、修订、补充和完善。
他召集了丹增罗布等西藏各地著名画师,在借鉴前人藏
医药唐卡经验的基础上,细心研读《四部医典》,于1688年
绘制成一套完整的藏医药唐卡,共60多幅,内容包括医学
原理、人体结构、经络穴位、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等。
第司·桑吉嘉措在完成了60多幅藏医药唐卡后,感觉意
犹未尽,又组织原班人马进一步绘制。绘制时参考了吐蕃时
期著成的《月王药诊》一书的相关内容,又参阅了南派对艾
灸、放血部位、经脉图和药物等内容,最终于1703年完成
了全套藏医药唐卡79幅。
这79幅唐卡,加上1923年西藏著名藏医药大师钦绕罗
布绘制的一幅《名医图》,共形成了80幅藏医药唐卡。
这套唐卡图案精美,内容丰富,既有藏医基础知识,如
人体解剖结构、胚胎发育、治病原则、外治法和疾病预防等,
还有各种临床技术,如火灸、放血穴位图和尿诊等。
但是,很可惜,这套唐卡并没有完整的保留下来,在后
来的200多年间,藏医药唐卡丢失和毁坏严重。到了十三世
达赖喇嘛时期,他很重视藏医藏药,曾先后于1918年、1923
年、1933年召集一些著名的藏医专家,对80幅藏医药唐卡
作了复制。

藏医药唐卡复制完成后,还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当
时,十三世达赖喇嘛答应送外蒙古卡嘎活佛一套藏医药唐卡,
但是事实上只赠送了其中的78幅,比较重要和需要保密的
两幅医药唐卡——人体内脏解剖图和人体测量图,没有赠送。
又经历了一百多年岁月的洗礼,十三世达赖时期的藏医
药唐卡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它同第司·桑吉嘉措时期绘制的部
分藏医药唐卡一道,保存在西藏博物馆和西藏藏医院,成为
后人学习、研究藏医药文化和西藏绘画的珍贵历史资料。
在西藏藏医院资料室里,就珍藏着一幅300 多年前第司.
桑吉嘉措主持绘制的反映人体胚胎发育的藏医药唐卡,上面
的有些内容,比如像母亲、胎儿、脐带的关系就好比水塘、
水渠、庄稼,非常形象,非常切合实际。
其中一幅胚胎学的唐卡,形象地描述了人体受孕、妊娠
反应和胎儿发育过程中的“鱼期、龟期、猪期”顺序,与脊椎
动物、鱼纲、爬行纲、哺乳纲和人类的进化顺序一致。这些
观点比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还要早1000多年。

藏医胚胎图。
人体解剖结构。
各种藏草药图释。
名医图。
一位印度藏医学专家达师博士在看到这幅绘制精美的
唐卡后感叹道,“12世纪就用图画形式介绍藏医药理论体系
和实践技术,不但在中国医学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医
药史上亦属罕见。”
如今,岁月流转,时光跨千年,在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
藏医药唐卡并未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去,相反,它迎着时代的
脚步,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在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里,人们依然在古老的藏医药唐
卡汲取学识和智慧。
一位来自青海,在西藏藏医学院读硕士研究生吉本才让,
他就对藏医药唐卡情有独钟:“我觉得传统医学应该有传统的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唐卡就是这样传统、形象、直观的教
具,相当于古代的多媒体教学,学起来轻松愉快。”
此外曼唐除了在藏医药研究机构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外,她作为一种布画艺术,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在环绕大昭
寺的八廓街里,一代又一代唐卡画师沿袭千年不变的方式绘
制藏医药唐卡,在实现自己艺术梦想的同时,吸引了大量唐
卡收藏者和游客。唐卡画师达瓦扎西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所
在的公司每年销售各类唐卡600 多幅,交易额达到100多
万元。
就在西藏首家藏医药唐卡展览馆开展的同时,又有好消
息传来,由今年80多岁的著名藏医药学家强巴赤列主编的
350 万字的大型藏医药唐卡画册已经出版。对其中80 幅藏
医药唐卡,国内外医学专家评价说,这是世界上产生历史最
早的、年代最久的医学教学挂图。直到现在能够传承下来,
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相关主题